宁波“爱心奶奶”七年助学“侗族孙女”千里谢恩
宁波公益网讯:一叠泛黄的汇款单,记录着江东一位退休教师乐善好施的助学故事,也刻画了一位贵州侗族女孩用知识改变命运的轨迹。近日,贵州女孩袁雪梅第一次出远门,坐了29个小时的火车,来到千里之外的宁波。大学刚毕业的她,一定要来看望素未谋面的恩人——曙光三村的徐脉英老师。这个助学故事来自于7年前的一次偶然。2006年8月的一天,徐脉英看到楼道中张贴了与贵州贫困学生结对助学的活动公告。当她赶到社区时,名额早已被认领完了。她就请求社区书记,能不能到区里问问,还有没有多余的名额。后来,徐脉英如愿以偿,与贵州女孩袁雪梅结对,从初中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
汇款单那一头的雪梅,出生于贵州黔东南自治区一个经济困难的家庭。9岁时,她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外出打工,从此杳无音讯。她和弟弟跟着下岗的姑姑、姑爹生活,经济拮据可想而知。其间,她勉强继续学业,也萌生过辍学的念头。
2006年9月,一张300元汇款单让这位渴望读书的女孩重新燃起了希望。第二年,汇款单上的数字变成了1000元。2010年9月,雪梅带着录取通知书和徐奶奶寄来的3600元学费,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大学,“我在地图上找到了宁波这个城市,知道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有一位好心人牵挂着我。我唯有努力读书,才是最好的报答。”
每年给雪梅汇两次学费和200元压岁钱,这是徐脉英雷打不动的习惯。而这个惯例曾在2007年9月被打破。那一年夏天,徐脉英在苏州生病住院,收到了4次病危通知单,最后很幸运地挣脱了死神之手。出院回到宁波已是9月4日,她心里十分焦急,“不知娃娃的学费怎么样了?可不能因我生病影响了她的学业。”到家的当晚,她就拨通了雪梅姑姑家的电话,询问学费的情况。虽然对方告诉她学费已经凑齐了,第二天,大病未愈的徐脉英还是汇出了1000元学费。
这7年里,乖巧的雪梅和徐脉英保持着书信的沟通。她自己折了爱心、千纸鹤,剪了福字寄给陌生而熟悉的徐奶奶。徐脉英也会在信里询问其学习情况,勉励她扎实掌握专业知识。
这次雪梅来宁波,徐脉英凌晨4点就赶到火车东站接她。“看到徐奶奶就特别亲切,仿佛一见如故。”下火车后,雪梅的腿都水肿了,但稍作休息后,她就帮奶奶扫地、洗菜,想趁着在宁波的几天,多做点事。
雪梅今年护理专业毕业,她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志愿者,7月底就要到贵州毕节的一个农村参加支医,“没有徐奶奶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我想把这种无私的爱传递下去,帮助需要阳光的人。”
其实,雪梅只是徐脉英资助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她的慈善经历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帮扶过部队战友、同房病友,还有数不清的学生。那时在广东湛江教书,她的一位学生患了肝炎被隔离。于是她就每天早上敲开学生病房的窗户,把一个煮熟的鸡蛋塞到他手里,直到他出院。而后,她每个月领了30元工资,就拿出一部分给这位学生“发工资”:每天一个鸡蛋,把30个鸡蛋折算成钱,叮嘱这位患肝炎的学生每天吃鸡蛋,补身体。
徐脉英并不富裕,只是每个月领退休金,几十年坚持行善源自一种朴素的信念“我是一名老师,最不忍心看到学生因为上不起学而误了前途。”
来源:宁波文明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