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发表于 2009-6-12 10:40:48

你是正常的傻瓜吗?

先出一个题目:如果某日,你下班后照常等公车,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它还没来,很显然路上出了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同事小白也过来等车。他看到你的状况就提议一起打车回家。你觉得这未尝不是个好主意,但是细说下来才发现自己的方向和小白恰好相反,一起是不可能了。小白犹豫一下,然后决定自己打车走了。你呢?如果从这里打车回家要花30元钱,乘公交车需要2元钱,你会如何选择?
  
通常大家会来计算,我既然已经等了很久,也不差这一会儿,所以继续等下去。也许真的10分钟后,车来了。你和一起等待了很久的人群拥挤地回到家里。虽然时间很晚,你也挤得比较疲惫,但是你仍然为自己节省了28元钱而感到高兴。
  
你的答案是这样的吗?如果是,那么你就是 “正常的傻瓜”。你遵循着自己非理性的感受,却忘记了理性地计算自己的生活。
别不服气,先介绍个概念给你——“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又不可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行为决策理论专家发现,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看此事对自己有无好处,还要看过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过投入,这被称为“沉没成本误区”。
  
常见的例子是,一个家庭希望孩子学钢琴,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钢琴,结果没几天小家伙就厌
倦了。家长看到投资要成为废品,很焦虑,于是找来家庭教师,同时,又给孩子报更贵的班,并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后孩子对钢琴的态度变成了反感。我们看到,家长们因为冲动投入而陷入了沉没成本的深渊,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沉没成本误区让他们完全忘了自己当初买钢琴的初衷——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再想想上面的乘车事件,既然前面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不可以收回的时间,你完全可以结束这样不确
定的等待,让自己舒服地尽快回家去。只不过,你和小白不同的,偏偏是前面的付出。所以,你更容易因为前面的等待而继续等待。
  
当然,我也是“正常的傻瓜”之一。前段时间去做名片,为了图方便,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店。结果印出来一看,背面色彩花成一片,显然印刷的机器有问题。老板一再道歉,表示可以帮我重印。我对这家的服务已经很有怀疑,但是想到自己已经在这里印了,也就同意了。等了两天,去店里看,老板说印刷的机器坏了,很快就好。我心里不高兴,但想到已经到了这一步,就等下去吧,反正也没几天的工夫,所以警告了一下就走了。又过了两天,我再去问,老板说,机器修好了,但刚刚又坏了。我火冒三丈,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再等。终于,在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名片印好了。虽然看起来还是不那么让人满意,不过我已经不打算再耗下去了。就这样,我拿着一盒别别扭扭的名片,结束了我的“沉没成本”噩梦。
 
前一段时间,股票狂跌,一个朋友坚持不住,终于在低点清仓。他卖完之后不久,股市又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他懊悔不已,又买回原来的股票。我很奇怪,问他为何又投资原来的股票,他说自己其实很看好这支股票,只是当时下跌太快。
  
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往往比因等值收益而获得的快乐更大。“损失规避”使我的股民朋友就是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失去了理性,放弃了自己本来看好的股票。虽然他常常宣讲长线投资,但是在损失面前,他仍然没能保持理性。
  
人生里这样的故事太多,有时候,人生本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投资决策。一个大学同学,上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业时迫于压力还是从事了相关工作。从上班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说跳槽,可是至今,8年过去了,他还在那个职位上痛苦着、抱怨着。每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走的时候,他的理由都会是“已经做了这么久了”、“年龄大了”!
  
人们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损失上,却常常忽视自己的机会成本。在等待的岁月里,其实许多机会都已经过去了,人生的激情也慢慢耗尽。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是打算做“正常的傻瓜”,还是理性的决策者呢?
  
当然也要说明一下,我们那些“正常”的感性有时候也是可以利用起来,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比如:一次性地交一个月的健身钱,促进自己坚持锻炼。
(作者:奚恺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是正常的傻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