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草根NGO人的生存窘境,该做哪些功课?
一些有钱人看来,从事公益慈善的人应该像个穷人:不能喝咖啡,出门不能坐飞机,甚至不能穿得时尚,不能养宠物——你们就该一副穷样儿!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体面的生活!【于是,看到你喝咖啡,坐飞机、抱着宠物逛街,便觉得你做公益的竟然也过这么“奢侈”的生活,把钱捐给你怎么能放心呢?!不少基金会、企业也会刻意压低项目执行经费中的人力成本,甚至一分钱不给都有可能。】
但在很多本身就收入不高的人眼中,从事公益慈善的应该是:有钱人!(有钱才能任性啊!)他们认为公益慈善是一些人赚够了钱,生活无忧时为了赎罪、作秀、炒作才做的事。没钱,连自己都养不活,还做什么公益慈善?甚至表态:等我有钱了,一定做慈善!而且在他们看来,公益慈善组织是不需要、也不应该给员工发工资的,捐款必须百分百用在受益者身上,如果从捐款中提取一部分钱作为行政办公经费、用来发工资,就是可耻的贪污行为,即便发,也是越低越好。
【于是便有个别基金会、慈善机构跳出来宣称:“我们是零成本运作的!”“我们零工作经费!”他们觉得是在挑战其他公益慈善组织需要经费才能做事的“潜规则”,并为此自豪不已!】
以上两种巨大的认知反差及其后果,使中国的无数NGO陷入恶性循环——由于政策限制太多,现代公益慈善文化远未普及,观念落后守旧,整个行业处于初级阶段,不专业、不规范、经费不足等问题困扰着无数NGO,没钱给员工买社保,没钱送员工参加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工资太低吸引不来优秀的专业人才,没有人才就做不好管理,执行不好项目,办不出好活动,结果更加没人愿意捐款支持,机构生存艰难,要么苟延残喘要么关门歇业。各类弱势群体、各种社会问题,依旧在那儿。
透过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也许你能找到答案: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消除误解,争取一个更好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中国NGO还有很多功课要做。(via公益慈善论坛主编 天之心)
啰嗦完毕,现在看正文:
一篇来自“绿色潇湘”的水格:“昨儿发的工资,今天交了水电费,去了趟超市买了些猫粮,瞬间就穷了。”
另一篇来自房产商人潘石屹:“去年,有几位做一慈善项目的志愿者来公司,谈得很投机。过了一天在公众场合遇到其中一位花枝招展,抱着一只小狗,与志愿者形象对不上号,我们就决定不投此项目了。”
两篇微博引发的思考
两篇微博描绘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却有着内在相悖的关联:水格叙述的当下大多草根NGO人真实生存状态;潘总叙述的则是外界对公益人士的观感和要求。
如果仅就各自站立的角度而言,两幅图景都是真实的,无可非议。然而,串联在一起观看,却会让人心情难以平复。
大陆公益人的“草根化”生存状态,其实已经严重到了人心浮动、流动频繁,以至已经影响到某些组织的继续存在,这是公益圈内人们早已关注、近期更为忧心的现状。许多怀抱理想、信念投身公益事业的年轻人,因为窘迫的生存状况,没有几年不得不挥泪作别;许多公益机构因为人才流失、更因无法延揽高层人才而长期徘徊、无法提升。“留,还是不留”,成为经常纠结公益人的死结。
与此同时,以潘总上述言论为代表的外界眼光,却仍然停留在公益人士“理应奉献、不取报酬”的认知上。二者差异之大,让人瞠目!细细想来,何谓“花枝招展”?无论收入如何,哪个女孩不想着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抱着只小狗又算得上哪门子奢华生活?见多识广的潘总都在如此苛求、挑剔公益人士,甚至拒绝支持,何况更多普罗大众!
改变“草根化”生存现状,从窘境中冲出生存之路,需要极大提升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了解和理解,认识到,公益人或许具有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理论中更高需求层次的要求,但他们同时也是人,同样有着生理、安全等等的基本需求。甚至在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公益人士虽然不属于富裕阶层,但至少应该有着较为体面的生活,否则,无以引领公众参与公益,更无法吸引更高层次人才加入公益队伍。这也应了马氏的一个论断:“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这在那些公益事业十分发达的国度、地区,均属常识范围的知识,却仍需在中国大陆来个普及教育。
筹款之外,公益组织必须要做的功课
当然,想要改变社会对于公益事业的认知实非一日之功。对于公益组织而言,反诸求己,或许是条更为现实的生路。比较现实的出路之一,是努力提升筹款能力。这是摆在所有公益机构面前的重大课题。为此,公益组织有着许多并非只是筹款那么简单的功课须做。
功课之一:放下身段,善待企业和政府部门
其实,公益机构同样存在着以“挑剔”和“苛求”的目光看待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问题,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道德的高点,挑剔、怀疑对方的动机、利益诉求,因而往往会妨碍公益组织去理性地接受企业资助和政府购买。如果公益人没有更为大度的胸襟,缺乏理解和信任的心态,那么,何能谈及平等合作?又何能顺利得到资助?
功课之二:善于接纳和使用专业人才
大陆公益组织发展至今,影响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专业人才。目前许多公益机构、包括一些已经有着较长历史的组织,其成员、特别是主管人员,大多仍出自怀抱理想信念、献身公益的人士,无形之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圈圈”,对于有着企业、学校、甚至政府等其他背景的新加入者,往往难以接纳,更难以融入团队。然而,公益组织面临的机构建设,项目运作,财务管理,包括筹款等等,都十分需要专业能力、专业人才。如何延揽这些专业人士加入,让他们有职有权,心情舒畅,发挥才干,已经是公益组织发展无法绕行的课题。
功课之三:转变思路,拓展筹款路径
面对社会对于公益组织行政费用问题的误解,仍需坚持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的传统做法,以公信力换取社会的认同和资助。同时,公益组织在筹款上也需要另辟蹊径,另寻出路。譬如,有的公益组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已经自我成立基金会,以获取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撑;有的公益组织将部分可以赢利的项目转化为社会企业方式操作,同样可以依此得到“自我造血功能”;有的组织已经开始探索海外已经十分成熟的所谓“零行政费用”模式,即不在项目基金中提取管理费和行政费用,而是另行专项筹款,解决团队运营经费??
中国大陆的公益组织仍处于幼年期,这不仅是指公益组织自身的不成熟,同样包括了周边环境的不成熟,因而无可避免会面临种种成长的烦恼。生存问题的窘迫或许只是其中之一,近期有所凸显而已。公益人最不缺乏的或许是热情。如果再加上理性和专业能力,应该能减少烦恼,促进成长。
来源:社会创业家 作者:顾训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