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5日下午,两岸公益论坛分论坛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文化构建,与会嘉宾主要围绕企业公益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探讨企业从事公益事业的理念和视角、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等问题。图为纳比艺(北京)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志愿者协会理事王磊发表讲话。新华网 李想摄
王磊:我今天这个题目是《发挥志愿服务价值,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前几年我四处去看艺术大师的画展,很多看了都忘了,唯独有一幅画记忆深刻,这个画中间写了八个大字“光天化日、提灯觅人”。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所处的社会过于物化,人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从09年开始,我也加入了志愿服务,每年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做义务工作,这几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但是同时我发现一个问题,我们公益服务领域也和其他行业有共同的问题,就是很多公益组织或者活动太过于注重表现的形式,太过于注重事而忽视了背后的人。我们一些组织只有到了某一个相关的节日才组织这么一个活动,还有一些民间组织只是热衷集中在3月5号、5月4号特殊的节日里来搞活动。曾经有一个养老院,老人在一天的时间里被来自不同组织的志愿者洗了四次头。所以有人说“雷锋精神特别好,三月里来四月跑”。对于人的忽视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忽视了被助者作为人的尊严。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到灾区捐款,捐了现金以后,让这些受捐者举着这些钞票围着他让大家照相,这个显然是忽视受助者的感受。第二个方面是忽视助人者的精神需求。这些组织往往是重视组织的需求,往往要做宣传才组织活动,我今天的谈话偏重于后面这方面,就是讲讲怎么围绕志愿者的精神需求从事志愿服务。
为什么这些志愿者组织或者公益组织的活动违背志愿精神,在于很多组织对志愿服务的核心精神理解不清。志愿服务精神有很多内容,最核心的精神就是自愿、自发、自内而外。志愿服务不仅仅是一个行为,是一个社会化的需求,也是社会化中每一个个体内心的需求。我认为人的需求有四个层次:活着——安逸——快乐安逸地活着——永远地活着。换句说话,只要挣到钱就可以满足前面两个需求,但是到了第三个以上,要想快乐而安逸地活着,光挣钱不一定快乐,往往是花钱的时候才会快乐。比如花60块钱看一场电影,我们挣到钱了吗?但是我们精神上得到了快乐。我们第一次接触志愿者这个概念的时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香港市民为了做志愿服务,花两千块来参加志愿培训班。那个时候我的工资是五六十块人民币,所以那个时候很不理解。在香港这种商业社会里做好事应该是可以得到报酬的,怎么还会自己花钱学怎么帮别人。当我主动去关注志愿服务,从事志愿服务的时候才有所感悟,其实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相对满足上的需求。
人们花费时间经历金钱去帮助这些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上的需求。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用权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有就是用财富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人生的四个需求里,第一二两个需求里只要收入就可以,高层两个需求就必须要付出。2010年因为筹建志愿者协会的事,我曾经和当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有过一次交谈,我跟委员长说我那个时候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人一辈子到底最需要的是什么?其实人一辈子最需要是被需要。我这话还没有说完,委员长就非常认可的说“对啊,如果我们不被社会和家庭所需要我们就该走了”。这是一个智慧老人的身心体验。就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最需要的是什么?我认为也是被需要。志愿者协会从官方的角度来说是希望它来管理全国的志愿者,但是我们想过吗?所有的志愿者都是自发从事志愿的。我认为志愿者协会要想表现出他的价值,最主要是要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只有通过这样才能够引导全国的志愿者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委员长很赞同我的看法,后来当年的12月5号国际志愿者日,他亲手开启了为全国社区志愿者打造的网络平台,为什么要给志愿者打造网络平台呢?这建立在对志愿者需求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国内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和西方的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很大,和台湾也差得很远。在发达国家如果一个公民想从事志愿服务,在周边社区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发达国家对志愿者的资助和支持,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很多具体措施。在美国,一个人的志愿服务可以储蓄,父母的志愿时间可以转让给子女。这是他们叫做“时间储蓄银行”。在加拿大一个志愿者做了志愿服务不会有人给他支付报酬,但是会有企业为他的加油卡做补贴。
回过头看我们国内的志愿者,想做志愿服务挺不容易的。很多志愿组织想组织活动的时候,他们不知道在哪可以找到他们所需要的志愿者。而更多的情况是蓝领、白领等等这些他们有爱心想奉献,但是又没有时间,他们特别渴望找到一些不用花费很多时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志愿服务,来表现自己的爱心。当然所有的志愿者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权威的公益机构,为他们所做的志愿服务做一个永久的记录。因此,作为企业人来说,我们就开发了社区网络服务平台,我们也做了一个手机客户端,目的是让想做志愿的人很容易地做志愿。这些有爱心的白领、蓝领可以不耗费更多的时间做志愿服务。这个在香港和台湾就是把志愿融入生活,我们要为这些人提供记录。
大家都知道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但是雷锋有一个特点就是写日记,就是因为雷锋日记留下来,所以雷锋助人利他的精神留了下来。我们希望推动我们的记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者行业来,能够让善良激励善良,让更多的人加入公益。我们是从企业人的角度进入志愿服务领域,仍然沿着企业的思维去找需求,就考虑谁对这个志愿者群体有需求呢?我们给志愿者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志愿者就是一群快乐的人做快乐的事。其实志愿者就是不穷的人不坏的人。穷人没有能力做这样的事,坏人没有心思做这样的事情。我们想想五千万不穷不坏愿意为了自己的快乐去付出金钱、时间、经历帮助别人,这样做有没有价值呢?谁会对这个群体最有需求呢?我一下子就想到了金融机构,为什么呢?因为金融机构都有一个黑名单,就是记录谁不守信誉,我们想我们没有黑名单,我们知道谁是好人。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个系统不能记录谁一辈子做好人,但是基本能记录谁不断地做好人。所以一个经常做好事的人应该也就是个好人了。后来实践证明,我们的判断很准确,不仅银行对这批好人有需求,而且电信部门、互联网愿意为这些好人提供优惠,也愿意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我们通过技术手段满足志愿者个体的精神需求,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之后,集聚了一批好人,然后发觉这批好人的群体价值,去满足银行、电信、网商等等对好人的需求,返过来为这批好人争得更多的补贴、优惠,让社会上的人看到好人有好报、善有善、而且现世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组织里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也知道我们只是迈出一小步,我们希望花费10年的时间建立一套以志愿服务数据为核心的个人声誉的评价体系。愿望有些宏伟,但我们在努力着。最后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日本,日本有一个岛,这个岛上是全世界领导的研究基地,上面生活着很多的小猴子,这些动物行为学家们为了研究动物行为,在沙地上撒了很多红薯,有一次小猴子把红薯掉到水里,这样就没有沙子了,这样吃起来顺畅多了。有一天夜里,动物学家发现很多小猴子都在水里洗红薯。所以每只小猴子的行为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学习这只猴子,也希望大家变成一只公益的“小猴子”,把我们的关爱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