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来,他每周都去医院做志愿者—曾是肝癌患者,还接受过肝移植手术。
韩一胜(右)在病房当志愿者。 摄:童程红每周六,李惠利东部医院肝胆外科病区都会出现一名穿着黄色马甲、背着双肩包的中年男子,他叫韩一胜,在医院里做志愿者已经整整11年。老韩曾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我最懂病友的心,也最能帮助他们。”
昨天是老韩的生日,但他告诉记者,自己这些年来牢记的,还是手术的那一天,那是他第二个生日。之后的每一天,特别是在医院做志愿者的日子,他都心怀感恩。“当初要是没有那些支持我、帮助我的好心人,要是没有捐献器官的好人,我也不可能拥有第二次生命。当志愿者,就是希望把这份爱传递下去。”韩一胜说。
每周都要到医院当一天志愿者
中等个头,戴一副金边眼镜,几乎没有皱纹和白发,看到韩一胜,你也许想不到,今年他已经60虚岁了,不仅还在工作,而且曾经是一名肝癌晚期患者。
1998年,韩一胜经常感觉很累,还时不时出虚汗,到医院一查,原来是患了肝病。随后,他进行了漫长的治疗。可是,病情并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1999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2005年3月9日,韩一胜确诊得了肝癌,而且是第三期,在当时已经无法做手术治疗。医生建议,要保命唯一的办法就是肝移植。
在等待肝源的日子里,韩一胜体会到了什么是“度日如年”。他的心情非常复杂多变:“既盼望尽快有合适的肝源,又害怕手术失败。但最怕的还是,术后生活质量也很差。当时,我最想看看,曾经做过肝移植的病友是如何活着的,想给自己找个榜样。我问过医生,但是他们说,一时没法找到这样的病友。”
2005年4月27日,韩一胜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手术整整做了11个小时,一直到第二天清晨才结束,随后住了无菌监护病房。之后,韩一胜在家休养了一年。2006年,身体渐渐恢复的他,想到要实践自己当初的想法:“我想当一名志愿者,一方面,回报所有支持我帮助我的好心人,一方面,也算是帮助曾经的自己。”
拿亲身经历鼓励病友
从2006年开始,韩一胜每周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到李惠利医院做志愿者,风雨无阻,从未间断。他家住海曙区环城西路那一带,不会开车,每次都是骑大半个小时的自行车到医院。
韩一胜的服务对象就是肝移植患友。跟其他志愿者的服务内容不同,他以亲身经历告诉患友及家属在手术之前应该注意什么,手术之后要注意什么。这些,韩一胜已经非常熟悉,张口就能说出一堆。
“肝移植病人在手术之后,一定要把嘴里的痰清出来,不然容易引发肺部感染。一旦肺部感染,病人就要住在监护病房里,不但人痛苦,而且费用也高。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有人因为一口痰没吐出来,导致肺部感染,多花费了上百万元。”
“还有,肝移植病人手术后,不能大补。按照通俗的观念,手术之后,家属都会给病人吃些人参、蜂王浆甚至冬虫夏草之类的补品,用来提高身体免疫力。但是肝移植病人手术后相反,不能吃补品。因为肝移植手术后,病人要吃排异药,排异药的作用是降低人体免疫力,好让外来的肝脏和接受的人体和平共处。如果这时候大补特补,反而会导致手术失败。”
肝移植这样的大手术,很多病友都想看看,做了手术之后,是不是能站起来,像以前那样正常生活甚至工作。对此,韩一胜这个过来人就变成了“活广告”:“我健康地活着,还在工作、做志愿者,我看望病友,其实也是让病友们看看我,我能做到的,他们也可以。”
多名病友因他重燃信心
最让韩一胜开心的,是这些年,他实实在在地帮到了一些病友。有不吃不喝不说话的病友,他开导半天也不成,一狠心,他就把自己腹部一个类似字母“Y”的刀口亮给对方看,对方这才相信他做过肝移植手术,而且活得很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病友自此变得开朗多了。
上周六,韩一胜像往常一样来到李惠利东部院区的肝胆外科。这次,他特意看望了老朋友吴先生。吴先生也是一名肝癌患者,几年前做了肝移植手术,是韩一胜一路给他鼓励、打气,支持他度过了手术前后那段最难熬的日子。
“我说实话,手术前,我也很害怕,毕竟是这么大的手术,有可能在手术台上下不来。但是看到他活得这么好,顿时觉得有了信心,有了生活的标杆。”吴先生一边说话,一边握着韩一胜的手紧紧不放。
前段时间,吴先生被查出癌细胞转移,又做了手术。听到老朋友又住院了,韩一胜每星期六都会到病房看看老朋友:“这么多年你都坚持下来了,接下来你也可以的。”
而这份志愿者的工作,韩一胜说,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他就会坚持下去。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童程红通讯员:应红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