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中心城区31万余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分类收集覆盖面达75%
宁波公益网讯:2013年,我市启动了世行贷款宁波市城镇生活废弃物收集循环利用示范项目。5年间,宁波的生活垃圾分类事业从无到有并挺进了全国前列。
记者昨天从市城管局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获悉,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已有31个街道584个小区31.81万户居民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分类收集覆盖面达75%,市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达82%。这些成绩也为文明城市创建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垃圾分类让老小区变“靓”了
鄞州区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是上世纪80年代末建造的老小区,虽然“老”,但干净整洁。
丹顶鹤社区有34幢楼107个墙门,考虑到在每幢楼前设置分类垃圾桶势必影响社区环境,社区为此撤桶并点,利用好现有的五个垃圾房,统一安放四色垃圾桶。
每个垃圾房点位都有统一、醒目的宣传内容、分类标识,帮助居民分清垃圾、投对地方;每个点上都安排督导员和志愿队伍,进一步引导和提升群众对分类工作的认识。从开始的不习惯,到如今家家户户参与垃圾分类,社区环境也随之改善。
今年,我市还启动了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建设项目——垃圾房的垃圾分类投放改造,计划更新改造垃圾房千余个。
鄞州区明楼街道明北小区是第一个完成垃圾房改建的小区,垃圾房的外观比过去更加美观,还增加了除臭、冲洗设备及屋顶绿化功能,配备了用于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LED电子屏,使垃圾房同时成为宣传垃圾分类、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平台和教育阵地。
原生垃圾将基本实现“零填埋”
要想把垃圾分类变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强化全程分类、科学建立分类收运处置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我市从引导分类投放、实行分类收运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三方面入手,工作已取得成效。
在引导分类投放方面,向每个推进垃圾分类的小区居民家庭发放绿色厨余垃圾桶和黑色其他垃圾桶,引导居民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目前,我市累计向居民家庭发放分类垃圾桶51万套。
同时,我市还全面开展厨余垃圾分类质量拍照评级工作。通过扫描厨余垃圾专用袋上的二维码数据关联居民家庭,建立居民家庭分类行为和分类质量档案。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采用抽检方式,通过手机终端扫描垃圾袋上的二维码,进行分类质量评估打分。社区督导员及志愿者会根据源头分类情况,针对分类质量较差的家庭进行入户指导,提高其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准确性。据2016年浙江大学对宁波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跟踪分析,厨余垃圾有机物含量从55%提高到70%,源头分类质量明显提升。中央电视台曾对此进行报道,并给予充分肯定。
在实行分类收运和处理方面,我市建立了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单独的收运网络。分别采购厨余垃圾收集车70多辆,中心城区厨余垃圾日收运量达200吨;有害垃圾收集车7辆,中心城区共设有害垃圾集中储存点8处。同时,供销部门试点推广“我要换糖”再生资源回收线上平台,实现对可回收物线上线下回收,旧衣物回收达570吨、大件垃圾回收达9300吨,基本实现了分类收集和运输。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6座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建设已全部开建,其中东钱湖垃圾分类转运站已竣工,其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待这些基础设施全部投入使用,将更好地实现垃圾分类处置,尤其是原生垃圾将基本实现“零填埋”。
政府购买服务成效初显
“这一年来,我们几个志愿者已经上门指导了千余户次,如今,居民的分类意识已经很强,我们现在主要是阶段性回访。”服务鄞州区雍和苑小区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城市阳光”负责人叶琳说,目前该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超过80%。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探索和创新的方向。今年各区都开始尝试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引入市场主体以不同方式参与社区源头生活垃圾分类。
比如,海曙区安丰社区引入企业成立“垃圾分类促进中心”,以入户宣传、积分激励为重点,引导居民有效、正确分类;镇海区南一社区采取“信息化回收+就近生物处理”模式,以厨余垃圾回收处理一体化方式,带动居民分类。
市城管局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柳表示,鉴于此种方式的有效性,目前我市已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试点工作,积极引入专业化企业,提供规范化服务,切实提高居住小区源头分类质量。
“希望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探索创新宁波的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真正提高垃圾分类整体工作水平。”胡柳说。
来源:东南商报 记者 林伟
通讯员范奕齐傅婷婷
原标题:中心城区31万余家庭参与垃圾分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