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0:26

志愿者通用培训精品课程

本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志愿者与志愿服务,第二部分他山之石,第三部分和谐之美。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2:03

  第一节爱的奉献--志愿者与志愿服务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花朵以芬芳薰香了空气,但它最终的任务,是把自己献给你。”那些无私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人们

  ,正如泰戈尔所说,他们的生命就像花朵一样,奉献自己,薫香别人。这样的一群人,我们称之为志愿者。他们为他人、为社会奉献

  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志愿服务。那么,“志愿者”、“志愿服务”这样简单的词汇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嫩涵?让我们从对“志愿者”的

  解读开始吧。

  一、爱心的使者--志愿者

  “志愿者”的英文为volunteer,来源于拉丁文valo或者velle,意思是“希望、决心或渴望”。在西方,志愿者被认为是在职业之外

  ,不受私人利益或法律强制驱使,为改进社会、提供福利而付出努力的人们。我国的志愿者管理部门给“志愿者”定义为是:不为物

  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者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志愿这有不同的称谓,例如在我国香港称

  其为“义工”,在我国台湾被称为“志工”。

  今天,志愿服务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志愿者的身影已遍布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爱心的传播--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日常生活总的善举就是志愿服务;有人认为志愿服务是不能有任何报酬的;还有人认为只捐钱没有从

  事实际服务工作的都不算作志愿服务……,那么,到底什么是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很多,从传

  统的邻里互助到今天的为解除痛苦、解决冲突与消灭贫穷而进行的努力等都属于志愿服务。

  美国社会工作协会认为,追求公共利益、本着自我意愿与选择而结合得一群人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参与这种团体工作的人称为志

  愿者,而这种团体工作则称为志愿者。

  我们认为志愿者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自愿行为:处于个人的济世胸怀服务社会,其行为是自愿选择,而非受第三人或外界强制

  (2)无报酬的奉献行为: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帮助,但求奉献,不求回报。

  (3)出于助人动机的行为:帮助他人,使社会更美好。

  今天的志愿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事业,主要有自助和互助型志愿服务、慈善事业型志愿服务、运动和宣

  传型志愿服务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志愿服务的形式更加丰富,它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也更加显著。

  三、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

  志愿服务工作是以奉献、牺牲为主的工作,其中充满了困难与艰辛,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愿意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成为志愿者

  呢?

  许多人对此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人天生是群居动物,互帮互助是人的本能有人能认为行善助人,乐人乐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会善有善果;还有人认为志愿者是出于满足好奇心、结交朋友、锻炼自我等原因参与志愿服活动的。但从志愿服务的本质来看,这些都不足完成激励人们踊跃参与志愿服务工作。那么,人们从事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什么呢?

  1.精神追求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志愿者在付出过程中,收获的是被他人需要、被社会认可,这一回报不是金钱,也不是物质奖励,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它使生命充满了意义,使社会充满了温馨,激励志愿者投入到志愿活动中。

  2.社会使命

  愿服务活动源于心系社会、服务社会的慈善捐助,今天的志愿者们秉承这一使命,并积极回应这一使命的召唤,以越发多样的志愿服务投入到增进人类福祉的活动中。志愿者们投身于公益事业,不仅贡献个人力量,而且与社会形成互动,从而催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为政府分忧、为社会解困,改变着社会面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2:42

  3.知识学习

  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时,不仅时帮助他人,还可以在意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完美。志愿服务时团队工作,志愿者在这一团队中学会学会建立良好的人及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尤其是青年志愿者,他们在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获得启迪和教育。今天的志愿服务越来越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志愿者在正式参加志愿活动之前都要进行专门的培训,这对全面提高志愿者的素质有重要作用。

  4.价值实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实现,其中就包括关爱他人,超越自我。尽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但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灵的充实、精神的升华、潜能的发挥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直都是志愿者的不懈追求。志愿者的善举不仅充实了他们的生活,也升华了他们的灵魂,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

  我们在生活中体验,也在体验中生活,为的是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志愿服务在人生众多的体验中,也许知识短暂的顺期间,却是辉煌灿烂的。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有些体验是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有些体验却是刻骨铭心的。

  5.心里完善

  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志愿者培养快乐的心境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志愿者在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支援生活中,环节了个人的心理压力,完善了个人品格。在一篇介绍美国呢志愿服务的文章中,讲述了志愿者凯瑟琳·佩娜的故事,志愿者凯瑟琳·佩娜为术后乳腺癌患者做了22年的心理咨询指导。她说:“我保证所有的志愿者都会在情感上、生理上、心理上感觉更好,不管你是谁,不管你做什么(志愿工作)。我所认识的志愿者都笑容满面。”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能够树立自尊、自强、自爱的人格气质,以及健康乐观的心理素质。

  五、高尚的追求--志愿服务价值

  志愿服务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志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志愿服务也受到社会的重视。那么,志愿服务的价值有哪些呢?

  1.精神价值

  志愿服务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这是超越物质追求的。对志愿者个人来说,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精神得到彰显,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

  2.社会价值

  志愿服务有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志愿服务以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为主体,在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抢险救灾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志愿者通过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消除了批次间的疏远感,存进了社会的和谐。志愿组织的存在是政府和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他们已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另外,通过共同参与市场功能的重要补充,他们已独特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另外,通过共同参与志愿活动,不同社会群体与阶层之间加强了相互了解和沟通,缓解了社会矛盾,增进了社会怎人,对社会问题的消解发挥了积极作用。

  3.经济价值

  志愿服务能够创造社会经济价值。志愿服务不以获得直接的工资、福利为目的,因此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和大量的非营利组织愿意让志愿者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大大的节约了成本,为社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出价值与效益。如在大型活动中,通过志愿者提供无偿服务,可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及经济效益。

  4.教育价值

  志愿服务能够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青少年参加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青少年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现实途径之一。在志愿服务实践中,青少年丰富了生**验,培养了公民意识,提高了组织和协调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荣誉感。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素质能力提高,为社会志愿服务提升自我会的良性运行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除以上价值外,志愿服务对其直接受益者--服务对象,更具有特殊意义。志愿服务提升自我志愿者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与关怀,帮助服务对象融入社会,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3:25

  志愿者培训第一课——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也就是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观察,而对自己的形象和心理状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动机、意图的验证与评价。为了更好地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对自己的体魄、欲求、动机、意图、思想、感情、智力、个性特点有所认知。但要提醒的是自己本人更容易受到自己的认知框架的影响和制约,正如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所以在需要的时候应该询问一下自己身边的朋友,更全面的认识自己。
  
  参与心理是社会人士要求成为志愿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维系志愿者在机构中参与志愿活动的思想支柱,所以志愿者自己必须对参与心理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归纳起来,对志愿工作的参与心理有以下几种: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3、尽公民的责任,回报社会;
  
  4、希望发挥自己所长;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6、学习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
  
  8、扩宽社交圈子;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验;
  
  13、为未来工作做准备;
  
  14、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
  
  15、赶潮流,追时尚;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心。^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3:40

  对于社会群众为何参与志愿活动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也对于某些朋友为何不参与志愿活动作了一些了解,得出了以下的一些结果:
  
  1、没有空余时间参与;
  
  2、以自我中心,对其他的人和事情不感兴趣去关注;
  
  3、对无报酬的工作不感兴趣;
  
  4、认为做志愿者的意义不大;
  
  5、不知道怎样参与志愿工作;
  
  6、对志愿工作概念模糊,不了解其性质;
  
  7、认为志愿工作是青年人的活动;
  
  8、认为志愿工作是消闲玩意;
  
  9、没有信心去应对志愿工作及服务;
  
  10、志愿服务种类及性质不适合自己的选择
  
  11、认为志愿者是为人作廉价劳动力,地位不被重视,怕别人讲闲话;
  
  12、怕志愿工作太投入会影响学业、功课或家庭生活;
  
  13、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甚至有很多人反对;
  
  14、怕接触到一些让自己悲伤或困难苦恼的人和事情。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3:59

  当有了一定的参与动机后,这种动机会起到一个什么作用咧?它会使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参与取向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
  
  1、帮助有需要的人,回应社会需要
  
  这类朋友喜欢参与帮助服务对象的服务活动,而对于其它的活动,就已经不太感兴趣了,例如交流活动、培训活动、宣传活动等,这类志愿者大多喜欢默默地开展工作;
  
  2、参与改善社会问题
  
  这类朋友积极面对和关注社会问题,通过不断的关注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对社会问题有很多的意见,在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时候容易产生受挫折的心理;,o7E,{.T3^$[1W2{Y
  
  3、尽公民责任,回报社会;
  
  这类朋友认为自己既然是社会中的一员,那就应该尽一个公民的责任,对于志愿工作的要求就不会高,而是积极参于,努力完成;
  
  4、希望发挥一己所长
  
  这类朋友多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一般要求参与能发挥自己专项所长的志愿服务,而对于不对应的服务一般不感兴趣;
  
  5、感觉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类朋友要求在志愿者服务或志愿者活动中可以体现出自身价值,希望能够得到大家或社会得认同;
  
  6、学习新技能
  
  这类朋友对于一些培训活动特别感兴趣,希望能够参加志愿者活动学习到一些新的技能;
  
  7、善用业余空闲时间
  
  这类朋友对于时间的利用观点比较重视,活动中对于一些如迟到等浪费时间的现象特别反感;
  
  8、扩宽社交圈子
  
  这类朋友只要是有能见到新面孔机会的活动都感兴趣,有时注意力不在志愿服务上,而可能转向了志愿者或其他人身上,志愿活动后会积极保持与人联系;
  
  9、取得他人的认知和赞许以及在群体中的位置
  
  这类朋友希望有机会来表现自己,得到他人得认知称赞等,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争得到领导者的角色;
  
  10、丰富经验,自我成长
  
  这类朋友比较重视体现活动的趣味经历,容易对一些人或事情产生留恋或回味情绪,对于失败挫折难以放开;
  
  11、培养组织能力及领导才能
  
  这类朋友对机构管理活动的兴趣较浓,对于培训课程兴趣也较大;
  
  12、寻求新刺激及扩宽生**验
  
  这类朋友对于有难度的活动都会积极参与,但经常忽视某些重要问题;
  
  13、为未来工作准备
  
  这类朋友可能注重有利于自身工作的人事关系的建立;
  
  14、感觉义务工作有意义
  
  这类朋友比较重视工作的意义所在,对于某些意义较小的志愿工作就有可能不愿参加;
  
  15、赶潮流,追时尚
  
  这类朋友喜欢新潮事物,盲目跟随,见到有同学朋友或其他人去做志愿服务,自己也赶去凑热闹玩新鲜;
  
  16、出于对志愿服务的好奇
  
  这类朋友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有机会看服务对象是怎样的,如智力落后儿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等等,或者觉得这一项服务内容较有新意,希望自己有机会去体验一下。
  
  以上所述,是作为志愿者参与或不参与服务时所考虑的因素。如果能弄清楚自己的真正动机,经过细心思考而做出决定的话,这才是明智及有意义的行为。
  
  再者,这样也可对任用志愿者起到一定帮助,协助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先了解自己的期望及需要,以免有所失望。作为志愿者组织机构必须对众多的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及可能有的表现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在挑选志愿者时应多加注意和重视和培养,否则,会为组织机构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影响自身的发展。
  
  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其实是其价值观一个侧面的反映,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现实问题,于是他选择通过做志愿者来尝试解决一下;有人认为社会存在着太多的人和事需要帮助,于是他选择了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他认为要帮助的人能够得到一点帮助。
  
  但是有某些时候,志愿者团体中的不同的价值观、参与动机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控,不然,团体中的各位志愿者会意见不一,影响团体的运作和团结。解决的方式是什么?培训课程就是其中一种,也算是比较好的一种。
  
  培训是调控各个志愿者参与动机的方法之一,希望可以做到使某些志愿者可以转变自己不完善得动机,配合整个团体的运作!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4:21

  志愿者培训第二课——对自我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自我性格的认知
  
  一、对自我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的认知
  
  能力是指圆满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并直接影响服务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必定是和人所完成的活动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指的能力就是指可以用于志愿服务的能力,其中包括观察力、知觉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意志力等等,而急躁、冷静、沉着、活动等心理特征就不是完成某种活动最直接、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在志愿服务中,几种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协调运作,才能够成为一系列能力的综合,才可以形成俗称的“才能”,不同能力的结合则形成不同的才能。
  
  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士应该对自己的能力作一个正确的全面的总结,同时注意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优势能力与非优势能力的区别以及联系。
  
  一般能力也称基本能力,具有经常性、稳定性和普遍性,即普通能力。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基础,一般能力越发展,特殊能力越能得到提高,在发展特殊能力的过程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了一般能力;两者之间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
  
  特殊能力则反映顺利完成特殊活动所要求的心理特征(条件),也可称专业能力,或称为“特长”,特殊能力是特定活动所要求的多种基本能力的有机结合。而在志愿服务中,对于特殊能力的要求就较高,较广泛。
  
  在志愿服务中还需要志愿者的优势能力,优势能力是在个人的工作实践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的能力,可使个人有突出的表现和非凡的成就。
  
  专业知识是志愿者所拥有的特殊的、与众不同的知识,往往与志愿者的基本能力一起构成志愿服务的主要力量源泉,可以在志愿服务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志愿者团队的服务开展和综合质素的提高,专业知识可为服务对象带来实实在在的得益,同时也是志愿者在团队活动中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标志,所以志愿者本身应注意加以重视。
  
  专业知识和能力、特长都会在志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新加入团队的志愿者不能够马上体会得到这些道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志愿活动之后,就可以体现出来。而志愿者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应该积极地去发掘有一定专业特长和技能的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的人力资源,不应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志愿者对于自身特长或专业技能的运作并不太在意的,他们也愿意参加一些无需太多技能的活动,对于这些志愿者,志愿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应根据志愿团体自身的情况加以一定的引导,使之更加能适合志愿团体发展的需要。
  
  二、对自我性格的认知
  
  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志愿者的性格应该没有多大严格的要求,觉得“只要他有一份心就可以啦,还要求这么多干吗?”但是,他们的确忽视了性格对于志愿服务的重要影响,例如,志愿者的服务对象是一位盲童,盲童需要的是志愿者和他多说话多沟通,而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如果是相当内向的,在服务时很拘谨,发言很少或者是一言不发,结果服务对象有需求,志愿者却因自身的性格而不能给予满足,这样的志愿服务一定是失败的。
  
  可见,志愿者的性格对于志愿服务活动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志愿者自身对于自己的性格,应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有一个具体、准确的认知,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或者在通过志愿者团队组织的一些辅导后,改善自己某些能力结构的不足,使自己更能胜任志愿服务。
  
  由于性格关系到志愿者与其他志愿者、服务对象、志愿者机构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的作用,也可关系到团队或组织的运作,所以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来说,必须充分正确认知自己的性格,如果自己的性格比较适合志愿服务,那就可以比较轻易地融入到志愿服务中,与服务对象、其他志愿者的关系也会处理的很好;相反,就会比较难融入志愿服务之中,与服务对象、其他志愿者之间的关系也会较差,不利于自身在志愿者机构中的存在。所以,这一类朋友就要做出较大的改变,在能够适应志愿服务的需要之后,再参加志愿服务比较好,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k4
  
  作为志愿者应该从下面四个方面评价自己、他人、服务对象的性格,以利于志愿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一、对现实的态度:包括对人、对事、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如:是否关心志愿者团队,有无同情心,为人诚实、正直还是虚伪、奸邪,勤劳还是懒惰,谦虚还是自负,是否能与人友好相处,自信还是有自卑感等等;
  
  第二、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目标的明确程度、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面临困难的意志表现、自我做出的决定能否贯彻到底等,如目的性或冲动性、独立性或易受暗示性,纪律性与放纵性,主动性与自制力,勇敢与怯懦、有恒心、坚韧性、偏执、顽固等;
  
  第三、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心境等方面。如情绪对他人的感染力、情绪的起伏与波动程度,情绪对身体、工作、生活发生影响的时间长短,一个人是经常处于精神饱满、欢乐愉快之中,还是经常郁郁寡欢,或经常处于宁静安乐的心境之中;
  
  第四、性格的理智特征:包括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之中的特征。如观察的持久性、细致程度;喜欢独立思考还是循规蹈矩、是否有大胆的想象力、记忆的策略如何等。
  
  作为要求成为志愿者的朋友,在对于自身性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之后,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服务,不能强行参加一些不合适的服务,避免问题的发生,或者可以在服务时对自己的性格表现进行一些的控制或适当改变,以适应服务的需要。志愿者团队的志愿管理人员也要注意及时进行指导工作,有利于志愿者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
  
  性格的相冲,存在于志愿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与普通志愿者之间、普通志愿者之间与普通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社会服务对象管理机构人员与志愿者之间、甚至外界社会人士与志愿者之间。
  
  因此,性格对于志愿者在志愿者团队的存在起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4:38

  志愿者培训第三课——对自身健康、行为、时间的认知
  
  一、对自身健康情况的认知
  
  志愿者在服务时必须有一个正常的健康状态,这样才可以在志愿服务中顺利完成志愿服务。
  
  什么叫健康?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和社会学上的健康,由于志愿者的社会角色、身份各不相同,而因其社会学上的健康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在此主要谈到的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
  
  (1)生理学上的健康
  
  从外表看应是体重适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头发有光泽,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病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肌肉、皮肤富于弹性;身体各器官没有发现疾病。
  
  (2)心理学上的健康
  
  正常青年人心理健康标准如下:
  
  ①智力正常。智力是衡量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是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和基本心理条件。是人们与周围环境达到心理平衡的心理保证。心理学家普遍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表示智力发展高低,一般而言,正常智商为90~110。
  
  ②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胸襟开阔,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一方面能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另一方面也能战胜自己的疲倦、抑郁、沮丧等消极情绪,能忍受打击而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达到心理的平衡。
  
  ③尊重自己,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就是要有自尊心,有自知之明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缺乏自尊心的参与者,则忧郁颓废。而且还要尊重别人,讲究文明礼貌,要知彼知己,谦虚谨慎,看别人的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尊重别人,并非盲从,而是正常心理适应。
  
  ④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须与各种各样的形形式式的人交往,结成不同的关系,并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保持和睦相处。
  
  ⑤要有适应的年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与之相适应的年龄特点。一个人的举止、言行符合其年龄特点者,是健康的表现,反之,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年龄特点者,为不健康的表现。
  
  ⑥有高尚的追求目标。有理想、有信心、坚韧不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树雄心、立壮志,勤奋好学,自强不息。
  
  ⑦基本稳定的情绪。遇事冷静思考,谨慎处理,在顺境中,不会不可一世,骄傲自满,盛气凌人,忘乎所以。在逆境中,也不会自怨自艾,多愁善感,抑郁沮丧,消极悲观,心境上常常保持相对的平衡。
  
  当然,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所需要的健康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和心理上的健康,但并不是以上的全部,主要上是身体的健康状况能够承担起不同种类的志愿活动,如户外的活动,需要志愿者起码能够承受得起户外阳光的暴晒,不会发生中暑或不适昏倒而退出服务活动。而心理方面的要求,则应有除⑤、⑥外的几点标准。对于想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士,应该要以此来比对自己的情况,而考虑能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其实,对于志愿者的心理方面也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这些要求就是:
  
  1、能够控制自己的感情,因为面对服务对象的情况,不少志愿者可能会触景生情,或者在听完服务对象的不幸经历之后,可能会跌入一个心理“黑洞”
  
  2.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意见,志愿者必须有一种坚持的心理,排除各种的不良心理!例如,做志愿者好蠢啊!志愿者是个免费劳力!等等。
  
  志愿者团体的志愿管理人员对于下面的志愿者的心理调控也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什么?因为志愿者的不良心理对于其自身的参与积极性有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一次大型活动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虽然活动是能完成,但是对于参与的志愿者却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他们可能会觉得原来搞活动是这么差,或者他们可能怀疑上层志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此时,管理人员应该及时举行有关的会议,对于志愿者的一些疑问作一定的解释,对于产生问题的责任人应该做些一定处理,一方面可以解决志愿者们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也更利用日后工作的开展。
  
  二、对自身不良行为的认知
  
  由于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是靠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面对面、手拉手的服务来完成的,所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如果志愿者本身存在着能对服务对象起负面影响的不良行为,则会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并对服务对象产生较坏的作用,这样的服务只会是适得其反。
  
  那么什么叫不良行为?不良行为是指不能适合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举止行为,包括言语和动作,这里包含一部分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如吸烟、酗酒等,而另一部分则是在服务过程中不利于服务对象的进步和改善,严重者会使服务对象学会这些不良行为,加重他们的不利因素,如一位志愿者是商场的售货员,因工作原因而养成给予顾客以带有欺骗的赞美,以增加自己售卖成绩的习惯,但在服务过程中,这种行为习惯则是不可取的,尤其对于年龄小、判断能力差的服务对象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使得他们有机会学习这种欺骗的行为,甚至会活学活用,结果服务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由此可见,志愿者的行为对于志愿服务是十分重要的。志愿者在参加服务活动前,应该对自身的不良行为有正确的认知,如果自身的行为比较良好,就能够适合志愿服务的需要。如果自身的确存在着不良行为,的确不适合开展某一类服务对象时,你可以更换服务对象,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改变甚至消除自身的不良行为,使自己能够胜任志愿服务。
  
  此外,由于一些不良行为会严重影响到志愿者之间或志愿者与机构之间关系的维系,例如某些人总是喜欢滔滔不绝地说话,这样在团队容易使人产生厌恶心理,影响此人在团队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团队的团结。所以不仅在服务时要注意,在整个志愿工作中都要注意。
  
  三、对自身空闲时间的认知;
  
  志愿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的服务活动,志愿者的空闲时间对于志愿服务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空闲时间而想参加志愿服务的热心人士,慎重考虑自身的空闲时间,在处理完工作时间、个人学习进修时间、社交时间之后,确实在空余的时间用来做志愿者时,才去志愿者机构报名,但应该提出的是,这种空暇时间应该相对固定,如每周六、周日,或者是周一至周五的某个下午或晚上时间,这样方能使服务可以固定下来,方便志愿者机构去安排志愿服务,有利于机构服务的稳定长期开展。
  
  想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朋友们,应该在以上方面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使自己的条件可以更好的符合志愿者活动的要求,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参与的兴趣,另一方面,能够保证自己的特长可以在适合的场合得到运用。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5:13

  志愿者培训第四课——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东莞市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志愿者(也称义工、志工)是指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在台湾,志愿者称为“志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东莞市注册志愿者(义工)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志愿服务是指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社会公众生产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
  
  志愿服务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服务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服务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认为志愿工服务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服务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服务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服务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
  
  对社会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2、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3、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工服务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服务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
  
  2、是丰富生**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3、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服务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对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接受个人化服务。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
  
  2、是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猴子 发表于 2012-11-30 10:05:36

  志愿者培训第五课——志愿者者服务的基本原则、基本特征
  
  开展志愿者行动,一定要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这是开展志愿者行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愿参加”主要是强调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志愿者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其为“志愿者”,只有“自愿”才能持久。对于参加者而言,志愿者行动的魅力就在于它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注重调动参加者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
  
  “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自己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允许的程度来开展工作。首先,要研究服务客体,也就是要研究服务对象,搞清楚服务需求。现实生活中服务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一定要从共青团和青年的实际出发,从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要分清什么是现在能做到的,什么是下一步才能做到的,什么是将来才能做到的,还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包打天下。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讲求实效”首先就是要办实事。志愿者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为社会、为群众办实事。其次是要抓落实。面上的示范性的活动要搞,但工作重点是狠抓在基层的落实。志愿服务只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真正成为基层广大青年的经常行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再次是求实效。求实效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实践中使社会和群众体验和享受到志愿服务的成效。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三者缺一不可。
  
  “持之以恒”就是指志愿服务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事业,必须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法来推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与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必须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必要的机制以保障志愿者行动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健全组织,稳定队伍,建立基金,制定规章,形成机制,坚持长久。要保持工作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只有“自愿参加”才能“持之以恒”,自愿是持久的前提,自愿才会任劳任怨、坚持不懈。“量力而行”也是“持之以恒”的重要因素,只有“量力而行”,才不会力不从心,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也只有“讲究实效”,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使青年志愿服务落实到基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持之以恒”。
  
  中国志愿者行动在蓬勃兴起的过程中,呈现出符合时代的鲜明特征:
  
  一是时代性。志愿者行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着眼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它弘扬新风正气,是新时期动员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途径;它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帮困扶贫,救急救难,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它引导当代人民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是自愿性。志愿者行动以激发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心和公民社会责任感等内心行为动机为主要动员手段。组织者公开招募,参与者自愿报名,充分尊重了当代群众平等参与的意识。正是由于志愿者行动以自愿参加为前提,参加行动的动力来自参与者本身,因而参与者更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比较容易坚持,有利于活动的恃久和深入。
  
  三是群众性。由于符合人们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志愿者行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感召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以青年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性活动。它已超越了空间、时间、职业等方面的局限,遍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团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活动,使志愿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性。志愿者行动的参与面、发动面和服务面都比较广泛。
  
  四是实践性。志愿者行动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活动,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具有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功能。
  
  五是开放性。志愿者行动立足现实,着眼末来,服务社会,教育群众,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志愿者行动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满勃勃生机和跨世纪事业,它鼓励和需要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造、丰富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它充分尊重和大力倡导各地各类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模式。
  
  六是社会性。从发展目标来看,志愿者行动要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社会事业。就推进手段而言,志愿者行动从组织发动、开展服务到机制建设,都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七是事业性。各地都坚持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进志愿者行动,非常重视研究和积极探索使志愿者行动坚持长久的途径、方式或机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意健全组织,稳定队伍,建立基金,形成项目,并创造和完善了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的“一助一”、“结对”等志愿服务形式以及在志愿者招募、使用、管理、培训、评价、奖励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制度,努力使志愿者行动成为一项跨世纪的事业。
  
  志愿者培训第六课——志愿者者服务的基本任务和对象
  
  志愿者行动的基本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改善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培养青年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为城乡发展、社区建设、扶贫开发、抢险救灾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规划、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协调、指导全国各地、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培训志愿者;开展与海内外志愿者组织和团体的交流。
  
  志愿者行动的服务对象:
  
  一是志愿者行动以人为主的服务对象主要有:
  
  (1)企业的困难职工和离退休职工。志愿者应把这一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当成自己的任务,认真实践“为困难企业排忧解难志愿者行动”,努力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下岗或待业职工的就业咨询和指导、培训、择业介绍等服务,组织志愿者开展“送温暖”活动,为离退休困难职工提供医疗保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2)有突出贡献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老教师。通过志愿者上门入户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整理资料以及生活服务等,既为他们解决了生活上的困难,又使志愿者从老同志身上受到了许多教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农村青年文盲。据统计,我国有文盲约1.5亿,其中青壮年文盲有3500万,这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委组织实“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组织大中学生志愿者利用暑期深入老、少、边、穷地区或国家规定的扫盲重点地区开展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活动,并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同时开展科技扶贫、送医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
  
  (4)见义勇为英雄及家属。近几年,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见义勇为、扶正祛邪的英雄,为了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以爱英雄、帮英雄、学英雄为主题开展志愿服务,分别承担了英雄及其家属的生活料理、医疗保健、子女家教等任务,使志愿者行动的服务对象延伸到了为帮助别人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上来。
  
  (5)孤寡老人、孤残儿童。这些社会成员除需要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保障外,还需要在生活、健康等方面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帮助,为此,各地志愿者把他们作为重点服务对象之一,开展“帮孤助残献爱心”等主题活动,志愿者们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儿院,通过为他们提供生活、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志愿服务,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6)灾区及贫困地区的困难群众。近几年来,各地志愿者围绕着为受灾地区群众送温暖和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组织开展了为灾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和其他形式的送温暖慰问活动,为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开发、培训科技人员、文化扶贫、助耕助收、扫盲支教等服务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另外,由一些乡镇企业家、农村星火带头人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边远、贫困地区引进项目,开展农业新知识、新技能的普及和推广,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民工。如何引导“民工潮”有序合理的流动、安置好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以及解决好他们在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问题,一直是党政部门关注的大事。志愿者行动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教育、培训、咨询、职业介绍、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就是一个切实有效的途径。
  
  二是以社会事业为主的服务对象主要有:
  
  (1)社区。主要是以志愿服务组织(如:志愿服务站等)为依托,以“一助一”长期结对、志愿服务广场为基本形式,组织志愿者为社区成员开展志愿服务和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型的志愿服务。
  
  (2)环境保护。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不仅在植树、治沙、净化风景区、美化环境、为重点工程开展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3)社会治安。共青团组织结合党政关注、社会关心的治安问题,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志愿者活动,组建治安联防、反扒队等志愿者服务队,深入社区、街道、农村,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秩序。
  
  (4)公益事业。根据社会急需,为抢险救灾、大型社会活动等提供突击性、应急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和党政好评。同时扩大了志愿者的社会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的行列,在全社会树立了志愿者的良好形象
  
  除了上述指出的服务对象外,还包括在农村、企业、学校、社会各个领域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哪些方面的人需要帮助,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而且是我们志愿者行动能够解决的,都可以列入服务的范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志愿者通用培训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