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流传一则笑话,说某富翁想要娶老婆,有三个人选,富翁给了三个女孩各一千元,请她们把房间装满。第一个女孩买了很多棉花,装满房间的1/2。第二个女孩买了很多气球,装满房间3/4。第三个女孩买了蜡烛,让光线充满房间。最终,富翁选了最漂亮的那个。从这联想到公益项目,也很形象,比如: NGO希望扩展老师的视野,组织老师外出交流,学习别人的教学经验,而老师们想获得这个机会,其实只是想有一次外出观光的机会;居民想要建设一个活动中心,是看到邻村都有了自己也想要,结果建起来后大门紧锁。现实情境下,明确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并清晰说明能解决自身什么问题的用户可能并不多,下面的图景就是公益项目在设计阶段常常出现的情况:
图片来源互联网
四幅图很像,但我们并不是在邀请你玩“找茬”游戏,只是呈现出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自己的描述、项目官员的理解、项目建议书这四者之间存在的偏差。为什么会这样?在探寻真实需求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受阻于以下情境: 1.只停留在需求表面层次,或者把欲望/想要当成需求。 2.被经验主义和惯式思维所影响,比如资方根据汶川地震救灾经验中人们对食物、水和保暖的需求,就直接回应雅安地震,以致雅安地震时矿泉水、泡面、衣物堆积如山。 3.对权威或者精英主义的信奉,从而阻碍边缘人员的需求表达,比如,在需求评估过程中,重视男性的声音,忽视女性或者弱势群体的表达机会。 4.用不变的方式应对变化的需求,忽视时间、环境、政策、人群对需求的影响,增加了准确把握需求的难度。一个月前张三想要贷款,政府刚要执行贴息贷款政策,结果,一个月后他的需求变成学技工了。
掌握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为了使项目设计回应核心问题,但除此之外,好的项目设计也要和机构的使命和战略结合,并在二者中找到交集,我们用一张图来表示如何寻找交集:
第一种,契合区:是最容易的,即我们自己的使命、战略很清晰,清楚自己要什么,用户也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清晰的描述出来,这类需求常常是显性的需求,如地震中对食物、水和住所的需要。我们通过和用户互动,就很容易找到需求交叉点进行回应。
第二种,思考区:也相对容易,用户清晰,但我们不清晰,这个时候我们只要放下自己,花时间与用户在一起,去了解和倾听他们,建立信任,并在获得用户的需求的过程中,厘清自己的定位。比如,某资助型基金会,在决定资助时并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是在与NGO伙伴的不断互动,互相学习的过程才逐渐梳理出自己的资助重点。
第三种,引导区:当用户不清晰,我们清晰时,这个时候会比较考验我们的工作技能,我们需要与用户一起分析,通过引导,和用户一起识别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第四种,挑战区:当二者都不清晰时,就要更综合和谨慎的考虑和行动。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和自身定位。
寻找到真需求,制定合理的项目设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这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掌握到用户真正的需求,是为项目设计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但也要看到用户的需求会随时间等因素发生改变,所以机构制定项目规划后,能有一个弹性设计,来应对变化和重新评估用户的需求,从而调整项目设计。
来源:社会资源研究所
file:///c:/users/zhuby/appdata/roaming/360se6/User Data/temp/64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