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1-8-25 12:47:18

宁波社区义工:贴心近邻胜亲人

http://www.cnnb.com.cn/pic/0/02/21/73/2217381_603590.jpg社区义工崔文娟为不识字的郑阿婆读报。  宁波公益网讯(编辑:猴子)在宁波的各个社区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做的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就是这些小事,感动着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使社区里的风气悄悄发生转变,人与人之间多了份关爱,少了份戒备与隔膜。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社区义工。
  现场故事
  昨天中午,家住江北贝家边的崔文娟提着热腾腾的饭菜来到大吉巷19号郑信娥的家里。在桌上摆好饭菜的她一边说着“老娘,吃饭了”,一边拉过郑信娥坐下,递上筷子。看着老人津津有味地吃着,崔文娟笑着忙开了:整理床铺,打扫房间,洗衣服……
  作为白沙义工俱乐部的一名义工,崔文娟照顾这位现年82岁的孤寡老人已经6年了。2005年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郑阿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刚成为义工的崔文娟得知这一消息,便主动走进了老人的生活,担当起照料她生活起居的责任。
  郑阿婆身体不好,每周三的下午,崔文娟都要陪她到第一医院去看病配药。行动不便的郑阿婆连公交车都上不去,崔文娟都是把老人背上车的。久而久之,连公交司机都认识她们了。好几次,车上的乘客对她们说:“你们娘俩长得真像!”崔文娟都会抢着回答:“她就是我老娘!”郑阿婆听了,不断念叨着:“我不知几世修来的福气,有了这么好的女儿。”
  除了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之外,崔文娟还经常陪郑阿婆散步聊天;老人喜欢听故事,就读报给她听;崔文娟还经常把郑阿婆接回自己家住,让她不再孤单。
  在崔文娟的带动下,她的家人和邻居也陆续加入白沙义工队伍中来了。
  新闻链接
  社区义工遍地开花
  “有困难找义工,有时间做义工”,这是成立于2005年4月的白沙街道“义工俱乐部”的口号。6年来,这个“义工俱乐部”从原来不足400人发展到现在的1500多人,累计服务工时达15万小时以上,直接受惠群众达20多万人次。其中不少服务项目还创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如“爱洒第二故乡”外来人员义工队、义工服务一条街等。
  如今,义工之花开满全市每一个社区。在江东东柳街道,专门建立了“8291”(“帮你就业”的谐音)义工服务基地;在海曙的文昌社区,“十加十”和谐促进服务团吸纳了律师、医生、教师、社区民警、专职调解员等社会力量加入到义工队伍中;江北中马街道的“SOS”党员服务队、海曙新芝社区的“亲情助老义工队”各具特色……
  记者手记
  让义工模式拥有更持久的吸引力
  在各个社区,形式多样的义工模式,无疑成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鲜活载体。
  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如何让义工模式可持续发展?除了创造条件让居民自由参与、自主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机制。
  不少社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如每年开展“优秀义工”、“十大明星义工”等表彰奖励活动,让所有的义工充分体会为人奉献的光荣和乐趣。
  诸多人性化的制度保障,让义工模式有了更持久的吸引力。
  市民评述
  海曙汪弄社区居民陈艳:义工服务不仅使社区环境好了,更值得欣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近了,相互感情加深了,居民们自扫门前雪的心态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互助景象。
  江北大庆社区工作人员小魏:如今,走进社区,到处可见社区义工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微笑和双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将阳光般的微笑带到每一个角落。社区义工,已经融入宁波这座文明城市的血脉,提升城市的“温度”。
  宁波晚报记者 黄金 见习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吴旻 魏柳燕 郑琳娜/文 许天长/摄


http://www.nbcsbb.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宁波社区义工:贴心近邻胜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