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桥下老人寻找回家路
宁波公益网讯: 六旬老人露宿桑园新村附近的新村桥桥下两月有余,饿了外出乞讨,冷了蜷缩桥下……老人从哪儿来?为何流浪奉城?怎样才能联系上他的家人?爱心接力——
“天寒地冻,有一位老人在新村桥桥下已经住了2个多月。大年初二奉城下起大雪,中午再次前往桥下看望老人,老人蜷缩在被中冻得瑟瑟发抖……”大年初二,博友“遥遥归江南”向本报官方微博报料。同时,本报新闻热线也接到不少热心市民反映这一情况。为帮助桥下老人寻找回家的路,一场爱心接力在网友、记者、民警、城管队员间展开。
博友探望,送饭大年初二,博友“遥遥归江南”向本报官方微博转发了一条题为《帮老人寻找回家的路》的微博。从微博的一段视频中可以看到,新村桥下石壁旁的地面上,有位着装得体、头发花白的老人,半盖着几成新的棉被,迎风抽着烟,眼神迷茫。
从博友的回帖中记者了解到,当博友“遥遥归江南”得知老人的情况后,担心老人受冻挨饿,多次前往现场探望,为老人送去御寒衣物,并在大年初二风雪交加的夜晚,带着一盒热饭,打着手电让老人借光吃下。“遥遥归江南”告诉记者,期间,他曾与2位岳林派出所的巡逻民警一起,询问老人是否愿意前往救助站。但老人指指桥顶,说他是看桥的,不愿意跟民警走。为尊重老人的意愿,3人只好离开现场。
多次寻找,未果接到市民和博友的报料后,记者前往现场了解情况,但几次都因没有把握好老人的作息习惯扑空。在现场记者看到,老人每次离开时,都会把被子整齐的摊平。老人的“家当”虽然不多,却非常齐全。除衣袜鞋外,还有保温杯、烟灰缸,特别是一年四季用的床上用品样样不缺。
由于经常只见“床铺”不见人,记者通过走访附近居民和常在县江边锻炼的市民才了解到,老人露宿在此已有2个多月,一般大清早离开,中午偶尔会在,但晚上必定睡在此处。所以,能与老人见个面,记者颇费了一番周折。
语言交流,受阻春节期间的一个晚上,记者终于见到了老人。可能是陌生人的关系,老人一见记者,就不停地摇手示意离开。不管记者问啥话,老人的回答只有一个“哦”字。几次“登门拜访”后,老人才肯与记者进行简单对话。但由于老人说的是外地方言,精神状况看上去不太稳定,使得交流受到很大困扰。
经过记者多次询问,终于问出了些眉目。老人称自己名叫王如均(音),下蔡岙(音)人,今年已有60多岁,最初从大堰柏坑那边步行来奉。对于为何来奉,家中是否还有其他亲人等问题,老人再也不肯多说。
为了不让老人挨冻受饿,记者与多部门联系。市民政局救助站为老人安排了住处,记者与城管队员一道到现场做老人的思想工作,但无论怎样劝说,老人就是不肯离开,甚至拿出了“防身”用的棍棒驱赶城管队员。最终,只好按其意愿继续露宿桥下。
寻找家人,帮忙2月14日晚8时30分,天降大雨,寒气袭人。记者再次来到桥下,看到老人睡觉的“床铺”底下已经聚满了雨水。老人不得不将原来睡觉的南北朝向改为东西朝向,并在“床铺”两边架起木板遮挡风雨。
当晚,老人迟迟未睡,蜷缩在棉被中,看到记者后他双手不停地比划。记者根据老人支支吾吾的言语和手势,猜测可能是雨太大无法外出乞讨,当天的晚饭没了着落,于是记者又买了些糕点放在老人身旁让他充饥。
根据老人提到的从大堰方向过来、下蔡岙(音)这个地名,以及老人的说话口音,记者和博友分析,老人有可能是新昌人。
该如何帮助这位露宿桥下的流浪老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家?如果您有好的办法,或任何关于老人的线索,请拨打本报新闻热线88987777或@奉化日报微博,随时与我们联系。
稿源:奉化日报 记者张巍 袁伟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