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宁大退休老教师的两个心愿: 把毕生藏书捐给外语学院把遗体捐给医学院解剖用
王老师和他的藏书
宁波公益网讯:王永生是宁波大学一名退休老师,再过一阵子就是他80岁生日,他给家人留下的“遗嘱”有些特别,是一份《遗体捐献申请表》。
我最初知道这件事,深感敬佩,因为捐献眼角膜的人有,但将遗体全部捐出来的人在宁波少之又少。
昨天,我在王老师家见到了他和他的爱人。记者韩宇挺文/摄
坎坷的一生
王永生生于上海,祖籍宁波,小时候正是动乱年代,家境贫困。
有一年姐姐生病,因为没钱医治,最后病死了。王永生当时觉得,中国医学落后,他立志学医,高中毕业后考取了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读医疗系。
但1958年,当时大二的王永生被迫中断了学业,他被划为右派学生,去了青海唐格木农场——这是中国一个著名的劳改农场,一去19年。
王永生干了两年重体力活,后来给一位医生当助手,最后他也成了草原上独当一面的医生。
王永生说,那是一段异常艰苦的岁月,他负责300号人的生老病死,还包括周边牧民,什么病都要看,大到心肺疾病,小到牙疼,甚至还要边翻书边给人接生。
1980年,王永生平反,他拿到法院通知书,上面写着“撤销原判,宣告无罪”,但最好的青春都没了,那年他45岁。
之后,王永生留在青海,他到了西宁,在青海医学院当老师,因为从小受西式教育,他在这儿教医学英语和拉丁语。
5年后,王永生在进修时得到一位外籍教师帮助,开始他的留学生涯,他先是去了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学习,后来又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
那时,已经50多岁的王永生几乎跟医学打了半辈子交道,等他回国时,正好宁波大学成立,学校希望他过来筹建医学院。但因为资金上的原因,宁大医学院建设没有开启,王永生只好去外语学院任教。
刚成立的宁大,当时外语只有英语和俄语专业,是王永生开设了法语专业,第一年只有一名学生。
直到王永生从外语学院退休的次年,宁波大学医学院才开始建设。
当时学校找到王永生,让他参与筹建,第一届学生五年的课表就是王永生参照其他学校的经验制定的,一共40多门课。他退休后还给医学院上了一年课。
其间宁波有外宾过来,也时常找他做翻译,王永生会法语、英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
我想把自己捐出来
或许是在青海的日子留下太多病根子,退休后王老身体一直不好,这十几年里他被急救过4次,都挺了过来,连医生也跟他开玩笑,“王老师真是百折不挠啊”。
这其实是同行对他的敬意,这位为医学和教学奉献一生的人,现在心脏上安着1个起搏器,5个支架,他还曾脑梗3次,又患有癌症。
今年上半年,王永生从医院回来后,跟儿女说了自己的最后两个心愿,他希望把自己从国外带来的珍爱藏书捐给外语学院,把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院。
前一个心愿就快实现了,过几天宁大学生就会来把书搬走。后一个心愿,已经签了协议。
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当年在医学院上解剖课第一课时,老师开场白就跟他们讲,你们现在所学的东西,都是前人的奉献。希望你们有朝一日也能继承前人的精神。
再加上这几年宁波的医生对他特别好,给他看病的几个医生都给他留了手机号码,方便随时联系。
这件事,亲朋中有人反对,认为死后还要再受千刀万剐。王永生说,这些观念太传统,他学医的时候解剖他人,现在也应该把自己捐出来。
遗体捐献的个例目前在宁波仍很少,而类似宁大这样的教学单位,给学生用于教学每年需要20具。因为数量紧张,以前是8名学生解剖一具,现在变成20名学生解剖一具。
来源:都市快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