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解困,需要多维思考
养老解困,需要多维思考
来源:新华报业网
全国首家“虚拟养老院”遭遇严冬,专家支招:
新华报业网讯 5年前,苏州原沧浪区开办了全国第一家“虚拟养老院”,为高龄、空巢、特困老人提供上门居家生活照料服务。该项目不仅获评“民政部科研创新成果三等奖”,还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一时成为全国学习的“样板”。然而,这颗“创新种子”如今却遭遇了“严冬”——依赖政府补贴,前几年尚能维持收支平衡的虚拟养老院,今年为员工提高待遇之后,正面临严重亏损的局面。
“目前全国有很多居家养老建设项目,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各类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这种模式往往停留在应急求助的层面;另一种就是苏州首创的虚拟养老院。”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郑利江介绍,虚拟养老院有三大关键核心,包括一个会员制的老人组织,而这些老人主要是8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也是政府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用来解决养老服务中的服务协调、质量管控等;一支专业化的员工队伍,通过培训,使服务达到标准化,让老人满意。
虚拟养老院运作中心副主任路忠告诉记者,与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不同,苏州的虚拟养老院主动走进老人家门,为每一位老人制订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五年来,服务对象从300余户发展到目前的4453户、6133位老人,累计提供常态化的上门生活照料服务44万余人次。服务内容也从最初单一的保洁工作,细化为家庭保洁、电器维修、换季整理、买菜做饭、陪同就医、陪同购物、缴领资费、个人卫生护理等八个方面。
“虚拟养老院”的“性价比”远远超出实体性的机构养老院。据测算,新投资建设的机构养老院,每张床位需20-25万元,而虚拟养老院至今投资还不到1000万元,就基本满足了6100多位高龄、空巢老人的常态化居家生活照料需求,大大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五年来收到老人及其家属赠送的锦旗160多面、感谢信900多封。老人们对虚拟养老院的服务非常欢迎,还有许多老人在排队等着加入虚拟养老院。
然而,虚拟养老院今年亏损已成定局。“初步测算今年要亏损100多万,每个月给员工发工资都成问题。”谈到钱,路忠不禁摇头苦笑。
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是个非营利性的专业养老社会组织,过去几年一线服务人员的月工资一直是1600元,而随着社会对家政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家政服务人员的薪水近几年一路看涨,已经影响了队伍的稳定。“今年春节过后一下子走了好几个人,中心咬咬牙给一线员工每人涨了500元,这才稳住了队伍。”
路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个一线员工每天工作6小时,平均每个月工作23天,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价格每小时15元(市场价格是20-25元),每个月的收入是2070元,而目前员工的到手工资是2100元,加上五险一金,以及各种福利,实际的用人成本至少在3100元以上,“也就是说,政府给我们的钱全部用来给一线员工发工资还不够,更别说中心还有管理人员、研发人员的工资要发。”
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政府上调购买服务的价格。郑利江计算过,只需上调至每小时18元,亏损就可以暂时消除。但政府部门及相关专家都认为,虚拟养老院要突破眼下的发展瓶颈,不是向政府伸手多要点钱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会用公益和市场两条腿走路。
南京大学蔡圣闻博士认为,养老问题,政府和市场都应“多维思考”。今天我们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还很单一,以居家基本生活照料为主,实际上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地域的老年人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些需求如何有效满足?只能靠市场,靠一两家非营利性组织不现实。
路忠则希望,政府部门能建立一个评估体系,综合收入、年龄、家庭结构、自理能力、特殊身份等因素,确定哪些老人的养老服务必须由政府买单、兜底,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他注意到,不久前上海已开始试行高龄老人居家护理费用医保支付政策,这可能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如果能像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一样,把居家养老纳入社会公共保障体系,这对于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