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9254|回复: 0

[帮办·互助]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我市民政事业发展5年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2 22: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者 王 芳 易 鹤 通讯员 邓天武

  2007年全市第三次民政会议以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不断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在应对自然灾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迈进、推动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强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突破。

  5年来,我市民政事业经费逐年大幅增长,有力地保障了民政事业的快速发展。2007-2011年,各级财政共计拨入资金66亿元,年均增长21.5%,其中市财政安排10亿元,年均增长26%。


  第一篇章

  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

  5年来,我市低保标准先后4次调高,城区低保标准从2007年的月人均300元,提高至2011年的月人均525元。5年来累计发放低保资金80380.8万元。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标准一致”。

  以破解救助对象收入核实难题为契机,按照“建立一个机制、出台一个办法、成立一个机构、设立一个平台”的要求,全面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着力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

  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建立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临时救助。5年来,全市累计共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6246.1万元,帮助17.8万人次解决了临时困难。

  “一站式”服务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5年来,我市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从2007年的6元提高到2011年的10元。去年全市实际人均医疗救助资金达20.5元。

  5年来全市共累计救助城乡患病困难群众28.3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0710.8万元。

  去年11月,市区医疗救助即时结报管理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实现了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结报的“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

  此外,积极开展低收入群众白内障免费复明手术工程,对户籍在宁波市的城乡低收入家庭中具有手术适应条件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2009年以来共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1099例。从2011年起,又开展了农村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的救治工作,去年全市农村共有104名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得到救助。

  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准

  2008年,建立物价补贴机制,向城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象、持《社会扶助证》的低收入生活困难家庭成员和持《重度残疾人救助证》的贫困残疾人,按季发放物价补贴。去年6月,增加了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食品类价格涨幅联动的食品价格补贴机制,较大幅度提高了物价补贴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今年起,我市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将重点优抚对象和农村“三老”人员(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纳入补贴发放对象范围。5年来,我市累计发放基本生活价格补贴共13773.1万元,有134.9万人次困难群众得到了实惠。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全市各级政府部门广泛组织开展“解难帮困送温暖”活动,5年累计发放生活困难补助和走访慰问资金79156.9万元,121.4万户(人)的困难群众得到了帮扶。

  综合减灾救灾能力不断提升

  2007年以来,我市先后遭受台风“韦帕”、“罗莎”、“莫拉克”、“梅花”、“海葵”以及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影响。全市共紧急转移安置111.7万人次,灾后及时下拨资金共7760万元。

  目前全市共建有避灾场所1593个,可容纳灾民40万人;建有储备仓库55个,救灾物资储备充分。大力推进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5年来,我市综合减灾和应急救助能力不断提高,共有67个社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数量位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在应对今年第11号台风“海葵”过程中经受住了考验,为夺取全市抗灾救灾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篇章

  社会福利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自2009年起,一批重大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相继立项开工,总投资2.2亿元的宁波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工程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于今年4月正式开工;各县(市)区一批重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如总投资2.3亿元的象山县老年公寓、总投资2.2亿元的余姚市舜臣老年公寓、总投资1.78亿元的宁海县老年公寓、总投资1.16亿元的海曙区广安养怡院、总投资1.12亿元的江东区社会福利中心迁建工程、总投资9200万元的镇海区养老服务中心等也相继立项开工。目前,全市共有15家养老机构筹备建设(其中10家已经开工),总投资超过22.9亿元,可新增床位12500多张。

  针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单一化问题,我市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政府补贴、以奖代补等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2010年起,我市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万元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5000元补助;允许符合条件的城市工业用地“退二进三”建造养老机构。同时,鼓励引导爱心组织或个人通过结对认养、志愿帮扶、邻里守望等方式,开展各类公益性养老助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入选“浙江省2010年十大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正由城市向农村拓展,逐步形成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家院互融”、“以老助老”等创新模式。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90%的城市社区和43%的行政村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269个社区和1146个村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服务覆盖约60万城乡老人。

  与此同时,我市通过机制创新,不断提升为老服务水平。

  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了高龄津贴制度,全市80—89岁、90—99岁和10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分别每人每月发放50元、100元和300元的生活津贴。去年,全市各级财政共支出高龄津贴8000余万元,惠及约15万名高龄老人。

  依托“81890”信息服务平台建立的应急求助信息系统,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安装“一键通”电话机,24小时不间断地为老年人提供无偿服务。目前全市已有2万多户老年家庭享受到这项政策,提供即时求助服务10万余次,其中危急求助服务450余次。

  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

  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

  2008年,将本市常住户籍且持有二级以上残疾证,家庭人均收入在当地城镇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内的贫困重度残疾人,列入基本生活补助范围。建立完善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从2011年起,将残疾等级为二级以上(含二级)和精神残疾或智力残疾等级为三四级、本人无经济收入或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持证残疾人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2009年至2011年,共有25592人次残疾人享受了基本生活保障,共支出资金9354.5万元。

  发展福利企业,促进残疾人集中就业,是推动残疾人参与社会、自食其力的重要举措。截至2011年,全市450家福利企业共安置残疾职工16154人。残疾职工月人均工资收入1722元,月人均投保额578元,实现了社会保险全覆盖。

  2007年以来,由于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福利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严重的困境。市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福利企业多安置残疾人。去年,我市各级政府下拨安置残疾职工奖励经费2478万元,残疾职工社保补贴经费2613万元,其他项目减免1090万元,共计6181万元。5年来,我市福利企业生产完成的各项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

  儿童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过去5年,我市建立了以财政预算安排为主、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和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保证儿童福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孤儿家庭寄养制度,完善孤儿养育、医疗、教育、就业等服务工作。2011年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规定孤儿基本生活保障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70%。今年,福利机构养育的孤儿基本生活标准已经达到每人每月1271元,社会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费标准达到每人每月763元。

  立法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我市是全国闻名的爱心城市,早在2008年就着手准备慈善立法工作。2011年10月1日,我国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地方性慈善事业法规—《宁波市慈善事业促进条例》正式施行。

  福利彩票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5年来,宁波福利彩票累计销量达到46.6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总量超过14.1亿元,分别占过去24年福彩累计销量及筹集公益金总量的78%和77%。2010年11月25日,我市福彩年销量首度超越10亿元,标志着我市福彩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5年来,坚持用公益回报社会,福彩公益品牌日渐形成。与宁波电视台合作开通了“福彩帮助热线”;与《宁波日报·城事帮办》联办了“178应急帮扶联盟”专栏;与慈善总会联合推出针对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庭的“生命关怀”项目;积极开展“福彩百万助学”等公益活动。

  第三篇章

  社区建设

  城市社区全面直选开全国先河

  2008年初,我市第七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结束,全市235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了直选,宁波因此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完成直选的城市。

  在当年10月举行的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我市和北京、杭州等8个城市获得“2008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我市的获奖项目是“用社区民主自治夯实城市和谐基石”,中国城市论坛组委会的颁奖词认为:宁波市全面推行社区直选是发展基层民主的创举,更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有益尝试。而《宁波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规程》,更为全国社区直选树立了标杆。

  村民“足不出村”享受公共服务

  近年来,我市以“一村一中心”或“多村一中心”的建设模式,在便于村民办事的地方建立起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截至2012年5月,全市已建有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754个,服务功能覆盖1936个行政村,占全市行政村的75.4%。

  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卫生计生、劳动就业、老龄服务、土管、综治、外口管理等30多个代办代理服务项目,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够办理各项公共服务事项。

  全国率先建立和谐社区建设评估体系

  2008年,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实行社区建设群众满意度评估制度的城市。围绕社区服务、安全、环境、文体、民主自治、社区工作者履职情况等与居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8个方面、28项指标,以入户调查的形式,直接请社区居民评价打分。对群众满意度高的414个社区,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和谐社区”称号。将社区建设成效的评判权交给群众,进一步夯实了社区建设的群众基础。

  社区管理无缝隙 服务居民全覆盖

  目前,我市有社区专职工作者3600多人,每位社工负责包片服务管理300户左右居民家庭,实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实现了社区管理无缝隙和服务居民全覆盖。

  全市已有751名社工取得了国家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我市还在中心城区开发设置了100多个社区社会工作岗位,引导社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有需求的居民群众提供服务。

  为让社工能够安心工作,我市对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工的工资福利全部实行了财政保障。今年,针对社区“盖章乱”现象,市民政局会同市政府纠风办组织开展了社区盖章项目清理工作,为社区工作合理减负。

  第四篇章

  社会管理

  社会组织数量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截至2011年底,我市依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5017家,其中社会团体2018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960家,驻甬基金会39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为6.6个,高于全国每万人拥有2.7个社会组织的整体水平。

  探索建立了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将大量“草根组织”纳入管理服务范围。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脱钩,积极开展自律诚信建设,推行社会组织第三方评估制度,不断提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能力。

  同时不断创新管理方法,在全省率先开发了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实行社会组织网上年检和系统化管理,极大提高了管理效能。

  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花落甬城

  以融合性组织为依托,新老宁波人共建共享共融的服务管理新模式,获得了2010年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由市民政局牵头负责的“创新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机制”项目,今年被列入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重点推广项目。目前,项目实施取得了预期成效。一是在培育主体上,重点培育发展了一大批基层社会组织。二是在服务方式上,构建起社会组织服务平台。在市、区、街道探索建立社会组织促进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形式的服务平台20多个,起到了社会组织“孵化器”的作用。三是在扩大参与方面,形成了社会组织、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机制。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风生水起

  近年来,我市各地和一些职能部门经过大胆尝试,探索出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有效方式。

  海曙区出台了全省首个公益创投项目管理办法,年投入100万元设立公益创投金,推动政府资助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北仑区政府从去年开始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江东区开展的“社会组织服务民生大行动”,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允许辖区外的社会组织参与竞标,开启了政府和社会组织跨地域合作的先例。建立了福彩公益金资助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制度,三年共投入资金近1100万元,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项目400多个。

  今年,市民政局还建立了公益服务促进中心,通过项目征集、分类、发布、购买、招标、实施、评估、激励等环节,为社会服务的供应者、需求者、资助者搭建服务交流平台。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的成立在全省是首例,它在以前政府主导和购买服务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源和竞争机制,来推动和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第五篇章

  双拥工作

  全力保障部队军事斗争

  成功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宁波,在过去5年中积极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出资4.72亿元支援建设东海舰队战备等级公路、91681部队隧道等战备交通设施;投资6400余万元建成“三合一”地下指挥所;采取地方财政直接投入和政策性减免税费等方式,完成东航部队机关大楼等项目;出资9000万元置换、购建宁波军供站和宁波市军休中心;完成军供保障任务14.4万人次,接收军休干部近500名。

  积极探索退役安置新模式

  2007年至今,全市共计接收退役士兵11093名,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到99.2%;已安置转业士官372名,转业士官自谋职业率达75.8%。累计发放安置经费16093.4万元。

  与此同时,我市扎实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2011年,全市共有1004名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经费投入700余万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与承训机构、用人单位联系,大力开展校企联合、定向培训教学模式,多渠道推进培训人才就业上岗。

  努力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我市把解决随军家属就业、军人子女就学等作为双拥工作的关键环节。对随军家属安置就业工作,坚持指令性安置和鼓励自谋职业相结合。对指令性安置的随调家属,落实接收主管部门;对自谋职业的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每年组织1-2场就业供需洽谈会。对需要职业技术培训的,纳入全市职业培训规划并优先享受费用减免。对未就业的随军家属,按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给予补助。同时切实做好军人子女就学工作。

  推进军地融合发展

  最近几年,我市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在100多家民营企业中组建了武装部,在2400多家民营企业中组建了民兵队伍,在156家企业组建了4个国家级动员中心和8个市级动员中心,在12个行业32家企业建立了67个市级物资储备基地,被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称为“宁波模式”在全国推广。此外,我市还充分利用民营经济发达等优势,推进军地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产业项目。

  第六篇章

  社会事务

  移民安置稳步推进 移民创业步伐加快

  钦寸水库工程是全省“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最大的水库建设项目,根据安置计划,宁波市应接收移民5080人。2011年,钦寸水库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启动。第一批外迁宁波移民456户、1171人,占宁波安置总任务的23%,涉及8个县(市)区的26个乡镇(街道)、53个安置点。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批移民建房工作,并陆续启动移民搬迁。

  据了解,我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73679人,根据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政策,实行直补和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扶持。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7852元提高到2011年的14785元,有效实现了移民群体的安居乐业。

  目前,移民创业致富种植基地初显规模,象山的樱桃、枇杷种植基地,鄞州的葡萄种植基地,宁海的香榧、葡萄基地,奉化的高山油桃基地和蓝莓基地,余姚的樱桃基地都在建设中,明后年能逐步产生效益。

  高起点建立惠民殡葬政策

  殡葬事业有了新的发展。5年来,全市7个殡仪馆共火化遗体18.5万具,火化率保持100%。宁波市殡仪馆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76亿元,拟在2015年前建设完成投入使用。2009年,我市投资100多万元资金,建成了省内第一家全市死亡人员基本信息联网系统及数据库。

  “绿色殡葬”建设成效显著。2007年以来,全市各级财政投入“三沿五区”资金达28500万元,拆迁或平毁“三沿五区”及禁坟区坟墓40万穴。全市80%的公墓绿化建设达到或超过《浙江省公墓管理办法》规定的标准。此外,全市建成或改建生态墓地628个,骨灰存放设施100个,生态墓地覆盖行政村率达到95%以上。

  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大市范围内全面推行有关殡仪基本服务费用和入葬生态墓地(骨灰存放处)基本建设费用免费政策。政策不仅惠及宁波户籍城乡居民,且惠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员等人群。今年以来,共减免费用2125万元。

  婚姻登记便民化水平提高

  5年间,全市共办理婚姻登记28.5万对,补办婚姻证7.2万件,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0.5万件,婚姻登记合格率保持100%。全市12个婚姻登记机关全部获“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单位”称号。

  我市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婚姻登记信息联网及数据库建设,目前进入婚姻登记数据库的个人信息已达180万条。

  婚姻登记部门在坚持当事人自愿原则的前提下,推出了规范的市场化服务,实现服务项目、收费、价格三公开。2008年8月起实行免费婚姻登记,不断拓展婚姻登记工作,探索建立离婚缓冲干预机制,努力促进家庭和谐。

  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全面实施

  在全省率先完成地名规划编制、农村地名门、楼牌编制、无居民海岛名称登记等。近年来,我市研制开发出全市统一操作、两级共享的网络版地名数据库,收集各类地名数据达4万多条。以此为基础,相继建成了市—县(市)两级地名网站和电子地图。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网站点击率达53万人次,共发布信息万余条,网上受理地名申报320件,为社会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地名服务。另外,全市还开通了13条电话问路热线,其中的“81890”地名声讯服务已成为该平台的主要服务内容之一,被评为最佳公共服务平台。

  2011年初,我市全面推进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全市共采集11大类、几十个子类地名信息约8.2万条,测量地名经纬度6万多条,标绘1:10000成果图583幅,地名标准化处理1774条,拍摄多媒体2.4万张,新采集地名属性信息203万余条,极大丰富和完善了地名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