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9508|回复: 0

[帮办·社区] 农民“洗脚上田” 从村庄到社区蜕变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4-19 13: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居民学唱歌
请居民看戏
  随着“村改居”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郊的农村正融入城市,江东区福明街道的碧水和城就是一例。6年间,这里悄然发生着改变。为深入基层接“地气”,上周,帮办记者走进了碧水和城小区,记录了转型背后的点点滴滴。

  记 者 金晓东 通讯员 陈颖 文/摄

  祠堂没了
  红白喜事怎么办

  4月12日,春光明媚。

  记者来到位于福明公园附近的碧水和城小区。小区内,主路宽阔笔直,连接着各楼通道;沿路花坛、庭院错落有致,绿草葱茏鲜花盛开,整个小区给人优美宁静、和谐亲近之感。

  居民朱阿姨是原七里垫村的拆迁户,“现在吃穿不愁,小区环境又这么好,配套也完善,日子过得舒坦啊。”朱阿姨说起现在的生活,嘴角是掩不住的笑意。“以前房子前面臭水沟,后面水稻田,一到夏天蚊蝇满天飞;现在小区走进去有桥、有河、有水,像个公园。”

  居住环境改善了,居住在里面的人是否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

  “碧水和城小区和其他社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原拆原建的小区,小区现有居民1276户,大部分来自原来的七里垫村,2008年5月集中入住。刚搬进来的时候,不少居民随意在绿化地里踩踏;有的直接将装潢垃圾堆放在楼道口;大热天,不少人喜欢光着膀子乘凉。”社区书记周丽珺说到这些,仍带了一丝笑意。“由于房子刚被拆迁,失地农民对未来感到茫然,更多的是没有着落感。”

  如何改变农村的旧有习惯,让农民尽快适应从村民到市民身份的转换,社区居委会花了一番大心思。

  走访是居委会使出的第一招。一方面是对居民家庭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是让新居民了解社区。周丽珺说,通过走访,居委会慢慢地在居民中建立起信任感,也认识到看似淡漠的他们骨子里无不透露着一种朴实。

  这种朴实在小区商讨红白喜事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原先七里垫村有个大祠堂,村里的红白喜事都在那里操办,自祠堂拆掉后,村民们上了楼,村里也就少了办这类事的去处。

  当时,村民刚入住小区,小区地下车库大多是空着的,部分村民就瞄上了那里。车库不但位置宽敞,而且没有多少车,在下面办事还不影响上面居民出行,简直是为办红白喜事“量身定做”一般。

  于是,不停有人到居委会来,咨询或说服居委会“特批”在车库里办“红白喜事”。不少老人在社区活动室打牌时,言语间也不时流露出这方面的意向。

  怎么办,这对新上任的小区居委会是个考验。

  一方面是新居民“水土不服”,无法按老习惯办理,希望有个过渡场所,但是红白喜事难免有火烛,再加上声音扰民、车来车往,种种安全隐患使得社区深有顾虑。但面对接连不断的“民意”,该如何应对?

  小区独有的特点给了居委会新的启发。因为居民大部分来自于一个村,所以沾亲带故,影响一个人就是影响一片人。居委会决定针对这一特点,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与村里有影响力的老人先进行沟通。

  居委会耐心地向几位在村中颇有名望的老人细说了在地下车库办“红白喜事”的危险之处,同时希望他们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楼上的居民想一想,又有谁家喜欢自家的楼下办这样的事情?

  让社区工作人员意外的是,老人们很快就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并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去做其他人的工作。

  热心老人行动起来,特别是75岁的叶阿姨和80岁的王师傅,一直跟不同年龄段居民做解释。还特地请来持不同意见的居民代表,开了个交流会。

  开会的结果很好,大部分人投了赞成票。慢慢地,居民的反对声越来越小。再后来,小区的车位渐渐紧张起来,这种提议也就销声匿迹了。

  之后,居委会使出了社区“城市化”的第二招。社区工作人员找到了小区里的70多名孩子,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朝着文明走”活动,孩子们各自牵着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手,在小区的各个角落拾捡各种垃圾。居委会通过孩子们告诉社区里的每一位成年居民要讲卫生、树新风。在当年年底,碧水和城小区的面貌就有了很大改观。

  羡慕城里人
  如何跨出第一步

  有了好住所,好的配套设施,如何培养新居民的市民意识成了摆在社区面前的一大问题。

  在走访中,居委会书记周丽珺察觉,这些新居民其实是很羡慕城里人的,他们羡慕城里人穿着时尚,羡慕城里人会跳舞、能打拳、还会打腰鼓,于是,灵感来了!

  居委会决定从文化入手,组织了各类活动,如腰鼓队。刚开始,没人报名,“打不好怕别人看了会笑话”,有人悄悄地跟书记说。羡慕人家却又不敢走出第一步!用心良苦的居委会使出“妙招”:请来了几个会打腰鼓的老姐妹,让她们来碧水和城小区表演,而自己成了讲解员,为围观的人群讲解腰鼓的打法,目的是要告诉他们其实这些表演并不难。

  小区里有表演,自然引来一大群居民驻足观看。渐渐的,他们发现腰鼓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学。就这样,不敢跨出脚步却又渴望学城里人的他们“扫除”了第一个障碍,陆续有人报名,人数持续增多。

  因害羞,居民表示想找个没人看到的地方学,居委会说:哪里没人看你们最清楚。于是,在平时较少人走动的社区大楼后的平地上,开始有了居民舞动的身影。让居委会感动的是,这些居民学得很认真,有的吃饭时还在讨论怎么学。

  半个月后,社区举办文艺活动,腰鼓队要上台表演了,她们能行吗?表演那天,她们要求化妆和穿统一的演出服。第一次看着自己化妆后的样子,有的人对着镜子说“我结婚时都没这么漂亮,都不好意思走出去了”。说到这,周丽珺书记又一次露出会心的微笑。

  表演当天,大家穿着“时髦”的演出服排队从社区走出去,起初她们两眼都不敢往旁边看,要知道,道路旁边看的都是从没见过她们穿“时髦”衣服的亲朋好友。后来证明,这次演出很成功,充分证实了她们半个月来的成果,也让她们初次尝到了甜头。从此,社区里的腰鼓队、太极拳队、健身操队等相继成立。

  “有的居民在社区的舞蹈队得到锻炼之后,还特地报名参加了区老年大学的舞蹈班。”周书记告诉记者。

  为了让更多居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居委会充分利用了小区的活动室,邀请外面小有名气的老师来讲课,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前提是小区居民一律免费。如今,小区每周二上午的越剧班,以及即将开始的瑜伽课,都受到了小区居民的热烈追捧。



  村子变了情谊没有变

  社区书记周丽珺说,除了一些房子卖给他人外,碧水和城小区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居住人员是原来七里垫的村民。村庄变小区,生活大变样。不过,在这些变化中,新居民依然坚守着他们原有的淳朴、勤劳与善良。

  楼邻、住户互相照应,卫生保洁人人参与,绝少乱抛乱扔。哪家婚丧喜事,居民不约而同前来帮忙,不计报酬。邻里相处就跟“大家族”一般和睦。

  小区里有位名叫黄莲芸的居民,20年如一日,带动全家,照顾一位孤寡老人。在老人重病住院之时,还特地赶到社区,把老人委托给她的13张现金存折和各类证件全部放到社区,黄莲芸朴实地说,“我们不求名,不求利,就是做点好事。”

  原来,黄莲芸和被照顾的王老伯在七里垫村时就是邻居,两家经常走动,关系很好。黄莲芸的母亲嘱托黄莲芸照顾好王老伯,黄莲芸一口应承下来。

  “老人行动不便,我就想着,大家是邻居,平时去看看他,随手帮个忙,也不是什么麻烦事。”黄莲芸说,多个人照顾,也就多了份牵挂,她每天都会过去看望王老伯,带去饭菜,还帮着洗衣、打扫。阿伯眼睛看不见,有时会不小心摔倒受伤,她就让先生去帮着老人洗漱、擦身、换衣、倒夜壶。阿伯一生病,情绪会变得很不稳定,她和先生就安慰他,跟老人说说话,讲讲外面的事。

  黄莲芸说:“阿伯双目失明,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远方亲戚在上海,身边没人可以依靠,最需要有人看护,我不过是尽了份心。”

  不少小区居民说,住在这里虽然平平淡淡,但很温暖,很少有人闹矛盾或者大吵大闹的。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区居民有什么矛盾都会主动找他们,“我们只要去调解了,大事就会化小,小事就会化了,当然就没什么争吵声了,毕竟大伙乡里乡亲,骨肉相连。”(金晓东 陈颖)



  一队老人一群热心肠

  住进新家园,不仅是居住条件改变了,居民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提起王师傅这个名字,小区居民都竖起大拇指。“社区是我家,能为社区出份力,我很高兴!”80多岁的王师傅经常到社区打听,有没有什么事情需要他帮忙。

  碧水和城小区有一个老年活动室。老年人起床比较早,活动室开门就成了一个问题。王师傅主动请缨,每天早早准时为活动室开门。同时,王师傅还经常到小区活动室看看,活动室里有15个热水瓶,总是满满的,“因为王师傅经常要来检查,水不满瓶他会提意见的。”社区居干告诉记者。

  有一回,小区里流传对居委会不实的谣言,王师傅还特地去辟谣。物业成立后,王师傅更忙了,物业工作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小区居民为何不交物业费,王师傅都会予以沟通、周旋。

  社区组建了一只义务巡逻队,晚上6点半到7点半进行巡逻,王师傅则会时不时检查,看巡逻队有没有巡查到。

  跟大多数小区一样,小区的活动经费每年都需精打细算,但也总是捉襟见肘。居委会经常发愁怎么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听说了小区难处,准备办60大寿的吴老伯主动站了出来:“就用给我祝寿的钱为社区办场活动好了。”

  于是,居委会请来了越剧团,在小区的活动广场热热闹闹地办了场越剧表演。现场人山人海,效果非常好。既解决了小区经费不足之忧,又丰富了小区居民生活,也达成了老人的心愿。

  有一就有二。小区一对90高龄的夫妻史师傅和余阿姨,把子女给他们祝寿的一万元钱拿给社区,希望捐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居民。据了解,这对老人平时省吃俭用,一直比较简朴,却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钱捐了出来,支持公益事业。

  如今,红白喜事献爱心,不比花钱比捐钱,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

  老人们说:“如今很多小区邻里关系淡漠,对门住着不相识,家里有个事也没有邻居帮忙照看。我们小区就不一样了,亲得还跟原来住平房的老街坊似的。”

  (金晓东 陈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