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慈善的现代2.0版
□唐昊公益吧很多业内人士在交替使用“公益”和“慈善”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多少都会感觉有点绕:说它们不是一回事吧,但明明秉持这两个概念的人都在一个圈子,做的事情也差不多;说它们是一回事吧,但总会有些东西,比如环保公益等,很难归结到传统慈善的概念中。有学者从中文词源寻找它们的不同。认为慈善包含两个方面:“慈”是心理层面,“善”是行为层面;而公益则更多强调行为层面的东西。这样解读只着眼字面,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现代公益事实上比以往单纯强调乐善好施的慈善更强调价值观的认同。也有学者将慈善认为是传统社会的人帮人,而公益则是现代社会为公共利益的服务。很多圈内实践慈善多年的前辈,一些学者,包括冯仑这样的公益“实践理论家”,都持这种观点。对这样的认识,我是部分赞同。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慈善传统的,善堂周济、寺庙放粮、朝廷开赈。而在西方的历史上,慈善也是表现为比较直接的对他人的帮助,如济困济贫、救护灾民、捐款助学、扶养孤寡等。这样的慈善当然与现代的、以公民社会和公益组织为主体的公益事业有很大不同。其中助人者和受助者非常明确,他们的关系也是简单而直接的。但这种慈善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涉及到社会生态的改造。举个例子:如果是慈善意义上的助学,则体现为捐款兴建希望小学、支教助教、直接捐款等。但公益行动者的想法不限于此。邓飞在2011年发起“免费午餐”,目的并不仅是发动网友捐款,而是通过政策倡导,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帮助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的系统,促进国家责任的承担。愿望成真,国务院最终回应,拨款160亿元来进行全面的中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很明显,这个结果更有根本性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如果把慈善看作是一种直接的助人行为的话,那么所谓公益,则是强调以某种价值观为导向、以改变社会生态为目标,并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志愿精神和志愿行为。这种志愿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依托于公民组织而进行的。我更愿意将公益看做是慈善的现代社会2.0版。没有历史悠久的慈善传统,所谓现代公益无从谈起。在现代社会使用公益这一概念也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慈善的特性,公益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包含“慈善”这一概念的,就如同电脑软件的新版本是包含着旧版本的功能一样。(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唐昊来源:人民网 这个观念的普及很及时,也很明白。值得一读,{: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