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1-10-27 12:42:53

微公益:点滴关爱汇成慈善洪流

 时下,一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汇成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汇集爱心 重在参与
  
  9月13日晚,微博用户“古浪周俊山”连发两条微博,称古浪县黑松驿镇农民今年种植土豆面积很大,“收成不错,但是没有销路,希望大家转发,帮忙联系土豆销售商”。这条微博被5万多人转发,网友留言上万条。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看了微博后,收购了5000公斤土豆。通过各种渠道,该镇已经向郑州、湖南、山东、兰州等地销售洋芋1000多万公斤。
  
  实际上,利用微博、QQ群、论坛等载体,微公益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爱心人士从事慈善事业的重要形式。由网友邓飞发起,通过微博、团购网和淘宝商城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助午餐的“免费午餐”活动,今年4月启动,截至目前已扩展至全国9个省市,筹款近1700万元,60多所中小学从中受益。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联合淘宝商城,开通了专为“免费午餐”项目提供捐助的公益店。全国各地网友随时可以在线拍下并支付1个标价为3元的虚拟商品,而这3元钱就会成为贫困山区孩子们一顿免费的午餐。公益店上线后的30个小时,网友们就为孩子们捐助出9712份午餐。“关爱尘肺病人”、“老兵回家”等微公益活动,以及许多呼吁救助伤病人员的网络救助活动,都得到了网友们的积极响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何小手认为,“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客。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没有互联网的帮助,这种慈善模式是难以想象的。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乐的参与方式。然而,正是这种点滴之善,见证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慈善事业的进步。“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目前来看,无论是何人发起、资助哪些群体,“微公益”活动几乎有一项共通之处:信息的透明,而这正是目前官方慈善最被人诟病的,甚至是中国慈善事业整体缺乏的。微博是成就“微公益”的主要媒介,“微公益”以微博为平台,及时发布善款筹集进度、善款应用、成果等重要信息,在众人的“围观”与监督之下从事工作,让官方慈善所避谈的“玻璃口袋”通过“微公益”得以实现。
  
  持续乏力 期待规范
  
  “微公益”作为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的确令人欣喜,但“微公益”终究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只凭着发起者的一腔热血和冲劲儿在推动,它无法持续也难以复制,终究无法取代专业的慈善组织。“微公益”只是个体的自发式行为,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发起者和组织者也不是专业性人才,一旦某项“微公益”达到一定规模,就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部分“微公益”的发起者也认为,依靠个人单打独斗、募捐、找志愿者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操作方法,只能作为民间公益的第一阶段,当慈善项目达到一定规模后,一定要确定一种机制,将公益项目制度化,这样项目才能具有持续性,即使最初的发起者和管理者退出,慈善项目也能继续运作。
  
  许多人用道德标杆来要求慈善组织,希望捐赠的每分钱都用到受益人的身上,中间的整个过程能够完全免费,甚至认为公益组织人员领取工资都是不应该的。这对于红十字会等由政府支付人力成本和日常办公费用的官方慈善组织来说,或许可以实现,但对于自己支付运营费用的民间慈善组织来说,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中国许多民间慈善组织运营经费非常紧张,发不出工资,招不到人才,连生存都有问题。王石等一些壹基金理事曾主动提出,是否由发起人企业来承担壹基金的行政和人员费用,保证每笔善款都能用于公益项目,但最终这项提议被否决。因为壹基金的决策者认为,如果壹基金做到“零成本”,势必让公众以此为标杆要求其他公益组织,这等于是摧毁了整个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
  
  南都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永光认为,“公益也是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有产品、有需求、有供应、有消费、有市场。”慈善机构依靠服务质量和信息公开吸引捐款;用企业家的精神对其进行经营管理,以保持效率和活力。在开放的竞争环境和供求关系的调节下,高效、低价、服务多样化的公益机构将最终胜出。

http://www.nbcsbb.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微公益:点滴关爱汇成慈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