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志愿者赴泰国北部调研华文教育 华人家庭接触中华文化机会很少
志愿者们在上课。11天10夜,260多个小时,6个人兜兜转转从中国到泰国清迈,再从清迈到清莱,走访了8所学校,参加2所小学支教活动。志愿者们说:“希望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能在泰北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近日,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公益学院携手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展开了全省首个以“一带一路圆梦丝路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志愿者项目,远赴泰国北部调研华文教育。
孩子在黄泥操场运动教师多为初中水平
这次公益活动带队的叶老师告诉记者,此次调研主要想了解当地中华文化教育现状,剖析泰北华教目前遇到的突出问题,也看看下一步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能为这里的华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
据介绍,在泰北华人聚居,有很多带着“华”字的学校,其中在清莱地区就有63所华文学校,有13000多名学生和500多名教师。
“这里教育状况很不好,63所中仅有4所学校具备泰国教育部认可的合法办学资格。”更让志愿者们感到震惊的是,这些教师大多为初中水平且每月薪资约4500泰铢,也就是说,老师们只有人民币900元左右的月薪。展现在志愿者眼前的,是校舍破旧不堪,教室光线昏暗,孩子们在黄泥土的操场上做运动。
志愿者们感受到,校舍破旧,师资参差不齐,是当前华文学校主要面临的问题。
一首《咏鹅》让华人孩子欢喜拍手
宁波这批志愿者们的到来,在当地华人中引起关注。叶老师说:“每每和当地华人交流,我们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也感受到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支教课堂上,有一项仪式是孩子们向孔老夫子画像行三鞠躬礼。“这是所有支教活动开营仪式必备环节,既能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良好品德,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叶老师介绍说。这个仪式让华人的孩子很新奇,也让当地的老师很赞赏,“有老师说,通过这个鞠躬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尊师重道传统文化。”
让志愿者们印象深刻的是,一首简单的唐诗《咏鹅》引起的效应。在课堂上,每次教给孩子们唐诗《咏鹅》时,总是反响最好:“几句朗朗上口的唐诗,马上拉近了孩子们和我们的距离,孩子们总是喜欢边拍手边咏诗,这就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魅力。”
华人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机会很少
在志愿者走访调研中了解,这里的住民经济状况并不乐观,许多学生的父母在他们年幼时便离开孩子翻山越岭奔赴曼谷或国外赚钱养家糊口。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来自家庭的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华人家庭受泰北当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子女自幼长在华人家庭,但主动接触他们的根源———中华传统文化的机会已经愈来愈少。
参与支教活动的回马村恩泉小学,是地处泰国与缅甸交界的一所大山深处的小学。这里交通不便,村民收入较低,学生往往交不起学费或以玉米等农作物充抵学费。
“那里的华人希望孩子学中文,虽然孩子生在泰国,但毕竟根在中国。”叶老师告诉记者,这里教育资源比较贫乏,让孩子们继续留在学校学习,光靠政府力量毕竟有限,需要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
尽力维持一个村落一个学校
“为了让下一代能够继续学习中文,华人后代在穷山恶水中持续推广华文教育,尽量维持一个村落一个华文学校。”泰国清莱中华文化教育协会理事长柯保合先生,多年来为推动中国以及泰国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不遗余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大二的尤雯霞是此次活动的学生负责人,她说:“很难想象他们长期处在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这次深入调研让我开始真正思考为什么要做一名国际志愿者。”
尤雯霞说,短暂的调研活动让他们无数次感动、感慨与感激。“感动于泰北山区华校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华文学校所有教师和中华文化教育机构的奉献,希望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泰北地区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消息来源:宁波晚报记者:李臻 通讯员:黄蓓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