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3-8-23 21:19:32

人工增雨这件事 你了解多少?


  “我们这里好久没下雨了,你们怎么不来人工降雨?”

  “刚刚那么大的冰雹,是不是你们用火箭弹打下来的?”

  “大风掀翻了我家的阳光房,那阵风跟人工增雨有关吗?”

  “我们这里好久没下雨了,你们为什么还不来人工降雨?”这是前不久,宁波下面一个县级市的气象部门接到的一通群众质疑电话。

  7月31日,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个别地方还落下了颗粒很大的冰雹。恰巧,当天我市实施了6个批次的人工增雨作业。于是,网友们开始猜测,这些冰雹难道是人工增雨造成的?

  还有一件事发生在苏州。8月6日,一名网友在苏州“寒山闻钟”论坛“吐槽”:“一场人工增雨,把我家阳光房的顶都掀掉了,5MM厚的钢化玻璃足足有五个多平米的顶全部掀光。”

  人工增雨,是不是想让哪个地方下雨,那个地方就能如愿以偿?

  人工增雨,能附带制造出一些冰雹来吗?

  人工增雨,能产生足以掀翻5毫米厚度的钢化玻璃的大风吗?

  作为一种已经存在五六十年的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方式,人工增雨,我们究竟对它了解多少?

  上周,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气象局观测与预报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鲍岳建。

  捕云捉雨

  捕的是那朵雨做的云

  人工增雨,是通过火箭等传输手段,将增雨催化剂(如干冰、碘化银等)送入云层。通过焰剂燃烧,释放催化剂,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冷凝成雨滴降落下来。每支火箭弹含有一定数量的碘化银,1克碘化银可以产生2.1×1015的凝结核。

  鲍岳建解释说,云中有很多像态。有些是“过冷水”,即低于0℃但还是液态水。通过冷凝剂的催化作用,让雨量更大,并且尽可能让雨下在我们需要的区域。

  增,意味着当地小气候本身具有降水条件,通过碘化银催化,达到增量的目的。换言之,云中的水就像一座水库中的水,闸门开得小,流出的水量就小,人工增雨就是向云中播撒适量的催化剂,使水库的闸门开大一点,以便让水多流出来一些。

  但是,不是天上的每一朵云都可以“拧”出雨滴来。

  气象专家介绍,夏天,适合增雨的云主要是积雨云。积雨云一般是本地生成,范围小,时间短,捕捉不易。不像冷空气来临时,降雨云团从北到南一路飘移,有充分时间捕捉。

  前段时间,副热带高压中心盘踞在宁波上空,在下沉气流控制下,很难产生下雨的云。上周五,记者询问了余姚、慈溪、奉化三地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人员,得到的反馈是,8月2日以来仅奉化实施了1次人工增雨。慈溪市的作业队伍连续20天日夜待命,因为当地空域航线密集,作业队经常一等就是一个晚上,只有7月30日那天有一次人工增雨机会,发射了3枚火箭弹。余姚的作业队伍8月1日到10日天天守候,也没能成功实施1次增雨作业。

  8月18日下午起,我市受近海低压天气系统影响,出现了较大面积的阵雨天气。市人影办及时组织全市各增雨作业队伍,分时段分批次在慈溪慈东工业园区(下午)、象山涂茨(傍晚)、宁海明港(夜间)和余姚上王岗(夜间)成功实施了人工增雨作业,降水效果明显。

  增雨弹能消除冰雹

  人工增雨不会产生雷电大风

  市气象局专家说,人工增雨弹全称应是增雨消雹弹。人工增雨不仅不会引发冰雹,反而对冰雹有抑制作用。

  据介绍,人工增雨普遍采用碘化银,它有三大作用:增雨、消雹、消雾。碘化银飘散在云层中,就像一个个凝结核,吸引水汽附着,这样水汽就不会大量附着在一个凝结核上,形成大冰雹。因此,碘化银可以让大冰雹变小,小冰雹无法形成,从而达到消雹的作用。

  气象专家指出,人工增雨只能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增加一定的降雨量和降雨的范围,但它并不能产生雷电和雷雨大风。夏季由于副热带高压的进退导致弱冷空气的活动,再加上地面快速升温积累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因此午后到晚间容易出现强雷电活动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人为造成。因此,那位苏州网友家的阳光房被大风掀翻,也不能归咎于人工增雨。

  人工增雨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通力合作

  一支人工增雨作业队伍,通常由气象部门的技术力量和武警战士两部分人员组成。人工增雨野外作业条件艰苦。很多时候,为了追一朵雷雨云,队员上午或者中午就要出门。作业点在空旷地带,条件好的有个小房子可以躲太阳,一般只能找一处树荫,或者打把伞。如果作业成功,那一天中就要先被“火”烤后挨水浇。大部分时候,队员们都是整日苦候,有时通宵达旦。

  实施人工增雨作业,除了必须的降水云系外,还需向空管部门及时报告作业的时间和位置,由空管部门调配出增雨作业空域。按照惯例,每次发射增雨火箭弹的时间一般只有5分钟,最多不能超过10分钟。

  考虑到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增雨目的,我市人工增雨采用固定作业和机动作业相结合的方式。固定作业点主要设置在水库上游的集雨区内,开展常年增雨作业,增加水库蓄水量,保护水库上游生态环境。固定作业点除配备相应的增雨作业专用车辆外,还要建造用于存放火箭发射装置、临时存放弹药的用房。非固定作业点根据天气条件,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采用车载移动式作业设备。

  人工增雨火箭弹由头部、中间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中头部是降落伞的伞仓,中间是碘化银喷洒器,尾部是火箭推进器。火箭点火后,推进器开始工作,经过几秒钟延时后自动点燃碘化银进行喷射,持续30秒左右,碘化银喷射完毕,自动打开减速降落伞,弹壳和弹头以小于每秒8米的速度下降。

  根据规定,人工增雨射击点须远离居民区500米以上。此外,各作业点要绘制火箭最大射程弹着点范围内城镇、村落、工矿企业等人口较集中地点坐标示意图。需要提醒读者注意的是,人工增雨作业区方圆200米之内禁止闲杂人员进入。

  今年增雨作业始于7月下旬

  目前已增出一个横溪水库的水量

  从7月下旬开始,全市各地旱情初现,我市的人工增雨作业队伍也进入了24小时待命状态。7月29日,我市实施了第一次人工增雨。

  7月31日下午,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抓住强对流天气将要出现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市5支人工作业队伍在奉化、余姚、慈溪、鄞州和象山待命。截至当天下午4时,成功实施了6个批次的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果明显。

  到8月15日,全市已发射18个批次的57枚人工增雨火箭弹。受益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增水3500万方,相当于一个横溪水库的库容量。

  目前,全市有人工增雨作业点19个,其中固定作业点6个,包括余姚上王岗、鄞州周公宅、慈溪横河、奉化大堰南溪口、溪口塔下、宁海黄坛;移动作业点13个。考虑到作业安全,人口密集的市中心不在布点范围内。

  延伸阅读

  2003—2013:

  人工增雨在宁波

  旱灾来临时,老百姓希望政府部门有所作为。作为气象部门来说,就是要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让党委政府心中有数,决策调度时有凭有据。而这10年来,气象科研部门又多了一个手段,就是通过人工影响天气方式,抓住一切机会人工增雨。

  据了解,1996年,宁海、慈溪两地的代表最早向市人代会递交了“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有关提案。

  2001年,市气象局开展了人工增雨试验。这一年,我市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下设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简称人影办),办公地点在市气象局。市人影办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市的人工增雨作业工作。通过人员培训和设备添置,当年年底,宁波开始人工增雨的准备工作已经一切就绪。

  2002年,宁波风调雨顺,人工增雨毋需进行。

  2003年,我市持续高温,雨水偏少。为有效减缓旱情,我市人工增雨作业工作于当年7月全面启动。7月19日,我市人工增雨的第一枚火箭弹在奉化市大堰镇枫树岭发射上天,这也是浙江人工增雨第一弹。

  2003年冬天和第二年的春夏之际,因为旱情未得到有效缓解,我市持续进行了人工增雨作业,直到2004年8月“云娜”台风到来,旱情才彻底缓解。

  2005年7月19日,在象山半岛,驻甬部队出动的两辆被号称“追风车”的军用车载雷达,对当年的第5号台风“海棠”展开了全程监测,并协助气象部门适时实施人工增雨,圆满地完成了我市历史上首次军地车载雷达与人工增雨作业的实战合练。

  这些年,我市人工增雨的服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从水库增容、防暑降温、农业抗旱、冬季增雪,到清明前后的森林防火,乃至改善局地生态环境。有一年,慈溪有个湖泊蓝藻爆发,也是通过局部增雨的方式来改善水体环境的。

  从2003年7月19日第一枚火箭弹上天,到今年8月15日,我市共实施人工增雨作业165批次,共发射火箭弹658枚。11年间,全市人工增雨作业的降雨量约为2.6亿—3亿立方米,相当于两个白溪水库的库容量。(王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工增雨这件事 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