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记者送自己的记者节礼物: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昨日,刘思妤正在进行血样分型检测。
宁波公益网讯:昨天是记者节。这一天,镇海区新闻中心记者刘思妤成为大家心中的“最美”,因为她干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刘思妤说,这是她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记者节,她送自己一份礼物
“今天干了件大事儿,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检测血样,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的一员。接触红十字会3年了,对这个组织从之前和很多人一样有误解到明白这其中‘人道、博爱、奉献’的深层次的含义。自己能为这份救人水火的事业做些什么?但愿能配型成功,挽救他人生命。这可能也是我这个行为的一部分意义吧。改变自己、改变他人。记者节,送自己一份礼物。”刘思妤发在朋友圈的这条消息,令大家纷纷点赞。
昨天晚上,记者联系上了她,了解到背后的故事。出生于1989年的刘思妤,已经在记者岗位上干了6年。3年前,她成为镇海区红十字会的跑线记者,多次采访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倾听他们的心声,陪着他们上杭州采集造血干细胞,见证他们奉献大爱挽救血液病患者的生命。
成为志愿者并非一时冲动。刘思妤说,其实早在今年6月,在陪镇海当地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志敏赴杭州完成捐献时,她就在病房里表态,自己也要捐献。
那一次采访也比较特别。陈志敏是中石化镇海炼化的一名职工,成为志愿者也是偶然。直到“中奖”,他对于捐献方面的知识还是一无所知。为了给他“补课”,更为了消除他的紧张情绪,当地红十字会将之前的多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召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座谈会”。
刘思妤也出席了这个会议,听大家讲述捐献的过程。“看得出来,每个捐献者都是发自内心地庆幸自己能够配型成功,能够顺利捐献,大家脸上都写着幸福和骄傲。”刘思妤深受触动。
陈志敏同样深受触动。会后,他从捐献“小白”变身专家。在杭州的几天里,还经常向出入病房的人们介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他的变化也让刘思妤振奋。也就是那个时候,她打定主意也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计划推迟了。“但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里,我一直想找个好日子,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建议我生日的时候登记。但我生日还远着呢,想着记者节快到了,我想就这天吧,这也是我的节日。”刘思妤说。
昨天下午,她来到当地的一家献血屋,采集了8毫升血样,寄往浙江省血液中心HLA实验室进行血样分型检测,自此正式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她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捐献,接受捐献
造血干细胞又称“生命的种子”,无疑是送给患者的一份大礼,为什么说是给自己的一份礼物呢?对此,刘思妤解释说,配型成功率很低,在成功之前患者还没有重获新生,所以还不能说是给他们的一份礼物。相反,成为志愿者对自己却是莫大的激励,“我会觉得我很重要,我可能承载着别人生的希望。”
刘思妤的亲友、同事之前不知道她成为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直到她在朋友圈发布信息。大家的反应也让她始料不及。采访中,她表示自己其实没做什么,四面八方的赞誉受之有愧。
让刘思妤一时不好消化的还有自己角色的转变。以往她是记者,镜头总是对着受访者。如今她突然成了被采访的那个人。她希望大家能把对她的关注转移到对红十字事业、对造血干细胞捐献上来。
在刘思妤看来,自己成为志愿者的最大意义便是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宣传了相关知识。“好多人留言问我,痛不痛,怎么登记,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方面的知识,有的人还把捐献造血干细胞理解为抽骨髓,这可是几十年前的事了,但偏偏有那么多人因为不了解而抗拒,又因为抗拒而断了别人生的希望。”能够现身说法,刘思妤很高兴。
那么,不久的将来,如果配型成功了,又会怎么做?“我会好好锻炼身体,早睡早起,把最健康的细胞送给患者。如果一次不行,我会捐第二次,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重要。”刘思妤的语气认真又坚定。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童程红通讯员叶永伟文/摄
原标题:她说这是送给自己的记者节礼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