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深山里19名为孩子守梦的“天使”
3日晚上6时,大雨瓢泼,还伴随着一道道划过天际的闪电。雨雾中,在平均海拔700米的四明山区,余姚四明山镇初级中学里灯火点点。一幢教学楼,一幢宿舍楼,149名学生,19位教师,这就是这所创建于上世纪70年代山区中学的大体配置。
“碳酸就是二氧化碳溶于水而产生的酸。当我们喝汽水的时候,气压减小,二氧化碳就从水中逸出,从口腔排出带走热量,人就感到凉爽了。”在初三甲班,已有近三十年教学经验的宓贤传老师正在绘声绘色地讲述日常生活中酸和碱的应用。
在初三乙班,学生正在老师教导下,使用PH试纸,对照检测溶液的酸碱性。“滴加时,滴管要保持垂直于容器正上方,避免倾斜,不可伸入容器内部,不可触碰到容器壁。”方特钱老师在一边小声提醒。
扎根此地18年的校长宓军生告诉记者,山里孩子功课底子薄,三年前为了给学生更适合的教育,学校开始采取“分层走读”的方式———由教研组提前讨论备课,安排课外的辅助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山里师资不足,短短一节45分钟的课程,往往需要一个教研组的老师全体出动。年长的老师经验丰富,年轻的老师思想活跃,一对一结对备课,确定这并不列入考试大纲的课程安排;结合生活实例,采用PPT加实验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多多参与其中。
“我们的教育,并不光是为了升学,更多的是希望让山里的孩子能够得到同等受教育的机会,教会他们正确做人和积极生活,给他们送去未来的希望和梦想。”宓校长说到动情处,干瘦的颈上青筋根根分明。
19名老师基本上是身兼数职,跨年级带班,跨学科教学;更多的时候,他们还得当爹又当妈,照顾好每个学生的生活起居———帮着晒被子、收衣服,开车数公里送孩子去看病,给孩子补贴生活费……这儿几乎年年大雪封山,一旦大雪压垮了输电设备,老师们就举着手电筒一个一个护送孩子回寝室、洗脸刷牙,然后再吹灭照明的蜡烛。
晚上8时40分,伴着铃声下课的学生折回宿舍。卢亚娟老师照例挨个走访寝室,提醒孩子们冷空气将至,要添加衣服,预防感冒。自从大学毕业,这已是她在四明山上的第十个年头。宁波日报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陈汉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