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世界各国手语(清华大学手语社转载)
世界各国手语手语是人类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其地位十分重要。据语言学家统计,人们的情感交流7%靠语言,38%靠语调,而手语竟占55%,从公元一世纪古罗马著名演说家克文季利安编纂的两卷集《手语大典》,到现代哥伦比亚出版的两卷集《手语大典》,人类积累的手语总数达70多万个,比当今世界上任何一部词书收录的词汇量还要多。
手语的产生贯穿于人类进化的全过程,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包罗万象,内涵丰富,饶有风趣,颇具魅力。下面就让我们徜徉于千姿百态的手语世界,去感受其独特的神韵和奥妙吧!
世界各国手语 风格迥异的否定手语
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阐述否定手语的起源时,曾追溯到婴儿吸足乳汁后离开母体的摇头姿态,并据此认为这就是否定手语的最初萌芽,且适用于一切民族。但事实却不然,外国旅游者在保加利亚经常闹笑话,抑或做出荒唐事,原因就在于该国的手语与众不同,点头表示否定,摇头则成了肯定。
美洲印第安人表示否定的惯用动作是先屈肘,然后将手从面颊移至肩部。
阿拉伯人表示婉拒通常作抵头状,同时弹出一声响舌;当坚决不同意时,一般先咬住右手拇指甲,然后迅即放开前伸。对土耳其人来说,大都是努嘴,下巴上抬并眯缝眼睛弹响舌头。日本人的动作是手心朝里反复挥动小臂,或举手后垂直移动手掌至面颊,在有些场合也可朝上伸出食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否定动作毫无二致,都是在胸前平摊双手。马来人干脆就垂下眼皮,以不屑一顾表示否定。
世界各国手语 妙趣横生的问候手语
不同民族相互间的问候手语也千差万别。拉美男性多习惯于程式化的拥抱:先将头放在对方的右肩上,用手拍三下背,然后换成左肩,也拍三下背。
波里尼西亚人的见面礼通常是边拥抱边互相揉背;一些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在相遇时往往把拳头轻轻地击在对方的头部和肩部以示亲热。
库尔德人相逢必定是右手相握并高高举起,尔后相互亲吻手背。拉普兰人邂逅则是各自揉揉鼻子。萨摩亚人的问候手语更是独树一帜,每逢知交见面,彼此总要用鼻子闻个遍。
埃及人和也门人的问候方式犹如敬礼——都是将手掌紧贴在前额部。
在非洲,一些民族的问候方式是馈赠南瓜,其动作要领是右手持瓜,左手托住右手。但更多的人则以拥抱和碰碰面颊表达良好祝愿。而我们汉民族的双手合十作揖则充分显示了礼仪之邦的丰采。
世界各国手语 奇特别致的告别和招呼手语
有一些民族所习惯的告别方式在其他民族不一定能理解。安达曼群岛居民在别离时总是把对方手指放进自己口中并轻轻吹气。俄罗斯人的传统方式是忽上忽下地招手,它源于拉美人邀请贵宾时的习俗。而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比较流行的告别手语就是手心对着客人左右摇动。
在打招呼方面,斯拉夫民族均使用招手动作,但手心一律朝里;但西班牙人、拉美人及部分意大利人和非洲人的招手恰好与其相反,即手心朝外招手。生物学家就此指出,其间的差异系由人种肤色造成,因为招呼的目的在于尽可能让对方发觉,而皮肤黝黑者的手心较身体其他部位明显,能见度好,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手心朝外的招手方式。但在另外一些国家,它极易被当作“滚开”的同义语。
世界各国手语 绘形绘色的手语交谈
迄今为止,在澳大利亚某些土著中还保存着禁用语言交换的习俗,如遗孀逢丈夫出殡日、小伙子被封为男子称号,以及妻子送丈夫外出放牧等等均需保持沉默,而此刻的传情达意只能凭借手语和形态变化。据一些旅澳游客说,他们曾在当地一个部落里,亲眼目睹两位妇女不发一言,竟然“交谈”得绘形绘色,滔滔不绝。
美洲人的手语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发现的古印第安人和玛雅人的手语:右手食指伸出表示“你”,左手食指指自己耳朵表示“注意”,两个手语合起来即为“你注意听”,十分传神。
最近,德国著名史学家胡姆博尔特曾对南美的俄利诺科河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他发现印第安人各部落的语言都不尽相同,但靠看手语的补充,双方的沟通丝毫没有困难。
西西里岛居民普遍爱用手语也有久远的历史渊源。相传古时该岛一位暴君狄奥尼西慑于臣民的反抗,曾严令禁止公开交谈和辩论,违者将受到严惩。
可是,这一措施实行之日,也就是手语盛行之时。后来,该岛又相继被讲各种方言的希腊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哥特人及阿拉伯人征服。因此,复杂的语言环境也就造就了特殊的交际方式。该岛手语较其他地区发达也就不足为怪了。
世界各国手语 难分难解的手语差异
每一国家都有各自独特的风土人情,手语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应当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成分。因此,手语的表达必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在喜悦和夸耀的场合,西班牙人、哥伦比亚人和墨西哥人的动作是合拢三个手指放在唇边并发出接吻的响声,巴西人则把合拢的三个手指置于耳垂附近就行了。
在这方面,日本人与欧洲人的区别也相当大。日本人在洋溢热烈气氛的场合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支持;可是在英国的音乐厅或剧院,只要有人在款款地有节奏地击掌,那并非是为演出喝采,而是发泄不满,要演员快些离开。
在提醒别人“要小心”时,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拉美人做的手语都是将左手食指放在下眼皮部位;而在奥地利这却是蔑视的象征。
俄罗斯东部与日本相距不甚太远,但同是一个将手放在脖子上的动作,俄罗斯人就理解为“吃饱了”,可是在日本人看来,则意味着凶多吉少,或面临失业,或是杀身之祸。
同是一个从上向下抖动手腕的动作,在西班牙语系的拉美人中间意思也不尽相同。在古巴、阿根廷、乌拉圭、委内瑞拉等国,它含有一种惊羡的意味;“棒极了!”可是在秘鲁,它却是贬义:“真见鬼,反倒我错了!”在智利,它的解释则是“闯祸了!”然而在厄瓜多尔,该手语仅限于妇女和儿童,其意思是“要出事了!”
在我国西藏,当行路人伸出舌头让迎面的陌生人看时,说明他对来者非常友善,其含义是:我心地善良,值得信赖。但是在汉族人看来,它却是做亏心事后内心自责的暗示,或是临危惊恐的一种体态反映。
世界各国手语 浓妆淡抹的手语风格
英国心理学家迈克尔最近在作环球旅行时查明,芬兰哨兵用手语交谈只需一次,意大利人是80次,法国人是120次,墨西哥人则多达180次。
俄罗斯人表达情感比较崇尚含蓄,谁要是在告别时使劲挥手,那准是缺乏教养的表现。同时,俄罗斯礼仪还规定说话人不得用手指指人和物;但西班牙人和拉美人就无此禁忌,他们在交谈时往往大量使用手语,并辅之以头部及面部表情展示其内心世界。这种言语与手语的交融,的确使交谈充满艺术感染力。
古巴素有手语王国之称,因为那里不仅继承了西班牙人的风俗习惯,而且还保存着非洲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古巴人的手语颇为世人所称道。前不久,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就发生了一起手语趣闻。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古巴女教员在讲授拉美文学史时,通常都伴以神采飞扬的形体动作,但当她获悉系主任要将讲课录音交给其他班级听时,就不无恼怒地争辩道:“不亲自看我讲课,学生能理解吗?”最后的胜利者自然是这位女教员。
手语是形体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它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兴趣,并已展开对职业手势、演说手势的专题探讨。可以相信,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尤其是电影和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广泛深刻影响,人类交际的这一独特方式将会更加异彩纷呈,璀璨夺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