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宁波退休教师离世捐献遗体 丧葬费全部用于助学
“先母曹静宜,江东中心小学(原木行路小学)教师,于2018年4月4日下午16时因突发疾病驾鹤仙逝,遵先母遗愿捐献遗体……”这是4月5日报上的一则讣告,短短百余字,背后的故事听后却令人落泪。
(退休教师曹静宜,81岁离世,捐献了自己的遗体)
退休教师曹静宜离世时81岁,早在2014年,她同丈夫一同登记了遗体捐献。
她从教30多年,把一辈子献给了教育事业——离世前,她留下遗愿,死后不立墓碑不留骨灰,遗体捐献用于医学教育,丧葬费全部捐献给助学基金。
把三个女儿叫到家中,一个个单独对话
二女儿董阿姨忘不了4年前的那一天,父母把她们三姐妹分别叫到家里,一个个单独对话。
父母表情平静,拿出一张表格,直接翻到签字的那一页,请董阿姨动笔签名,“前面的内容你不用细看了,你姐姐已经签了。”
董阿姨得知,父母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遗体捐了,“事实上,我没有做太多思想斗争,能救人,总是好的。”
轮到妹妹去签字时,有些无法接受,哭了很久之后才同意了这件事。
直到妈妈离世,董阿姨才有机会细看了这份遗体捐献登记表。
(早在2014年,曹静宜老人和丈夫作了遗体捐献登记,希望能用于医学教育,造福后人)
登记表中,妈妈选择了不留骨灰,将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唯一的心愿是在夫妻百年之后,在遗体捐献纪念墙上,两人的遗像能并排摆放在一起。
董阿姨后来得知,遗体捐献最早是爸爸提出的,妈妈也很认同。
爸爸军人出身,多病,他一直提倡厚养薄葬;妈妈晚年有“骨头痛”的毛病,找不出病因。夫妻俩希望,能把自己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说不定日后能帮到其他被病魔困扰的人。
“我妈妈去医院打针,看到实习的小姑娘时说:小姑娘慢慢来,别紧张不要怕,外婆不怕痛。她跟我讲,不让他们练,怎么能出师呢?有几次她的手上都打肿了。”
她最骄傲的时刻是讲述自己的学生有多棒
曹静宜老人1936年出生于鄞州邱隘镇,毕业于宁波著名的甬江女中。她曾在幼儿园、聋哑学校,以及宁波多所小学任教,从教38年,是小学高级教师。
在家人的记忆里,她年轻时爱打篮球,会弹风琴、跳交谊舞,晚年时还曾自弹自唱表演给亲人们看。
“妈妈是对工作很拼的一个人,对学生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关心。”董阿姨说,爸爸以前在海洋渔业公司工作,单休,一周回一趟家;妈妈太忙了,很少能管家,多数时候都忙着给学生补课,开小灶。
“在我们家,从小是我大姐当家,妈妈给我们每人一天一毛钱的菜钱,不能超支。8岁时我就得帮着拖地板、倒马桶,爸爸妈妈的衣服也是我们洗的。姐姐一个人洗不动被子,就叫上我一起去。”
“我的童年没有那种在妈妈翅膀下呵护的感觉,这是我的遗憾。”
“妈妈的爱是大爱,她最骄傲的事是讲述自己当年的学生现在有多棒,这是她的自豪。”
董阿姨说,直到晚年,妈妈才意识到对三个女儿亏欠太多。
“她好多次跟我们讲:我对不住你们,对你们亏欠太多。我们一做点什么事,她就很感激,生怕我们累了饿了,每次去看她,都让我们赶紧走。”
(曹静宜老人从教38年,桃李满天下,她最骄傲的时刻是讲述自己的学生)
她带孙辈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天一阁
曹静宜老人把对女儿们的愧疚,弥补在了下一代人身上。
她有一个笔记本,记录了家族每个人的公历和农历生日,生日一到,每人发一个大红包。
她对孙辈的教育像对自己的学生一样严格,孩子们对她充满了敬畏。
“不能捣蛋,大人上桌吃饭孩子才能动筷,吃饭时不能交头接耳。”外孙女戴女士说。
以至于后来有孙辈宁可被锁在家里,也不愿意去外婆家。
“小时候,外婆带我们去的最多的地方是天一阁,每次教育我们,你看人家厉害伐,看了这么多书,专门造了一栋房来放书,这个人有多爱读书。”
外婆的一句话让戴女士到现在都忘不了:“外婆说,作业做得又快又对才能叫‘做好’。有错题,只能叫‘做完’。”
曹静宜老人还自己出试卷,考验孙辈。
有一回,戴女士得了100分,超级开心,但外婆却只给了她98分。
外婆是想提醒她不要骄傲:“是我出的这些题你没有做错,再出一份试卷,你未必还是100分。”
她对丈夫的好,也让家人们感动。
“听说南瓜子磨成粉拌到粥里吃,对爸爸的身体好。每天,我的妈妈坐在那里不停地嗑南瓜子剥肉,连着嗑了好几年。”董阿姨说,她每次给爸妈送菜,妈妈都是让爸爸先挑,爸爸不爱吃的,她才留给自己。
(夫妻俩的心愿)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今年4月4日,曹静宜老人离世。
那天早上,她坐在餐桌旁喝水吃药,等老伴发现时,她趴在桌上没了呼吸,手中的药瓶掉落在地……
董阿姨从医院回到家中,神情哀伤,爸爸看到她,问:“凶多吉少吧?”
董阿姨问爸爸,要不要去医院再看看妈妈。
这位老军人说:“去,我怎能不去?!”
“遗体捐献程序还走不走?”
听到女儿的话,他态度坚决,“走,这是对社会的一个承诺。”
当着家人的面,董阿姨的父亲自始自终没有流过眼泪,只是在妻子出殡后的第二天,他病倒了发了高烧,直到今日才全退。
在处理曹静宜老人的后事时,家人们发现,遗体捐献登记表中夹着一张字条。
这是曹静宜老人生前手写的,上面记录了她的名字、生日,遗嘱只有短短一行字——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记者沈之蓥
(资料图)
在曹静宜老人走后,外孙写了一篇纪念她的文章,刊登此文,以此向这位人民教师致敬——
致家人
我是在外婆的陪伴、教育下长大的。从小就喜欢去外婆家玩,从上学第一天起,就经外婆介绍择了班,家里开小店那几年,我和外婆朝夕相处,放假了,最爱吃外婆家的饭菜,后来离家读大学,再参加工作,虽然自由时间少了,但只要有空我就会去外婆家,去听她讲讲话。
所以,我懂我的外婆。
外婆是个知识分子,三十年代生人的中专生,小学高级教师。她经常给我讲读书的方法,学习的榜样,做人的道理,习惯的力量。
外婆正如她自己的座右铭一样“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自己生活俭朴,省下的钱救济亲人、旁人。外婆教育孩子与人为善,正直守规。
外婆是个坚强的人,她细心照料家人,却不肯连累家人,她要求不立墓碑,目的就是想让晚辈省去祭拜之劳。
有时我也想,外婆为什么甘愿自己吃苦,特别是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终于我发现这是因为她“争强好胜”的性格。我记得她时常教育我们做人要“争气”,其实她讲的是自己。
外婆是个争气的女人:她在各个方面都好强,她在哺乳期去上夜校进修,她主动给开天窗的班级上课,她愿意付出,自己吃苦,奉献旁人,从而收获她所要的满足。
外婆一生清苦,不求外物,我实在想不出外婆有什么爱好,可能唯一最让她高兴的事就是“吹牛”(夸耀)了。我知道用吹牛这个词有些失敬,但我喜欢和外婆开玩笑。外婆最开心在聊天时夸耀她的学生、家人、好友、子女、晚辈,每每这个时候,她的脸上总是绽放着自豪的微笑。庆幸的是她的晚辈都很孝顺,她一定感觉满足。
外婆的一生是圆满的。我不太懂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伟大,但我确信外婆她是,人固有一死,而她已重用泰山!
外婆生前把自己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教育事业,把学生一个个送进重点中学,却宁愿忽视子女的学业!
外婆死后把遗体捐献给红十字会!把丧葬费全部捐献给助学基金!
我为外婆感到自豪,现在好了,外婆在天上也争气了,可以“吹吹牛”了。
外婆走时天昏地暗,现在她正带给我们光辉。
我愿家人收起悲伤,生活需要回归常态,因为不给家人添麻烦,希望全家人过得好,不正是外婆的夙愿吗?!我们要听她的话。
来源:甬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