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而受重伤 父老乡亲夸赞王浩君为家乡增光
http://www.cnnb.com.cn/pic/0/02/48/33/2483383_425549.jpg王明东夫妇正在看本报关于王浩君事迹的报道。
宁波公益网讯《用生命去搜救》后续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一早就忙碌在田间,这是鄞州区邱隘镇沈家村56岁的王明东多年的习惯。但昨天,这位辛劳的汉子却没有出现在地头,因为一早他就接到了村民打来的电话,说是晚报报道了他儿子王浩君为了救火而身受重伤的消息。
记者中午时分来到了王明东家。这是一幢十分陈旧的老房子,房间里的摆设也很简陋。一个十来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坐满了村民和亲戚,王明东和老伴曹忠美一起,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刊登有王浩君事迹的晚报,曹忠美还不停地用手轻抚着报纸上儿子的照片。村民和亲戚们都说,王浩君真是好样的,给家乡争了光。
看得出,和附近的村民相比,王家的经济状况要差一截。
王明东告诉记者,他和妻子一直靠种当年承包的五六亩地为生。凭着勤劳,小日子本来过得还算可以,但10年前,曹忠美因为脑溢血突发中风,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
“那时,浩君还在上学,一家重担全压在了我的肩上。”王明东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盼望儿子能够早点成长,考上大学,和他一起撑起这个家。
“2004年冬天,一年一度的征兵开始了。一天,正在读高三的浩君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他想去当兵。说实话,我们真的希望唯一的儿子能够待在身边,照顾这个家,但想到儿子一直就有当兵的愿望,思量再三,还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曹忠美说,儿子曾经说过,当兵就要当最艰苦的兵。他在16岁时,就曾报名去西藏服役,因为年龄太小而没被批准。当了解到这次征的是武警消防兵后,他说非去不可了。因为他知道,和平时期,当一名消防战士很有挑战性。
村主任邱财康告诉记者,当时,王浩君找过他,他知道这个孩子很有上进心,是块当兵的好材料,但想到王浩君家的特殊困难,他还是想劝王浩君留在父母身边,“但最终还是拗不过他,让他报上了名。他是我送的兵,我知道他的性格,只要遇到险情,他肯定会冲在前面的。”
“部队培养出来的小伙子就是不一样”
记者了解到,得知儿子受伤的消息后,王明东打算立即去苏州探望儿子,可王浩君坚决不同意他去。
就在记者昨天采访时,王浩君拨通了记者的手机,希望记者能够帮助他做做说服工作。他在电话中告诉记者:“眼下部队正忙着处理烈士的善后工作,同时又担负着繁重的勤务,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给部队添麻烦。”
曹忠美告诉记者,儿子当兵8年,有7年没有回家过年。就连难得的探亲假也常常是没有休完就匆匆归队了。王浩君从小是外婆带大的,和外婆的感情特别深。2007年,外婆去世了。他匆匆从部队回来奔丧,到家第三天,在接到部队的电话后,就急着赶回部队去了。他说,部队有重要任务,自己是个老兵,又是个骨干,只能提前回去了,希望家人能够理解支持他。
尽管很少回家,但王浩君却给村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邱财康向记者叙述了这样一件事:那年冬天下大雪,道路上积满了雪,村干部们去街上扫雪。那天,王浩君正好回家探亲,刚到村口,看到大家在扫雪,连家也没回,就和大伙一起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一直坚持到扫完雪,他才回家去。事后,村里的人都说,部队培养出来的小伙子就是不一样。
“只要部队需要,我们就不拖他的后腿”
王明东说,当年儿子义务兵役期满,和他一起去部队的战友大多已经退伍回家了,而且都在地方上干得不错。当时,他们也想让儿子回家,可王浩君说,部队还需要他,他想继续留在部队。
“这几年,因为我们夫妻俩都有病,每月都要支出上千元的药费,仅靠几亩地的收入,日子过得确实挺难,但一想到是部队培养了他,只要部队需要,我们就不拖他的后腿。”王明东这样说。
记者采访时,不时有村民上门前来看望王明东夫妇。邻居陈杏花大妈说,她是看着王浩君长大的,知道他受伤后,难过得留下了眼泪。
大家纷纷夸赞王浩君为家乡争光,也希望他安心养伤,早日康复。
宁波晚报记者 戴伟龙 文/摄
http://www.nbcsbb.org/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