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悦洪(左)和那台相伴了50年的“马达龙”。 (冯小平 摄)
宁波公益网讯: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以前民间称消防队为“救火会”。在北仑新碶街道紫荆社区,就有一支成立于53年前、目前依然活跃着的小区义务“救火会”……
当地组建最早的灭火队伍
今年72岁的顾悦洪是这支义务“救火会”首任、现在仍“在职”的队长。
顾师傅说,“救火会”成立于1960年。“17岁的时候我在宁波一家单位上班,一年后到北仑新碶标准件厂工作。19岁那年,当时的新碶公社和当地派出所要组建一支义务‘救火会’,我报了名,后来大家还选我做了队长。”
“刚成立时有10名队员,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顾师傅说,那时北仑还没有一支正式的消防队,他们就成了当地首支灭火队。“虽说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但晚上队员们一起住在集体宿舍里,听到哪里发生了火灾就马上出动。”
“每次去灭火都要带上‘洋龙’。那是一只直径1米多、高不到1米的圆桶,是当时救火用的主要器材。因为是从国外买来的,所以大家叫它‘洋龙’。”顾师傅解释,如果火灾现场距取水点近,就直接用水管将水接过去灭火。离取水点远的话,就先把“洋龙”灌满水,再人工抬到火灾现场,用气压把里面的水压出来后灭火。“‘洋龙’很大很重,得4个人才能抬着动。”从顾师傅的描述中,“洋龙”像是一只装有压力装置的聚水容器。
1963年,新碶公社给“救火会”配置了一台“马达龙”,于是“洋龙”就被淘汰了。“马达龙”又称“救火龙”,也就是水泵。有了“马达龙”,灭火的效率就高了许多。
“新碶公社共有12个生产大队,但只有一台‘马达龙’。老百姓这样形容‘救火会’:只要新碶的‘马达龙’出动,这场大火就肯定能被扑灭。”顾师傅告诉记者,“马达龙”保存得很好,现在每个月也要检查一次,随时可以派上用场。
如今“救火会”仍在发挥作用
后来北仑区有了消防大队,于是“救火会”就不用去第一线参与灭火了,可这支队伍现在仍在为居民服务着。
“救火会”还有6名队员,都是年过六旬的老人。这些老队员针对社区独居、高龄、空巢老人多,木结构房子多,电线老化隐患多等问题,每个月定期到小区楼道、居民家中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
家住紫荆社区粮油弄的贺阿婆今年79岁,一个人独居。以前贺阿婆家里的电线东一根西一根拉得乱七八糟,不但不规范而且安全隐患大。队员们在排查时发现了这事,就及时对贺阿婆家的所有线路进行了重新布置。每一根电线装进了PVC管中,管子又被有规则地固定在了墙上,美观又安全。
“现在‘救火会’主要是向居民群众宣传和普及安全用火、用电知识等。不过大家也随时准备着,因为火灾刚发生时的扑救很关键。万一发生了火情,除了立即报警,如果第一时间就把火灭了,那损失就会少许多。”顾悦洪说。
来源:宁波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