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日报记者 陈敏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通讯员 王家法 蓝天白云下,青山逶迤,林幽壑深。双峰学校坐落在宁海黄坛镇双峰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新学期开学,全校只有6名学生。坚守这座高山学校的是三位老师,他们中最长的在山上执教了37年,最短的也有18年。 全校只有6名学生 9月7日早上8时45分,在崇山峻岭间穿行了20多公里后,记者来到这座高山学校。正是上课时间,校园里却静悄悄的,听不到老师讲课声和学生读书声。57岁的校长胡大红有些无奈地说:“学生实在太少了!” 一年级1名学生,三年级1名,六年级4名,总共6名,可能整个宁波市再也找不出学生这么少的学校了,只有四幢教学楼在静静地诉说着该校曾经的辉煌。据胡大红介绍,双峰学校原本是双峰乡中心学校,是一所9年一贯制学校,学生最多时有500多人,后来学生人数逐年下降,特别是2004年双峰乡并入黄坛镇以后,初中部取消,学生人数开始锐减。 在这里当了6年校长的胡大红是看着学生一年一年少下去的:2005年107名,2006年82名,2008年33名,2011年5名,2012年6名。据胡大红介绍,学生锐减的原因主要是越来越多的村民下山打工,子女随之到山外就学。同时,一些村民为了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主动迁移到山外。 随着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也从当初的40多位减少到现在的3位,其中一位还是代课老师。 三位老师个个“全能” 学生虽少,但该开的课一门也不能少。所以,三位老师每人都兼着四五门课。如果哪一天有位老师要到山外参加教学活动,另外两位老师就得从早上一直上课到下午放学。由于学生人数少,学级建制都已经无法保持完整,所以像劳技、音乐、体育这样的课就全校学生一起上。 一个教室,两个班级,每班一名学生,这是俞月燕所带的复式班。语文课上,俞月燕先教一年级的娄伟学拼音,教完了让娄伟抄写拼音字母,然后教三年级的胡培妃巩固语文第一课。小班化教育、一对一家教式辅导,这些城里学校都很难实现的教学模式,在双峰学校早已成为现实。但人少也有人少的劣势,因为形不成竞争的氛围,孩子们的学习进度较慢。 三位老师不仅人人身兼几门课,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胡大红家就在校门口,但他平时都住学校,因为六年级的童争志需要住校,为了照顾孩子,作为学校惟一的男老师,他担当起了宿管老师的任务。 有学生,就一定坚守 校长胡大红,从教37年,从没离开过双峰;一年级、三年级复式班班主任俞月燕老师,自1995年从宁波师范毕业定向分配到这里后,一晃18年过去了;六年级班主任章卫兰,1990年起任代课老师,一代就代了22年。这就是双峰学校的三位坚守者。他们都是双峰本地人,小学和初中都曾在这所学校就读,所以对学校有一分难以割舍的情怀。 其实,如果想离开,经常作为镇教师代表参加全县公开课、示范课活动的俞月燕有很多机会,特别是当她将儿子送到宁海城关镇学校上学时,昔日的同学都劝她走出大山。“山里的孩子需要我,我走了,谁给他们上英语课、科学课?”就这样,俞老师放弃了一次次离开大山的机会。 俞月燕说,其实,山上凡是有些能力的,早已想方设法将孩子送下山了,毕竟山外的学校不管是教学条件还是学习氛围,对学生全方位发展更为有利,留在学校的都是家庭条件非常困难的孩子。6名学生中,一人是孤儿,一人父亲早亡母亲残疾,还有一名学生,父亲因出车祸丧失劳动能力,母亲存在智力障碍……如果双峰学校停办了,这几名学生很有可能会辍学。 “只要有学生,我们就一定坚守。”这是三位老师的共同心声。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正视学生锐减的现实。明年4名六年级的学生毕业了,来校读书的学生很可能减少到两个。“那时,我们的学校还会存在吗?”这是三位坚守者心中的疑问。 (来源:宁波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