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港社会经验为师,创新基金会的管理运营
9月1日至6日,笔者在香港参加了2015年度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组织的第一期项目官员协力营,有幸听到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教授和多位在港有几十年社会组织管理运作经验的前辈介绍理论与经验,收获颇丰,几点感想在此记述之。首先,相比国内,香港社会建设的理论、组织和运行都非常先进,体现在时间、实践、理论和理念四个方面。
从时间上来看,香港的社会发展与建设应该说从英国人管治时期就开始了,二战之后至今的70年间,香港的社会发展犹为迅速,各种慈善团体、宗教团体、社区发展团体、社会建设平台团体等相继涌现,大大小小几千家,在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差距、和谐社区关系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践上,由于是自由港管理模式,香港政府对社会的直接作用并不是很强烈,因此在法治、自由的城市管治背景之下,香港各类社会团体的实践就显得非常多样化,实践产生的效果也很多样化,为公益慈善领域提供了非常多的案例与范本。如香港赛马会作为最大的慈善团体,也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推动慈善的最重要伙伴;香港各类家族基金会,如何东爵士慈善基金、李嘉诚基金会、霍英东基金会等,从最低需求的免税要求,到推广公司品牌、拓展社会关系、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在不同层面起到不同的作用。香港众多的宗教团体,如天主教、圣公会、浸信会、佛教等不同背景发起的组织,也都积极介入社会,尽力以慈善事业的方式介入到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公平、公正。宗教团体的作用,相比起国内,在香港历史悠久、作用更为明显。
从理论发展来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所高校,都开设有社会工作相关诸专业,学者可就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发展实践的案例学习、讨论、研究、借鉴和应用。做一件事情首先要问就是为什么要去做?这就需要有明确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协力营中几位香港学者所介绍的社会发展理论,都明确谈到公民社会发展与建设这个关键概念,即今天香港社会发展的理论大都源自建设现代公民社会这个总的目标。由于时间较短,公民社会的相关理论只是简单地进行了介绍,没有充分展开讨论。
而在理念上,可以明显感觉到,香港的学者、政府官员、社会团体及其从业人员、义工、普通居民……在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总的理念上,是大体一致的,是有共识的。这个一致的理念和共识就是:要保持香港社会的繁荣和稳定,保持香港的自由与竞争力,提升香港人民的福祉,就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这个努力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公民社会;而公民社会所应有的公平、公正、尊重、平等、自治、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就成为大家的共识。在这个共识之下,香港的社会组织,就显得目标非常清晰、明确,社会行动也非常有层次和秩序,各个组织和个人,应该在哪个层次上、点面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显得很清晰。比如,基金会就去努力争取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募捐筹款,小的社会组织就与基金会协作,在各自的领域做具体的工作。虽然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很多,但并不显得凌乱无章法,相反,他们看起来就象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体,在无声息中,昼夜不停地运转,共同向公民社会建设这个大的目标努力。
其次,香港的社区治理非常有经验和条理,对维护社区传统文化、社区关系、促进社区就业、推动青少年成长、维护妇女权利、减少贫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致力于社区的组织的工作,就无法形成今天很多社区的共同生活空间。我们参观的天水围社区和湾仔石水渠街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天水围是上个世纪90年代香港政府为解决贫困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而建设的一个市镇,目前有居民近30万人,基本都是低收入家庭。由于天水围社区地处偏僻,远离九龙、港岛等商业区,居民的就业就成为最大的问题,失业导致天水围居民家庭的收入大大低于香港居民家庭平均收入水平,这成为天水围最大的问题。2010年以来,香港的一个社会团体---社区发展阵线,看到了这个问题,向乐施会申请资金进入天水围,致力于解决天水围的居民就业、低收入、贫困问题。
他们如何入手来解决这个如此困难、有挑战性的事情呢?社会发展阵线进入天水围后,在社区调研,与街坊沟通,发现很多年龄较大的家庭主妇,由于知识、能力的不足,无法到正式的机构受雇就业,但她们长期在社区的沿河路道边上,自发组成一个“天光墟市”,售卖肉菜、生活用品,满足居民需要,获得一些收入。但由于没有政府许可,这个凌晨五点开始、七时收档的“天光墟市”时常被取缔。社会发展阵线就与区议员、立法会议员沟通,陈述事实,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他们还组织街坊居民一起到市政局,要求政府认识到天水围贫困的处境,政府有责任改善和解决这个问题。为了争取更大的支持,他们利用各种可能的传播渠道,传播天水围居民的呼声,让政府、议员、企业、社会了解天水围的困难情况。他们有一个做法,让我印象深刻——很多天水围的家庭平时要外出做工,没有时间来集会,而为了体现居民的存在,社工就请他们在可乐的瓶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放在集会的地点,结果,几千上万个瓶子堆放成了一个小山,显示了居民的存在。最后,政府在提出进行规划管理的情况下,正式承认了“天光墟市”,使其为增加居民收入的合法渠道。
社区发展阵线进入天水围几年来,有效地为贫困居民争取了政府补贴,增加了各种就业渠道,提升了居民收入水平,缓解了贫困给天水围带来的压力。
湾仔是港岛开埠之地,历史悠久,最早的港岛中西建筑都在这里。如何在社会的急剧变迁之中,维护和保持社区的独有文化,进而以社区自治的力量,创立社区社会企业,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增殖社区的社会资本,重建社区身份认同,开辟社会发展的“第三道路”。圣雅各福群会是一个有天主教背景的社会组织,1949年创办以来,秉持“服务社会,增进福利”的宗旨,为包括湾仔社区在内的香港诸多社区服务。目前圣雅各福群会每年服务超过二百九十万人次;服务对象包括幼儿、学童、青少年、成年人、家庭、长者及复康人士等。福群会提供多元化服务,由社区支援至院舍照顾,以配合不同人士的需要。
我们这次来到位于湾仔的圣雅各福群会的总部参观。在七楼不大的区域内,设立了为儿童游玩、运动的区域,也安排了为老人服务的电视、报纸、就餐区,还有阅读区,以及为居民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培训,为居民提供康健、医疗服务的安排等。作为香港历史的起点,让湾仔社区保持和维护社区文化,形成社区认同,是圣雅各福群会的重要工作。如有着百年历史的“蓝屋”,现在被很好地保护下来,底楼的“湾仔民间生活馆”里面陈列了很多老物件,从墙上的地图,看得出湾仔百多年的演变。
湾仔社区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地方,就是发展社会企业,让社区低收入群体平等参加生产平台,提升收入水平。我们来到附近的“土作坊”时,里面正在加工手工制作的“花生糖“,浓郁的香气从里面飘出来。在“土作坊”工作的都是社区的街坊,她们透过合作社的方式,将有机生产扎根于社区,把绿色生活的价值观落实到社区日常生活中,把社会资本、人民资本、经济资本、环境资本、基建资本有机地整合为一体,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本期的协力营活动安排针对性非常强,相信也能取得扎实有效的成果。这次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国内基金会一线项目官员,如何针对他们的需求,利用有限的时间,切实达到预期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次的安排比较务实,有理论学习、开脑洞的部分,也有实地感受、交流的环节,还有各基金会人员充分认识、沟通的时间。与香港成熟的社会发展不同,国内的基金会和社会建设目前还处于初始阶段,既没有成熟的、明确的共识,也没有清晰的、有层次的组织发展局面,大家因为对社会发展的共同感受,投入热情、精力和资源,寻找一个合适的领域,就做了下去。然而,存在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因为什么要去做这些事情?我们如何评估和衡量我们做的这些事情的价值?在这个框架之下,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问题。比如:基金会的发起定位、目标是什么?作为一线项目官员,个人的职业、事业价值,能否与机构一致?如何选择项目合作伙伴?所有这些问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操作,透过这次培训,都有了很好的解答。
从香港的经验看,作为社会机构的基金会,有很多只是满足于财务避税、家族稳定、企业品牌营销、拓展社会网络等目标,直接把推动社会进步、倡导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作为宗旨的基金会,并不占大多数。但是,这次来参加培训的20多家基金会项目人员,绝大多数在选择使命愿景时都直接框定了建设社会这个层面。这大概与国内社会问题亟待解决的迫切性有关。然而,由于我们关于社会建设的共识目前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基金会发起人、管理人和项目执行人,都需要对“为何而做”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有明确、清醒的认识和判断才行。虽然国内的社会建设理念尚未明确一致,但这次我参与协力营到香港的最大收获,就是以香港为师,明确建设公民社会这个根本目标。在这个总的目标之下,所有的项目理念、策划、设计、执行、评估,就都有了共同的、明确的标准。比如,乡村的助学是为了促进城乡的公平;妇女权益的倡导和保护,是为了男女平等;社区的和谐发展,是为了形成社区的共同体;倡导有机农业,是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所有这些,都属于公民社会所要达成的一个社会发展目标。
谈到基金会的机构使命以及公益人才个人职业的发展,也可以放在公民社会建设这个框架下面来思考。国内的基金会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人才并不足。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吸引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人才,吸引了很多对社会建设有想象、有愿望的年轻人。然而,社会建设是一个艰苦也是漫长的过程,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让年轻人在机构中实现职业训练,得到应有的薪酬和价值实现,也能够使年轻人能够跟随机构一起成长,也是基金会负责人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现在是互联网时代,PE、VC投资的热门是O2O,“连接即是价值”这句口号代表的价值观也可以直接移植到公益行业。这次参与协力营的30人背后的20多家基金会,很多都是公益慈善行业的中坚力量,如乐施会、南都公益基金会、敦和慈善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正荣公益基金会;也有新创立的基金会,如马小平人文教育基金会、建辉基金会、深圳龙华的社区基金会等。在项目运营领域中,除了主要做资助型的资金会外,还有很多是做具体项目的,如马小平基金会关注中小学人文教育与阅读,深圳龙华的社区基金会则关注城市外来工子女权益倡导,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做乡村教育。这次的培训,自然而然地把这些机构连结了起来。作为基金会的一线项目官员,除了要关注寻找纵向的合作伙伴外,还要寻找横向的合作伙伴,通过建立平行的联盟,把有限的社会资本、资源,在社会建设这个目标之下,整合生发,达到效果最大化。
(作者系深圳弘爱阅读推广中心创办人、总干事)
来源:中国发展简报作者:邓运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