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拿什么打动病人心
宁波公益网讯:提起“粉丝”一词,许多人都会联想到偶像、追星族,很难有人会把它和家庭医生联系在一起。实则不然。
“一个医生、众多粉丝”的情形在宁波社区医院屡见不鲜。这些家庭医生用了什么办法,“捕捉”了居民心?
记者 董小芳 金晓东 文/摄
态度好,更要“办法好”
11月3日,家住白云小区的陆阿姨血压突然升高,立刻被家人送到附近的一家大医院就诊,重新配了降压药,吃了一个星期,血压依然“如故”。
无奈之下,陆阿姨换了一家医院就诊,药物再次进行了调整,效果依旧不明显。
此时,陆阿姨的家庭医生、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朱医生在随访时发现了陆阿姨的情况。
从最近每天吃了啥,到怎么用药、每顿药怎么吃,从体重情况,到心脏症状……朱医生把病情问了个“底朝天”,最后问道:“最近家中发生了什么事吗?心情不好吧?”
一个细心观察切中了陆阿姨的“脉”。上个月,陆阿姨的儿子一家三口搬了出去,原本热闹的生活突然变得冷清,陆阿姨一时难以适应,失落的情绪久久不去,结果造成血压再次升高。
号准了“脉”,朱医生对“症”开方。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开导和悉心调理,陆阿姨的血压终于回落到正常。
“家庭医生不仅要做居民健康的管理者,也要做居民的贴心人,做一个‘懂病人’的医生。”白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启涛说,影响健康的家庭因素很多,往往只有面对信任的人,病人才会袒露内心最深处的声音。而这样的病因,仅靠药物是不能完全治好的。
“因条件所限,专科医生往往只能依靠症状表现、检查结果等对症下药。而家庭医生是先看人,再看病。有的时候,病人不用开口,家庭医生就能猜出病根在哪儿,是婆媳关系还是夫妻矛盾,这些全靠平时的多聊天、多联系积累起来的。”
会看病,也要会钻研
刚年过60的王师傅,疾病缠身: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每次吃药时,都是王师傅最心烦的时候。“瓶瓶罐罐好多药,简直成了药罐子。”
王师傅的烦心,最近得到了化解,不仅药物种类减少了,每月药费还省下了200多元。
以前,王师傅看病都是到小区附近的一家大医院。因为病种多,王师傅跑的门诊也多,每个医生都要开药,瓶瓶罐罐的,自然少不了。
两个月前,王师傅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了约,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王师傅的药物进行归类整理。
“有些药物药理基本相同,没有必要重复服用。我对它们进行了归类,去掉重复的药,又对同时服用的药进行了剂量上的微调整。”经过家庭医生的归类整理,王师傅的疾病得到了更加综合、科学地诊治。
一样的药方,家庭医生会教居民更为细致的服药知识,配以生活习惯的改善,药效往往事半功倍。
家住西门社区的吴阿姨一度嘴巴不由自主流口水,量了血压,吓得不敢动弹,“上压170、下压100”。看了社区家庭医生、加入高血压群组干预,吴阿姨才知道,这许多年自己服药不规范,“之前压根不知道降压药要空腹吃。”自此之后,吴阿姨的血压常年维持在正常水平,可能发生的疾病苗头,就这样被阻止了。
这得益于家庭医生的“全”!
“这个‘全’就是指全科。我们的家庭医生,都是全科医生。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更加综合、健康管理知识也更加丰富,擅于从整体上针对居民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宁波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说。
当医生,还要当朋友
不久前,听闻钱珍医生要被调走,镇海区清水湖村200多名村民集体写了一封“申请书”,请求将钱医生留下来。
当得知钱医生不走了的消息时,村民们欢欣雀跃。
在清水湖村村民的眼里,钱珍医生是个好医生。
“钱医生是真的用了心。多亏了她,不然我中风哪能恢复得这么快。”有一次中风,头3个月每天都要打活血针,可中风后血管变细,一般医生很难将针插进去。张岳良偷偷找乡村医生帮他打,被扎得满是针孔,却不好意思去找曾被自己拒之门外的钱珍。
张岳良回忆说,钱珍刚来清水湖村时,上门来服务,他以为是搞推销的,不搭理她。即便如此,钱珍还是三天两头堆着笑脸上门来。钱珍注意到大伯吃的降压药是“卡托普利”短效药,根本没法控制一天的血压,便百般劝说换药,可老伯偏就不信,结果犯病了。
“刚到村里,总是千难万难,不过,只要我们真正把村民当家人,自然而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钱珍听说张岳良大伯中风了,便买了点水果,跑去他家看望,看到他手上的针孔,旁敲侧击打听好打针时间,第二天卡着点来,接过了针筒。
这样一打就是3个月,贴心的服务就像是女儿上门,融化了难看的“脸色”。
钱珍医生不仅是个好医生,她有时更像各家各户的好朋友、好闺女,几句话,便能将可能发生的家庭矛盾化解于无形。
80多岁的张翠凤因有尿路感染病史,一次吵架儿媳妇拿这件事说她,老太太气得不行,可钱珍几句话,就把老太太的气给说顺了。张岳良夫妇一辈子没拍过合照,担心百年后都没有照片。听者有心,钱珍张罗着,帮他们拍了第一张合照……
“获得居民、村民的认可与信任,是家庭医生价值的最好体现。”
焦点释疑
问:居民如何签约?签约后如何申请服务?
答:据悉,居民可以携带身份证、户口本或暂住证等身份凭证到所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家庭医生制服务协议书”,也可以在全科医生下社区服务时签订协议书。其后,医务人员会与居民联系,赠送写有家庭医生姓名、电话等的联系卡,接受健康咨询,提供协议中规定的各项服务。申请医疗服务需要和签约团队的医生提前预约。目前大部分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组成人员的联系方式都对外公开,方便居民签约及预约。
问:非宁波户口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有区别吗?
答:据悉,非宁波户口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和宁波户口居民并没有区别,只要是常住人口携带身份证和暂住证即可在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享受到社区家庭医生制服务。
问:签约家庭医生制服务,遇“大病”可转诊,“大病”标准是什么?医疗费会降低吗?
答:据介绍,社区医院属于一级医院,遇有临床急症、需要使用大型设备进一步检查的疾病和疑难杂症,会要求患者进行转诊,但家庭医生会提供转诊咨询和上级医院预约挂号服务。签约后,居民可以享受部分免费检查,获得更为及时和科学的健康指导,使得科学、合理用药成为可能,个体健康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都可以明显减少后续检查和用药费用。
(金晓东 董小芳)
延伸阅读
家庭医生的一天
欧美电影里时常能看到演员一有个头疼脑热就拿起电话直接预约家庭医生看病,而我们身边的家庭医生又是如何为居民把好健康第一关的?居民真的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么?
近日,记者来到江东明楼街道张斌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下家庭医生潘淑萍一天的工作。
一个上午门诊50名居民
潘淑萍是一名全科医生。11月29日,潘淑萍像往常一样,8点不到就到了单位。
“潘医生来啦!”许多候诊社区老年居民亲切地跟她打招呼。潘医生笑着回应,就这样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门诊,潘医生一个接一个地对各个居民进行询问、检查,开化验单、开处方、开转诊单……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及指导。
9点20分,一位老人走进诊室,“潘医生,昨晚开始,我觉得胸口有点闷。”潘医生给老人做了心电图,发现老人的心脏出了问题。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条件有限,告知病人病情后,潘医生决定把老人转到上一级医院进行进一步的专科治疗。随后,潘医生为老人拨通了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的电话,跟他详细介绍病人的病情,还经门诊预约系统为老人挂了个第一医院心内科专家的号子。老人很感谢,满意地走出诊室。
接近中午,门诊的病人逐渐少了,潘医生放下电话一看,手表指针已经到11点35分。忙了一个上午,潘医生共接诊了50位病人。
下午见缝插针上门随访签约户
下午1时30分,背上装有血压计、血糖仪、PAD、身份证读卡器等“家庭医生管理随访包”,潘淑萍准备出发去签约居民家随访。她这次随访的,是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几分钟路程的吴阿婆家。吴阿婆是潘医生的签约服务对象,她上午就与潘医生电话预约了
刚走进小区门口,潘淑萍碰到了几位老人,他们十分亲切地与潘淑萍打招呼,“潘医生,你来了。”潘淑萍轻声地回应大家。
走进吴阿婆家,潘淑萍开始听心跳、查血糖,询问老人每天的饮食状况……潘淑萍仔细进行着每一项健康测试,并将数据录入电脑。她解释说,像吴阿婆这样的慢性病患者,都建立了一个健康档案,以制定相应的治疗、保健方案。在确定吴阿婆没什么大碍后,潘淑萍又坐在老人的身边,与老人拉起了家长里短……
吴阿婆有高血压,“如果不签约,像她这样的小年轻医生,我一般不会注意的。接触了之后,发现她还挺‘厉害’的,懂很多东西,会讲药物的副作用,对病人也很负责。”
有了签约医生后,吴阿婆心定了很多。她知道潘淑萍周一到周五全天坐诊,如果想去看门诊就提前预约,不再需要排队。
潘淑萍在吴阿婆家待了足足40分钟才离开。不过,潘淑萍说,平时上门服务一般都在10分钟左右,但碰上一些特殊病人至少得半小时,因为这些病人不仅需要进行疾病检查、指导用药,还要提供一些饮食保健,有些病人还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毕竟现在的空巢老人太多了,他们更需要医生与他聊聊天、拉拉家常等这样的心理慰藉。
手机24小时响不停
“主动上门服务,有病治病,没病保健,让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潘淑萍告诉记者,这是当初签订家庭医生协议时的承诺。
记者在小区居民那里得知,他们只需要一个电话,潘医生都会尽量上门或者安排好门诊时间,这样的服务真是比亲人还亲。
一位姓黄的阿姨告诉记者,她自己身患疾病,老公长年卧床不起,子女又不在身边,只要她的身体出现不适,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潘医生。
潘淑萍说,部分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接受度不高。“尤其是一些白领,平时工作很忙,很少联系家庭医生,也不清楚家庭医生能做些什么,要和他们建立起好的联系就比较困难。”潘淑萍正在想办法,希望通过邮件、微博等年轻人比较喜欢的方式加强与签约年轻居民的联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家庭医生。
“潘医生,又来社区了,真是辛苦了!”在回去的路上,居民们亲切地与潘医生打招呼,潘医生脸上露出了幸福和欣慰的笑容。潘医生告诉记者,她每星期除了坐门诊,几乎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到一些签约家庭去了解一下,当然,都是事先预约好的。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成为了家庭医生,就有责任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再说,居民信任你才会给你打电话呀!”潘医生说。
记者下楼时,在楼道门口看到了潘淑萍的照片和联系电话都贴在墙上。潘淑萍说,他们所有的社区医生都是这样的,为了方便居民随时找到家庭医生,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每个社区、每个楼道张贴了服务社区的责任医生团队照片、联系电话的海报,向每户家庭递送了责任医生名片,居民可以随时联系到社区医生。
潘淑萍也在每户签约家庭留下了手机号码,甚至家里电话。电话几乎24小时响个不停,深夜接到电话也是常事。“我得让居民感到,我就在他们身边,我就是他们的亲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金晓东 董小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