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益爱好者的困惑
一、贮存已久的“公益梦”“公益”是一个近来年非常时髦的词.从比尔.盖茨呼吁富豪们多做慈善到各界名人争相创立各种公益基金,从壹基金这样的民间基金会有超越红会的架势到不同形式的草根组织在各行各业蔓延开来,从单纯的资金捐助到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公益组织的运营中,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公益”也会成为老百姓柴米油盐日子的一部分。毕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将大众的需求层次普遍提高。我不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也不是一个全职的公益参与者,却是位公益“粉丝”。即使连“专业志愿者”的队伍都进不了,但是社会上像我这样的公益粉丝,也一定是个庞大的群体,最近的一些遭遇让我忍不住说些话。
我想,每一个热衷于公益的人都会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否则,他们怎们会在这个浮躁焦虑并且金钱至上的社会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去为陌生人“帕累托改进”呢?在我初中的时候,由于身在北京的郊区并且学习成绩优异,因此获得了一个“一对一助学”的机会。说实话,到现在我都对这类助学项目心存疑虑,因为当初的我并没有穷到没钱交学费的地步,但是硬被老师要求在申请表上把自家的人均月收入写得比那月我家的煤火费还低。这个“谎言”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月几百块的经济奖励,更重要的是,它让我遇到了这辈子点亮我生命的那个人。那位资助我的老爷爷,不仅给了我每月的奖学金,还定期寄书给我,是他把图书的海洋展示给我,从此阅读成为我的爱好:读书、写作、思考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我。可以说,这个助学项目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励志当自己有了能力之后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中。后来上大学,由于学习的是社会保障专业,在课堂上学习了公益组织相关课程,才知道公益领域是个新兴而活跃的行业,而公益组织的研究和运营是一门学问。期待着自己日后能成为一名专业的公益人,在大四的时候我选择了考研,目标是北师大的非营利组织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几分之差与面试失之交臂。尽管如此,我仍然怀着公益梦,希望有机会进入到公益行业。
二、公益爱好者在行动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苦笑一声,“想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多了,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参与其中的毕竟是少数”。确实,不论是非营利部门还是营利部门,都存在着“有梦者多,追梦者少”的现象。但是我并不是只坐井观天的青蛙。
大学的假期,我参与过一些校内和校外的公益活动,比如去打工子弟小学支教、去宠物之家献爱心、为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春运期间去北京站做义工......诸如此类的参与让我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这个新奇的领域里转来转去。考研成绩下来之后,那些不准备再考一年的同学都全力以赴把简历投向世界五百强的企业,或者紧盯着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招聘公告,唯有我天天泡在NGOCN上搜罗招聘信息。投了几十家感觉上比较靠谱的NGO之后,确实收到了几个面试通知,但是面试之后发现这几个机构并不缺少能力平平的参与者,他们更希望招聘一些经验丰富、思想活跃的人。然后我就觉得自己是能力不够,勉强进了一家国企,希望周六周日的时间能做一些志愿者活动,而且我也知道许多组织会在周末开展活动。因为朝九晚五的国企工作并不很忙却不自由,我希望能用闲暇时间为一些公益组织做一些事情。
在咨询了几家并且投递简历之后,终于有一家在北京做残障人士救助的组织(名字我就不说了,还比较有名气)给了我答复,让我填写他们的申请表,一同将指定材料发给他们。当天晚上就按要求把材料发过去了,之后的一个星期没有音讯。以为是邮件错误便发短信询问,被告知主管老师去开会了要等她回来回复。然后又一个星期过去了,依然没有得到回复。因为附件上传时间过久便会失效,我又将申请邮件发了一遍,并且另附上一封申请信,希望能得到答复,一个星期之后终于得到答复——您的邮件已经收到,感谢您对我们的关注和支持。
三、积蓄已久的困惑
收到这封邮件又隔了一个多星期,当我每天再去翻NGOCN的网站,收到《公益时报》《中国发展简报》每日的微信推送的时候,都会感受到一种失落和困惑。
每天都有许多关于公益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体发送,但是为什么当我执着地追逐时,却让我感觉到渐行渐远?听过那些做NGO研究的老师和做NGO领域的朋友碎碎念“我们缺少人才”、“人才都不关注我们”,然后一脸无辜地面对着未来。现在的我却想就着最近的遭遇说——公益组织,当有“人”想靠近你,你都不去接纳,哪有机会去发现这个人是否堪称“才”呢!
最近的遭遇让我安静下来,回忆那些我参与过的公益组织。每当别人问我有什么参与感想,我总会说觉得帮助别人很开心、有意义,能遇见志同道合的伙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当一个项目或者活动结束,这个活动的组织者很少听听参与者有什么感想,也几乎没有在下一次活动中再邀请志愿者继续参与。可能在组织者看来,项目本身、或者受益者才是关键,而志愿者作为间接参与者只不过是配衬,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已!但是,我却相信“人是目的”,在任何一个项目开展中,不论哪个领域、受众多少,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最重要的。项目的服务方固然重要,但是志愿者也是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有些项目的开展中,志愿者的数目甚至比组织者更多,他们都是因为认同你这个组织或者项目,才来到这里。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成本,他们所期待的回馈只是精神的满足,这个组织都不能提供给他。那么,在下一次的活动中,志愿者便会放弃你这个组织、甚至干脆对这个领域或者行业产生不信任。这种放弃志愿者资源、或者放弃志愿者再利用的行为,真的很不经济。
公益行业因为其非营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精神上的认可和追求来经营的,本应充满了“人文”的关怀。许多的公益机构,特别是关注贫困救助的机构,非常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常看到那些乡村助学组织带去教育资源,然后又送去邻家大姐姐做支教,跟孩子们打成一片,给他们带去欢笑。又有多少组织在使用完志愿者之后,把志愿者召集到一起,大家坐下来聊一聊,一起来谈一谈活动感想、提一提建议,相互认识、成为朋友,日后继续来做志愿者,甚至有朝一日成为组织者呢?在实际参与中,公益组织的发起者更愿意听主管部门意见、媒体意见甚至是大众意见,而不愿意安安静静地听志愿者意见。你要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受益方是被动参与,志愿者可是主动参与呀,它们的主动性更强,它们的参与度并不比受众方低,怎么能忽视呢?
总之,志愿者管理在当今的社会是比较松散的,像GiveGab专门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平台何时才能为我们服务,换句话说,公益领域对于志愿者的关注何时到来?
四、困惑能否解决
抱怨如此之多,可能会招来公益组织者的驳斥,因为他们真的很忙,他们真的很无私,他们也真的很努力。这篇文章可能遭受我的那些申请信一样的命运——像垃圾一样被它的第一个阅读者放进废纸篓,然后消失在漫漫无际的信息大海中。不管怎样,我还是期待着自己能为公益出一份力,我想,自己的遭遇绝不是唯一的,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像我一样被拒之门外视而不见,然后转身离开。
还是希望那些对志愿者疏于管理的组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非专业建议,可纳可弃:
首先,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志愿者是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不是每一个公益组织都对这种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李勇。像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会讲它的应聘者信息搜集到一起以备不时之需,公益组织也可以把它的志愿者信息存在信息库中,比如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兴趣特长、所学专业、所在行业、工作职位等。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在不同的项目开展中可以更快捷地搜索到适合的志愿者,甚至在紧缺志愿者的情况下迅速找到人手;二是志愿者来自于各行各业,在项目的开发上可以利用志愿者的专业资源,活得多方的专业信息。
其次,主动与志愿者建立联系。这让我想到了企业中的“员工天使”岗位,负责人员关系维护。可以把那些活动参与积极的志愿者编入信息库,在以后的活动中将活动的通知以邀请的方式群发给志愿者,增强志愿者的组织参与感,刺激他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种被重视的感觉可以激励志愿者更好地参与,而且可以促进志愿者为组织做宣传,产生“蝴蝶效应”,使得组织的社会认可度提高。
再次,发现志愿者。志愿者在项目的参与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质:有些人比较活泼开朗,有些人领导气质浓郁,有些人不喜欢做决定但是做事情很踏实。,诸如此类。这些不同的特质使得每一个人在活动参与中的角色不同,有心的参与者可以去主动发掘,你可能会为自己的项目找到一个才华横溢的主持、一个富于创新的策划或者是一个心思缜密的文书。
最后,培养志愿者。看网上各种公益组织的招聘信息尝尝无奈。他们按照企业招聘的标准,三五八条罗列出学历、专业经验、所属行业、中英文要求、抗压能力等条条不差,甚至比企业招聘的条件还要苛刻,但是在组织所能提供的资源上,仅仅写着“一个参与到公益中的机会”,这样不对等的信息交换对于应聘者很不公平。很多组织说没有人才,那你怎么不去自己培养呢?你手里那些志愿者就是最好的资源呀,他们认同你这个组织,希望参与其中,他们对你这个组织和活动了解,你可以给他更多的机会,培养成组织成员。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