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为陈阿姨(中)等志愿者过生日。 (索冬娜 摄)
你幸福吗?央视的调查问出了许多人几多尴尬,几许无奈。但对于镇海69岁的农民陈爱珠来说,她的幸福,也许就是实实在在地陪着一位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生,我们欢天喜地;死,我们避恐不及。后事,亲人大多讳谈。久而久之,就成了临终老人的一块心病。其实,体面、干净地走,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这一点,陈爱珠懂,镇海蛟川街道石塘下村和俞范社区里的一群终极关怀志愿者也懂!
那年春节,她这样过
眼前的陈爱珠,热情、干练,一身黑衣加上一头染成褐色的短发显得她活力十足。虽说只有一只眼睛能看见,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她做事的热情。“我啊,就是农村里常说的那种‘百搭佬’,乡里乡亲的,要是别人有事不来找我,我才难受呢!”
2010年大年初四晚上10时多,社区一位近90岁的老人去世了。正值正月,外人忌讳白事,而死者家人没有经验,顿时乱作一团。陈爱珠听说后,立马叫上两个“以老助老”帮忙团的志愿者,主动上门免费服务。擦身子、穿寿衣、叫灵车、送关怀院……等她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4时多。
俞范社区共有267名老人,其中260个住在石塘下村。而这件事也给了陈爱珠服务的“灵感”。春节过后,她主动找到了社区里做老年人工作的社工索冬娜,“咱们能不能组织起来,专门给老人提供这种服务,让他们走得更安心一点?”陈爱珠不知道,她的这个提议,刚好契合了国外风行的“临终关怀”理论。索冬娜上报社区和石塘下村后,一个由7位农民组成的“终极关爱服务小组”便很快成立了。
同样的情节,又发生在今年春节。70多岁的高婆婆患有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大年三十那晚,她去世了。虽说早“预约”了陈阿姨,但由于时间特殊,老人的家人不好意思打扰她,执意不要帮忙。但陈阿姨一听说,便放下家里的一切,拉上组里的俞阿姨赶了过去。这一忙,就忙到了大年初三老人出殡那天。
“只愿你曾被温柔相待”
黄奶奶、包奶奶、刘婆婆、周大爷……当她温柔地握着死者的双手,抚摸过他们的脸颊,为他们擦拭身体,清理被褥,为他们穿好衣服,细细地整理遗容。失去亲人的人们,肃立一旁,静默无言,看着老人最后的容颜。这是一个仪式,关于告别,关于慰藉,关于感动。
在电影《入殓师》的海报中,有一句标注“The gift of the last memories”。或许,为逝者所做的一切,也是给生者的一份礼物,温暖了生者关于亲人的最后回忆。
“可这些年,陈阿姨却受了不少委屈,很多人不理解,还上门来找她吵架!”索冬娜话锋一转,倒把记者说愣了,没等记者发问,她接着说道:“有的临终老人子女以为陈阿姨是想出风头,骂道:‘我们这些子女都死了吗,要你出来给我妈做这种事!’还有人会说你对她好,对我不好,硬要在这里头分个亲疏……”
一旁的陈阿姨神情有些黯然下来,但很快眼睛又亮了起来,她笑着说:“我自己问心无愧就好了。”陈阿姨的老伴包大爷,今年83岁,癌症晚期,一直在家静养。记者笑着开大爷玩笑,“阿姨这样天天往外跑,你怎么也不管管啊?”“唉,现在也懒得去说她了!”包大爷冲记者眨了眨眼,说:“我告诉你呀,其实她的那一套,还是我教给她的呢!”老两口相视一笑。
这一刻,午后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温暖静谧。
记者 单玉紫枫 周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