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7-4-7 14:18:00

宁波耄耋夫妻同甘共苦70多年 一辈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宁波公益网讯:1944年十月初八,从北仑横河於家搬到算山村邱家马头墙的一户普通人家,一对年轻男女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时间过去70余年,当年的这对年轻人已然白发苍苍、儿孙满堂。当午后的阳光下,他们相靠坐在沙发前,回忆起这相携度过的几十载光阴,那些关于生活的酸甜苦辣,仿佛再一次重演着。

  携手同甘共苦70多年

  出生于1923年的於崇良今年已94岁高龄,傅信娣比他小4岁,今年也已90岁。早在1941年结婚前,於崇良就跟着父亲在上海一家工厂里学钳工。婚后没多久,他又奔赴上海。因为性格本分,干活认真,加上他又勤奋好学,解放后被一家模具厂挑去做了木模工。於崇良虽然只有小学六年级的文化,但他坚持刻苦学习,认真学习制图、木模等相关知识,尽管40多岁,他还是以再当小学生的精神,坚持上职工夜校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的学习使他在木模制作的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胜任厂里各种木模制作的任务,於崇良家中,至今还保存着1965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颁发的一枚“五好职工”的奖章。

  丈夫出门打工,家里的活自然而然都落在了妻子身上。从家里的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傅信娣几乎扛起了整个家。1953年,当时的永丰乡人民政府要评一个先进家庭,树立典型。乡政府工作人员分几路到底下几个村来暗访,当问到傅信娣当时居住的算山村时,村里邻舍一致推荐了他们家。

  教育孩子踏实好学

  “望子成龙”大概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望,但能够教育好孩子,并“让人成龙”并非是每个家长都能够做到的。在不少左邻右舍眼中,於崇良、傅信娣夫妇就是能够“让人成龙”的家长。

  老於家的几个孩子都很争气,老大於贻伟小学毕业后考入宁波五中读书,1981年由于车祸意外去世,生前是单位的骨干;老二於贤德从小就勤奋好学,1977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工作六年后考取中山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后来还获得武汉大学哲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退休前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汕头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高校任教;老三於诒丰是一名出色的会计,退休后又被企业返聘,继续发挥专业特长;老四於贤登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当年考上了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退休前在浙江财经大学任教。

  一辈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在於崇良夫妇现住的家中,挂在墙上的一幅奖状引起了记者的好奇。那是1981年在全省文明家庭活动评选中,浙江省总工会、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妇联、经济生活报联合授予傅信娣的省级“好家长”的光荣称号。

  在於崇良夫妇家中,记者还看到一个绘画本,上面画的或是神态可掬的动物,或是形象逼真的水果,虽然绘画笔触略显简单,但却很是活灵活现。这些画都是傅信娣老人画了送给周围小孩子的,因为小孩子都很喜欢,她陆陆续续画了有十多本。在於家几兄弟看来,母亲一辈子都是那样的热情友善,乐于助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不少青壮年都和於崇良一样在外地打工,傅信娣读过几年书,就一直义务为左邻右舍代写家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傅信娣又被推举成为了大碶镇第二居委会的义务调解员,这一干就是30多年。这么多年,她遇到需要调解的纠纷五花八门,还会遭受误解,她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地对待。

  在於贤德的记忆中,小时候家门前还常年晾着一桶白开水,好些年不曾中断。“我后来才知道,这些水都是给路过家门口,上山拾柴的人喝的。”於贤德说,那时家门口有几口水缸,拾柴的人下山路过口渴,经常会在那儿舀水喝,母亲怕他们喝生水闹肚子,就每天备一桶烧好的开水晾在那儿,“那时候大家生活都不容易,但只要邻舍有什么经济上的困难,母亲总是二话不说地给予帮助,有时候哪怕是路边遇上的陌生人,她都会帮。”

  宁波晚报记者蒋继斌通讯员陈冠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波耄耋夫妻同甘共苦70多年 一辈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