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社会化运行模式
党的**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途径,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着力建立社会化运行模式,在成功服务北京奥运的基础上,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特点和自身优势。 http://img001.photo.21cn.com/photos/album/20090420/o/DCBB2F7B0A097D4DE4ECCCAFCB94BE0C.jpg中国的志愿服务组织类型日益增多,规模不断壮大。共青团中央自1993年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已累计动员超过1.5亿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会、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超过1700万,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基地)达8.9万多个,“一助一”长期结对数超过688万对。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于志愿服务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自觉投入志愿服务活动。以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服务体系为例,自2006年6月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逐步形成了北京奥组委前期志愿者、赛会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等四个工作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工作格局,并迅速在中国掀起一场志愿者热潮。 志愿服务表现出及时、高效、灵活及创新的优势,他们通过集体行动促进社会成员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开展守望相助的活动,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尤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志愿服务组织通过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在抢救、援助、治疗和重建工作中始终走在前列。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数以万计的志愿者在第一时间自发地赶赴灾区,承担了大量的抢险救灾任务,形成了政府与志愿服务力量的良性互动。 随着公众参与意识的逐渐觉醒,志愿服务体系逐渐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九部门部署开展"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红十字总会、全国老龄办召开视频会议,研究部署“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会议强调,切实组织好“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是以崭新面貌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要形式,是搞好国庆期间各项庆祝活动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重要载体,对于形成良好社会秩序、环境面貌和道德风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兴起活动热潮。二 目前,人们对于志愿服务的界定,主要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多数志愿服务活动是由政府倡导的。可以肯定,随着社会建设的深入,不断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将在不断改善和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成为推进社会服务的新的力量。因此,正确处理政府与志愿服务体系的关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应当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社会政治意义。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教育宣传和社会新风尚的推动。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使广大普通群众的服务热情有了表现的舞台、实践的平台。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各种社会力量的有效整合,既能解决社会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包括灾难),也能提高国民的精神素质,促进和谐友爱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其次,应进一步加大对志愿服务体系的支持、培养和鼓励的力度。政府的培育与扶植对志愿服务行动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唤起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的宣传、倡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志愿者的规模和服务热情创下历史新高,成功地展示了“公众外交”的魅力。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和多形式的社会工作教育,使多数志愿者通过学习和培训,能够提供专业的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同时,确保经费筹措的灵活有效和资金管理机制的规范也是志愿服务体系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重要保障。除了加大对志愿服务的资金支持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建立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大中型企业以提供设备、提供贷款或雇用志愿者等方式支持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另外,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法律建设,如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举措,为志愿服务扫除各种障碍,切实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引导志愿服务体系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从志愿制度成熟国家的发展经历来看,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志愿服务活动也将走向细分化、制度化和系统化。我国目前的志愿服务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国家应加快志愿服务的立法步伐,以便为志愿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制度空间。 三 利用我国组织资源的优势,建立层级管理的组织体系,整合志愿服务力量。目前,志愿服务力量以网络形式发展起来的居多,缺乏足够的公信力;多数组织缺乏对志愿者管理的约束机制,往往造成人员流动快、队伍不稳定;志愿者服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高,导致志愿者和需求者双方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合理地运用志愿服务资源。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挥政府组织资源的效能。中国是组织资源最为发达的社会。长期以来,我们通过这套组织资源,实现了世界上不少国家难以想象的社会大动员。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灾活动表明,我国的组织资源是极为强大和有效的。政府应当利用组织资源,将为数众多的志愿服务力量重新整合,实现有序、高效的功能互补。另外,政府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力量的分类管理,扶助部分出色的志愿者组织以团体会员的身份加入政府相应的服务部门,并推荐部分志愿者组织的骨干担任政府职员,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的活力。同时,政府应积极组织成立志愿服务沙龙,定期开展志愿者联谊活动,加强联络、增进友谊,交流心得、交换经验,进一步推广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志愿服务的后劲。 第四,在政府与志愿服务力量之间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体系的建设性作用,促进政府的社会服务工作。政府应进一步扩展志愿服务体系社会参与的领域,拓宽其社会服务的范畴,鼓励创新性服务,如通过公开招标竞争的方式,由志愿服务体系来承担部分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因为这些志愿机构之间还有竞争,竞争会提高效率。在四川灾后重建中,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在充分贯彻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取了适当的程序主动与志愿服务体系合作,极大地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 一个国家良好社会肌体的形成,除了政府的作用之外,还依赖社会本身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努力。在2008年的诸多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政府与志愿服务力量互相信任、良性互动的发展趋势。党的**报告明确规定了社会建设的任务,对深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出明确要求,不仅表明党和政府的决心,也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建设和谐社会。我们相信,随着党和政府的着力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化运行模式将逐步建立,志愿服务将会有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 (周锦章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