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跟别人解释:公益 ≠ 免费 ?
文/天之心公益慈善论坛
有网友在微博犀利调侃: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出现“公益夜总会”和“公益红灯区”。剑指滥用“公益”二字、挂羊头卖狗肉的不良商家。
确实,公益妇科检查、公益保健知识讲座、某某产品公益体验活动……随处可见、花样繁多的“公益”,俨然成了免费的代名词。但实际上,这些以“公益”为名的商业活动,不过是一个先引你入室,然后想方设法让你付钱买产品的“陷阱”罢了。相信大家都碰到过。这些以免费吸引你参加的活动,迎合了你以最低的成本获取好处的心理。你最后可能没花钱购物,但商家的广告宣传你接受了,而且你也因此付出了时间、情感等成本。毕竟,做任何事都需要付出成本或代价,世上没有真正的免费午餐。
话说回来,“公益”这个词原本指公共利益,和免费其实没有必然联系。那为何那么多人误将公益等同于免费呢?这种误解产生的源头,我想应该就在公益界内部。这也是我经常通过公益慈善论坛微博、QQ群与微信群与网友交流时反复提出和强调的一个观点。虽然大众对公益的认知通常来自媒体或身边的人,但公益界却是信息的第一制造者和传播者,当你通过宣传品、公益活动、互动交流等方式传递给大众、媒体或者机构员工的信息本身就是错误的、片面的,同时又超出他们有限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就会将这些错误或片面的信息继承下来,成为整个公益生态的一部分,影响其健康发展。
如果你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很多公益组织或志愿者团队在宣传时都会特别强调自己不收取任何费用,以吸引大家参与活动,接受服务。长此以往,大伙儿便习惯性地认为免费的才是公益的,收费的就不是公益的;甚至误以为之所以免费,就是因为公益不需要付出成本,因为他们也没有看到主办方公布花了多少成本,是谁支付了这些成本?误解形成之后,部分人就无法理解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竟然是拿工资的,基金会居然要提取一定比例的捐款作为管理费!再然后,个别基金会甚至对外宣称自己是“零成本”运作的,会将全部捐款用于受助者,以证明自己多么廉洁,多么尊重捐款人的意愿!以伤害整个行业生态、加剧误解为代价,来换取大众的一点信任和捐款。
作为公益活动和服务,落脚点是公益,目的是通过大众的参与解决某些社会问题,从而使大家共同受益。而公益活动和服务可以收费,也可以免费,就看谁来为支付成本。如果公益组织无力承担经济成本,又找不到资助方,适当收费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已经有人代付成本,参与者便无需交费就可以参与,自然皆大欢喜。但若以是否收费来判断活动和服务是否具有公益性,显然不对。
那为何我们喜欢用免费来吸引大家参与呢?难道我们组织的活动、提供的服务最大卖点是“免费”吗?参与者可以通过免费获得最大利益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何不能以活动的目标、意义、效果、趣味性来吸引大家积极参与呢?背后,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
1、没有找到更好的活动“卖点”。作为活动主办方或服务提供者,估计都尝试过很多方法,结果都效果不佳,最后觉得免费才是最吸引大家的地方;
2、所策划的公益活动或提供的服务差强人意,形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选择以免费为诱饵吸引大家参加;
3、又或者是因为新手入行,经验不足,尚不成熟,对自己的服务和专业能力缺乏自信,因而采取“免费”这种低端策略;
4、还有可能,活动组织者或服务提供方脸皮薄,有洁癖,羞于谈钱,仿佛一谈钱便会让公益沾上铜臭味儿,伤了自己和人家原本脆弱的公益心,于是强调“免费”,以求心安。
公益活动或服务的重点在于满足参与者的需求,创造社会价值,而不在于免费与否,所以就算你不收费,也不应该将免费当作噱头。而且不管是主办方还是第三方承担了成本,都应该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告知大家所花费的经济与人力成本。因为大家其实并不是因为免费才来的!大家之所以参与,就是相信这个活动或服务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尤其是在你提供的活动和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价值,所产生的利益是参与者迫切需要满足的,但暂时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话,就算你收费他也愿意参加。国内外就有很多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公益活动会要求参与者交费、捐款或承担一定的筹款任务,但人们仍然趋之若鹜。
由此可见,“公益=免费”和公益界面临的其他误解一样,都是公益界自己造成的,并通过自己或媒体的宣传放大扩散,最后身受其害。要想摆脱种种误解的困扰,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转变观念,规范管理,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开透明,积极与大众对话,普及公益常识,主动创造体验机会,让大众真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何而做,进而以所创造的社会价值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同,吸引更多人支持和参与公益事业。(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