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四~ 发表于 2014-1-25 07:39:56

公益的中国式怪圈:重物质轻精神

连日来,一则温暖的新闻在网上热传:江西新余全城总动员,在公安部门和市民通力配合下,导演一场“劫持人质案件”,帮助从小就怀有“当警察抓坏人”心愿却患有“肌肉营养不良”症的10岁男孩小骏億,实现“警察梦”。
 
尽管被一些眼尖的网友嘲笑是山寨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但不得不说,这番同样也收获广大网友赞誉的举动,第一次让国人看到,原来,行善,也可以是“这个样子”的!在一次采访时,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总顾问王婷莹回顾她的慈善经历:在为残疾人举办的一场爱心活动中,每一位残疾人得以与大家分享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而只是这样的倾听与交流,就让残疾人朋友感受到关怀和尊重,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从效果上看,这似乎比给予残疾人朋友再多的物质帮助都来得更为有用。在王婷莹看来,行善,不只是捐钱捐物这么简单,而应结合心理援助与物质支持,更全面关注受助者需求。
 
然而,一直以来,在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公益、慈善似乎就是捐钱捐物,满足受助者的物质需求。据记者观察,在总结工作成绩时,全国数千家公益慈善机构,大多都只是列出捐款捐物,或者帮助的人次,而鲜少涉及除此以外的慈善内容。
 
“原因是,一方面,捐款捐物或帮助过的人次,相对比较好统计;另一方面,由于救助理念和力量有限等因素,多数公益慈善组织当前确实很少涉及物质帮助以外的慈善内容。”一位慈善业内人士这样解释。于是,我们看到,在关爱灾区孤儿或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爱心行动中,孩子们更多收获的是图书、书包或文具。一位熟悉行业的人士打趣道,在热点献爱心地区,有的孩子一年要见好几拨爱心人士,收获四五个新书包,但没有改变的是,缺乏持续地、更为细致的关注和关爱,这些孩子依然孤独,依然无法在合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在一些常年接受扶贫的地区,部分干部群众已经习惯“等靠要”,而不再思考如何靠自身力量摆脱贫困,反而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致力于扶贫工作的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人士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着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为受助对象提供创业项目加创业资金的双重支持模式,扶持灾区及贫困地区人群创业,并将成功模式传递给下一批需要帮助的人。
 
一些理念颇具前瞻性的非公募慈善组织则将行善内容扩展至抚慰心灵。以倡导心理援助与物质支持相结合的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为例,这家成立于2011年12月的公益慈善组织宗旨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把爱传出去”,旨在通过帮扶弱势、助学助教、心理援助、紧急捐助等公益行动,持续提升全民幸福指数,共创富而有爱的和谐社会。该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任志庆告诉记者,在对地震灾区中学生的关爱行动中,他们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除给予物质外,还会经常通过电话或者接孩子到爱心人士家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地震后创伤期,“效果显著,有一个班的学生在高考中全部考上大学”。助人者也从中获益。
 
一位曾多次参与慈善关爱行动的企业家坦言,行善工作让他深切体会到自身除经营企业以外的价值,从而建立起更为开阔的心理格局,反过来,这对于经营管理企业也大有裨益。在千训爱心慈善基金会组织的一场“幸福公仔幸福中国——中国梦幸福公仔卡通形象征集”活动中,数百名企业家参与其中。截至目前,这家成立两年的非公募慈善基金已收获多达2400余万元捐款,绝大部分来自于民营企业家。临近春节时分,一些爱心人士又开始忙着为困难人群送温暖,除了给他们带去米面油的同时,是不是还可以更多花一些心思,走进他们的内心,更细致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更多心理上的温暖呢?

来源:新华公益

飘零红尘 发表于 2014-2-4 09:02:42

我们已经有过三次成功的探索。通过“助残友,去旅游”的活动实践得知,简单的风景也能带给他们(腿疾残友,特别是轮椅级的)极大的精神愉悦!
效果始料未及,坚决继续发展,希望得到赞助,以便发扬光大!

飘零红尘 发表于 2014-2-4 09:03:50

我们已经有过三次成功的探索。通过“助残友,去旅游”的活动实践得知,简单的风景也能带给他们(腿疾残友,特别是轮椅级的)极大的精神愉悦!{:soso_e182:}
效果始料未及,坚决继续发展,希望得到赞助,以便发扬光大!{:soso_e13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益的中国式怪圈:重物质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