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人才的五大维度
在人格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五大人格理论(Big 5)”来描述个体的性格特征。而在一般的人才测评或者企业人才测评中,也会有各种理论模型来描述个体的特点。从我2008年开始接触公益慈善这个领域以来,学术界对公益人才的定义和评估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公益行动者,我尝试把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进行简单的梳理和总结,仅供各位参考。所谓“公益人才Big 5”,是指公益人才的五个重要的能力特点维度,包括专业性、行动力、社会动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视野。
专业性指的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具体办事能力、执行能力以及对所在岗位工作的认知了解水平。例如,作为财务人员必须了解和熟悉非营利组织财务制度;作为机构的志愿者培训导师,需要有恰当的培训技巧;作为机构的传播总监可能需要对社会化媒体有比较深的认识。
行动力指的是实现想法的能力。这个想法可大也可小,包括了勇敢尝试也包括了坚持努力的特点。例如,规定自己每天晚上跑步30分钟并坚持做了;看到新闻发现某个社会问题突发奇想并立刻行动了。社会动员能力指的是调动社会资源、发动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能力,约等于“忽悠人的能力”。例如,在筹款晚会上打动人吸引人;发起联署活动争取过千上万人的参与;用别人的资源实现机构的使命或项目目标。
自我管理能力指的是心智成长方面的水平和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说白了就是管住脑袋和身体。例如,明知道明天要早起能够忍住不刷微博上床睡觉;在工作之外也保持良好的品行和社会素养。
社会视野指的是公民社会视野、多元发展眼光、独立思考等多种综合素养。在这里我很难用简单的例子说明,笼统地概述就是——这个人有一套内在的比较稳定而开放的价值体系。
我认为这5个方面的能力影响着公益从业者的职业发展,构成了公益人才的关键元素。目前大部分培训机构提供的大多是社会视野方面的支持,而公益组织在筛选人才的时候首先看中的也是价值观和理念。
而我看重的是专业性和行动力,因为在专业和职业化的公益领域中,没有专业性和行动力的工作人员不免会变得“空谈误国”。作为一个职业化的从业人员,在谈达成机构使命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能否找到有效的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能否实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都将成为公益人才发展的一道门槛。如果一个人长期在专业的岗位上没法产出绩效或者无法提升,那公益机构的负责人就应该开始反思和重视了。
我看重社会动员能力,是因为NGO的能力和资源相比起企业、政府来说,是有限和弱小的。因此,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代表、一个群体的代表,除了试图身体力行去改变些东西之外,还应该能够联合社会力量办大事、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社会和复杂的人群关系,单打独斗已经落伍,用“群”的思维才可能找到出路。
我看重自我管理能力,是因为说到底公益人才本质上应该是一个优秀的人。而优秀的人本质上就是懂得管理自己的人。这世上没有蠢材,只有不懂得学习、不懂得努力的人。
(拜客广州总干事陈嘉俊/文)
来源:公益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