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490|回复: 0

剖析老年人心理状态 长辈到底需要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0 08: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7万人!
  这是截至2009年底的数字,占总人口的17%。
  在这97万60岁以上的宁波老年人中,有多少是空巢或独居老人?这个数据现在还不清楚,但肯定不少。
  怎么让老人,尤其是空巢、独居老人的晚年过得更充实,更幸福,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相关的话题。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老人,我们每个人也会变老,而等我们变老的时候,相信,空巢老人还会更多。
  养老,不仅仅只有经济供养,还要有精神之养。子女“常回家看看”唱红大江南北,经年不衰,便可见一斑。
  老人到底需要什么?
  10月5日“重阳节”,我们共同关注。
  记者 王 佳

  最集中的问题
  孤独寂寞
  “以前王老太太为人挺好的,谁知两年前老伴去世,精神上受打击,性情也跟着大变,动不动就和人吵架。”在甬上一老小区,老人的邻居们说,一开始,邻里体谅王老太太,可后来王老太太“变本加厉”。邻居们躲都躲不开,因为她有时还会主动上门吵闹。
  对于王老太太无厘头的吵闹,社区工作人员颇感纳闷,于是,决定和老太太好好聊聊。两个小时后,工作人员终于了解到老人的苦衷。
  王老太太平日喜欢和人交流。两年前,老伴去世,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虽说两个儿子每个月都会给她生活费,却很少坐下来跟她聊天。她特别害怕一天都不张嘴说话的感觉。后来,她发现和邻居一吵架,心里就不憋闷了,也不觉得寂寞了。
  于是,找人吵架成了王老太太想戒却戒不掉的“瘾”。
  不少年轻人认为,老人不愁吃不愁穿,身体健康不生病就行了,实际上,很多时候,相比肉体上的病痛,精神上的孤单寂寞对老人的伤害更大。
  孤独、寂寞,在独居以及空巢老人群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近年来,不少为照顾孙辈这个重要使命、从四面八方来到这座城市的外来老人,也有这样的喟叹。
  “虽然照顾孙儿很忙,但还是觉得闷。熟识的人少,朋友更是没有。”一位来自四川的老伯说,生活的重心就是带孩子,感觉过的都不是自己的生活,虽然与家有宝宝的老人彼此认识很容易,但也仅是打个招呼,拉拉家常,没有更深层次的交流,难以成为固定的朋友。
  那么,老人的“孤独感”缘何而起,以致徘徊不去?
  采访中,记者遇见了一位喜欢窝在家中、大敞着门、看门外行人来来往往的独居老人。老人说,一年前,他还经常出门晒晒太阳,或去小区的老人活动室下下棋、聊聊天,如今,哪都不愿去了。
  “这几年我耳朵开始背,别人声音小点,我就听不见。好几回,被人说聋子,他们不愿跟我说话。”言语间,老人有着深深的受挫感和无力感。
  因身体功能退化引发的“自卑心理”,令不少独居老人在行为上愈发退缩,回避与他人的一切交往,结果,将自己困在了一张“孤网”内。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在退出工作舞台后,又因老伴、老友的一个个相继离世,再次强化了他们已有的失落感和人生丧失的恐惧感,产生脱离主流社会、被边缘化的心理感受。
  古代中国很讲孝道。承欢膝下,侍奉父母;但如今,“承欢膝下”大抵已变成了一种存在于书籍文献中的古老诗意。
  现如今,中年人各种负担重,工作压力大,整天忙忙碌碌,虽然给予老人的生活照料并不少,钱也没缺着给父母花,但情感上的沟通不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精神自养在兴起
  形式还比较单一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宁波的老人们在积极地进行“自我突围”。
  家住海曙的64岁曹阿姨和老伴,退休之后的主导思想,将锻炼好身体作为第一要务。
  “每天早上,我去打乒乓球,他一早一晚都要沿着河边暴走,每天保证2小时,中午我们一起做饭吃,下午才去儿子那里照顾孙子。”
  对于照顾孙子,曹阿姨是这样看的:他们需要的时候,我们要帮忙,但孩子大了还得他们自己带,我们老了,观念不够新了,而且我们有自己的生活。
  曹阿姨和老伴都学会了上网,曹阿姨和朋友聊QQ,传好歌视频,还玩偷菜,老伴喜欢上网看历史、听讲座。
  “在老年大学,我还结识了一帮朋友,每年结伴出游,去云南爬雪山,去三峡看长江,去西安看兵马俑,还多次踏出国门,今年12月,我们已约好去柬埔寨。”曹阿姨说,人老了,也就是五老:老伴、老屋、老本(健康的身体)、老底(养老金)和老友。
  家住江北的王老伯已80多岁了,身体硬朗。他觉得老年人,一定要有点事情做,哪怕没事情也要找点事情做。
  “为社会做点贡献,精神上有慰藉。”王老伯至今还负责着江北几个社区的宣传栏版画。
  76岁的徐大伯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串门,喜欢“宅”在家中的他每天用两件事打发时间:上淘宝网和逛超市。
  徐大伯家边上就有一家超市,走走过去5分钟。每天上午,徐大伯到超市里逛逛,看看里面的人,看看新出的产品,最后带点菜回来。吃完中饭,睡一觉。徐大伯便开始上网,看看新闻,“淘淘”宝贝。
  “在网上,我可以慢慢挑,现在我穿的衣服,还有一些家电,都是在淘宝网上买的。”
  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安排?宁波老人各有各的智慧。
  不过,采访中,记者发现,老人们的养老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带孙辈、上老年大学、旅游、“触网”,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中,带孙辈,往往占掉了老人退休生涯中最年富力强的岁月时光,而等到上了70,由于体能的下降,室外活动又随之减少。
  “我希望能发挥余热,但目前,社会给予老人的机会还是很少。”一位老人直言。
  这位老人的儿子在澳洲工作。“孩子告诉我,在澳洲,各行各业都能看到头发花白的人。比如很多公交车司机是老年人,他们虽然年纪很大,可是身子骨依旧活络,思维仍然敏捷。”
  “做慈善事业也可以是老人退休后的选择。”曾游历过英国的俞老伯说,在英国,常有这样的活动,退休老人们组织在一起,去小山上捡废弃物等,既锻炼身体,也保护了环境。英国还有非政府组织,关心老人们的生活,他们把状态好的老人组织起来,去拜访另外一些老人,了解老人们的需求,有问题尽快去帮助解决。这些老人还有个最大功能,陪老人们聊天。
  老人要求真不高
  子女常回家听听
  “宁波老人很体谅孩子。”曾参与了由江东区民政局、东柳街道、健康城心理保健中心共同联手,以“政府埋单”与专业机构提供服务的形式,对170多位独居老人进行心理健康体检项目的张益萍,在走访、咨询的过程中,留下了这样一个深刻印象。
  一位患有眼疾的80多岁老人,每回上医院看病,都是自己“摸索”着去。
  为什么不叫上子女陪同前往?老人说,女儿身体不好,儿子住得太远,不想麻烦他们。
  “生活中的困难,疾病的困扰,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尽可能不麻烦子女。”
  对此,李惠利医院一位医务人员感同身受。“目前,我负责医保政策解读这一块,在接待的来访老人中,老人能走动的,基本都自己来,或老伴相携来。”
  “连我父母都如此。女儿在医院工作,他们生了病,宁可绕到另一家医院看病,也不愿来‘麻烦我’。”这位医务人员说,“怕影响我工作。”
  “作为儿女,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到底用了多少时间来陪自己的父母,与他们进行情感的沟通,精神上的支持?”
  其中,张益萍特别提到了“倾听”父母。
  “爱父母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尊重他们,包括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只去倾听,去接纳,去感受父母的情感,不企图去改变,因为真正的尊重就是让对方成为他自己。”张益萍说,生活中,做子女的经常会因为意见不一致而与父母争论不休,力求说服父母接纳自己的意见,甚至对父母的意见妄加批评。这不仅不能达成一致,反而会增加父母更大的失落感、无价值感,以及不被亲人理解的悲哀。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听听。”做老年护理工作10余年的李惠利医院副主任护师张黎明说,老人的要求真的很简单。
  “在老年病房,老人经常会拉着我们护士唠嗑,回忆他们过去经历的生活,所取得的人生成就。”张黎明说,为人子女者,只要耐下心来,坐在老人身边,听老人说,对老人就是一种莫大的心理支持。
  张益萍说,除了倾听,子女也可以将自己生活、工作中的烦恼对父母倾诉,这会让老人感到被信任,有价值感。
  要破解老人的“孤独感”,张益萍建议,子女还可以“投其所好”,关注老人的喜好创造一些条件,比如老人喜欢听戏,可买戏票,陪老人听戏;老人喜欢唱歌,可以打听一下有无这样的社团,给老人报名;老人喜欢含饴弄孙,可以把孙辈送过去相处一段时间,或接老人来自家住一段时日。

  家教平台
  孩子闯祸之后
  陈妈妈接到了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让她速去学校一趟。
  在老师办公室,陈妈妈见到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他低着头,一言不发,老师则与儿子相对而坐,显然是在等儿子承认错误。
  原来,儿子在课间休息时,经过老师办公室,突发奇想,用随身携带的磁铁把一个老师放在桌上的手表给吸住了。但是很不幸,事后没多久,老师发现了手表上的磁铁,调查此事,最终儿子“浮出水面”。
  了解了事情经过,陈妈妈对儿子说:“我们先向老师道个歉,回去再告诉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好吗?”儿子勉强地向老师道了歉。
  征得老师同意后,陈妈妈把儿子领出了老师办公室。但她没有带儿子回家,而是去了肯德基。路上,陈妈妈问儿子:“为什么会用磁铁吸老师的手表?”“真的没有什么原因,就是想看一下磁铁的威力。”
  陈妈妈觉得,这么大的孩子,做任何事情其实没有复杂的动机,绝大部分是因为好奇使然——至少自己的儿子是这样。
  “那为什么你没有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
  “我以为别人不会知道是我做的,而且主动承认错误会受到惩罚。”
  “事实上你的想法错了。你看,你所做的坏事最终被老师发现了,老师很生气,后果也很严重。”
  儿子不说话了。陈妈妈说:“其实像你这么大的孩子惹祸、犯错都是正常的,但是有的错误我们可以避免,比如在做一件事之前,可以问一下老师,我可以这么做吗?这么做的后果会怎么样?老师会分析给你听。”
  儿子点点头。陈妈妈继续说:“如果我们真的犯了错,就应该勇于承认,至少要道个歉。就像今天你把老师的手表给吸坏了,老师会认为自己不被你尊重,她会很伤心。我们是不是应该向她说明原因并承认错误呢?”
  儿子想了想,非常认真地点了点头。
  陈妈妈认为这是一次非常有效果的谈话。吃完肯德基,儿子主动提出明天去学校再向老师道歉。
  话外音:
  面对孩子所闯的祸,有一点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不能接受的是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孩子本身。另外,和陈妈妈一样,建立起这样一个认识:“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有了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就会平和很多,也因为有了这样一份平和,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面对孩子的错。




该贴已经同步到 若水凝眸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