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公益关键词——微公益
所谓“微公益”,是指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着手,强调积少成多。最初提出“微公益”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公众对于公益的普遍误解。由于缺乏普遍的参与性和正确引导,公众常把公益理解成富人或者行政机构应该从事的事情。而实际上,公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微公益”倡导普通人从身边小事做起,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社会生态。2010年,这种新型的公益方式,随着“微博”、“电子支付”等网络平台的完善,更深入地走进了公众生活。它吸引人们将微不足道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强大的社会力量。2010年年末,广州一位媒体人刚在微博上倡议向四川石渠郎加岭扫盲学校捐赠教具,她的一位同事就马上接力,公开承诺,倡议每转发一次他个人捐赠一元,转发万次即捐赠万元。但网友反响之热烈,竟让他难以插手:捐赠账户开通仅仅两小时,就已募足所需的17000元。此事甚至惊动一家大企业,该企业除了捐图书,还将购买冬装寄给学校的150个孩子。“第一个网友拿巧克力交换铅笔,第二个网友用电饭锅交换巧克力,然后电饭锅又被换成打印机……最终筹款158000元,换来了广西佛丁小学的新校舍。”这个结果看似传奇,但却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活动是广州微博名人梁树新发起的“铅笔换校舍”活动,在25天的时间里,通过网络互动完成了用一支铅笔换得一座新建校舍的奇迹。微公益最终带动了大公益。一次旅游多背一公斤,1条微博=1粒米,1次注册=1粒米,2支铅笔=1幢校舍……有创意的地方就有“微公益”,就能凝聚来自普通个体的公益力量。随着“微公益”的发展,作为传统“大公益”主要力量的名人群体,也开始参与到“微公益”的行动中来。2010年3月底,香港艺人梁咏琪在生日时发微博,号召大家转发一则捐赠倡议,只要被转发一次,她就捐出1元到香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3天时间内她的捐赠倡议被转发了7.5万次,梁咏琪最后捐出了8万元。2010年8月20日,伍皓在自己的微博上发起了建立“微公益救助工作室”的呼吁。呼吁的起源就是天涯社区上一张为身患重病的哈尼族女孩李梅求助的帖子。伍皓认为,“微公益”就是让每个人付出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共同收获帮助别人的快乐。它建立在个人诚信基础上,追求简便易行。(本报记者张木兰)【点评】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的是全民参与并创造价值。它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自上而下的大众性、草根性、迅速传播性,真正实现了公益的平民化、常态化。“微公益”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推动了平民公益事业的发展,更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来源:公益时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