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贫困”有时也是需要保护的隐私
“想申请助学金,交贫困证明还不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家里有多困难,太伤自尊了!”沈阳大学某学院学生小刘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自己最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原来该学院为了公平公开,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环节上,每位提交申请的学生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随后投票选举,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获得资格。(10月16日《沈阳晚报》)
助学金名额有限,所以在评选贫困生的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应该的,这样才有利于评选过程接受学校其他师生的监督,从而保证有限的资金真正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虽然贫困不是这些孩子造成的,更不是他们的错,但贫困终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对于这些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这种因为贫困而产生的羞耻心理,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这种心理和意识之下,他们往往不愿意让外界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境地,不愿意自己因为贫困而遭遇外界或同情,或可怜的异样目光。
但是当沈阳大学这所学院要求申请助学金的学生公开演讲,把家庭的贫困情况都在同学老师面前一一道来,并且还要争相“比穷”的时候,这无疑等于是让他们当众自揭短处,势必会对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带来伤害,让他们觉得无地自容。更何况,正如一些学生所说,学院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公平公正,可是这样的“比穷式演讲”,口才好,心理素质也强的学生,就容易赢得更多的投票,而那些口才一般,也不喜欢过度渲染家庭贫穷状况的学生,得到的票数自然就少,这反而成了一种新的不公平。
从某种角度说,“贫困”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让外界知道自己的这一隐私,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对于学校来说,如何在接受师生监督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就成了一件很考验工作智慧的事情。苑广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