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4381|回复: 0

评论:中国公益的问题出在哪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0 07: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公益组织的资金使用受到两个约束:行政费用不能超过总经费的10%;每年投入经费不能低于去年募款总额的70%。这使得公益变成了简单的资金进出。

  文/阿里小微金服事业部社会责任专家 鲁达

  提到中国公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说出十条八条的问题,例如:公益组织的财务不透明问题、官办公益是否值得信赖的问题。但实际上,由于公众对公益的不了解,他们看到的问题未必是全部,而那些看不到的问题却正在扼杀中国公益。

  什么是公益

  在了解中国公益现状前,先要给大家讲一讲什么是公益。公益即公共利益的简称,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公益,是指我们整个生态体系的生产与生活资源总量,或者说叫做“生存空间”。而这些利益的调配机制,则主要通过暴力、市场和道德三种方式调节。

  暴力调节主要通过政府、黑社会、家族、宗教团体等暴力组织,强迫组织成员履行公共利益。市场则以利润为导向,民众用钞票投票作为奖惩机制,督促商业组织履行公共利益。

  然而,仅仅有这两种规则及组织是不够的,因为在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中,有太多无法用现有的常识、规则、认知以及利益机制进行评判的活动,所以,非政府机构与非盈利组织应运而生,活跃在暴力组织、商业组织之外的空间里,履行上述两种组织缺位的公众利益——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狭义公益。

  至少在目前阶段,暴力、商业、公益三类组织的有机结合与高效运作,仍是三位一体的人类发展驱动器。

  历史的发展脉络也是如此,人类的生态自我调节机制从只有暴力,逐渐发展到暴力+商业,又逐渐增加公益组织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而衡量一个社会发展是否进步,生产力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考察三种组织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的比例,则从每一个个体的角度展现更多:暴力越少、公益越多,社会的创新能力越强,社会成员的权利越大,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更趋合理,成员整体的幸福感也越强。

  纯粹从经济总量看,我国的公益事业可以说尚未启动。我国传统的几家官办公益组织,也往往是作为税收与政府投资的补充,完全在按照暴力组织的意愿执行。一些新兴商人阶级组织参与的非营利性组织,则多数沦为商业宣传的工具。

  即便如此,相比过去的历史遭遇,中国社会的进步仍然有目共睹:在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前,即便是商业组织,在经济总量中也没有空间。而我国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帝王家天下”思想,则使得在暴力、商业、公益三类组织的经济总量瓜分中,不断向暴力倾斜。邓小平之前,中国历史上的所有改革,几乎都是以增强中央集权,削弱商业、公益力量为宗旨的所谓“救国令”。尽管有两次奉行“老庄思想”的暴力革命造就了汉、唐两个帝国,但却从未有统治阶层真正理解汉、唐取代秦、隋的核心价值。

  公益形态的三种类型

  从公益的形态看,我们可以将公益事业分为三类:苦逼型、先知型、创新型。

  第一类:苦逼型,指因为回报过低、执行艰苦,暴力机构和商业机构无法承担的社会需求由公益组织来承担。最典型的就是像山区儿童救助、孤寡老人救助这样的慈善事业。这一领域的特征是成熟一个,转化一个。公益组织会逐渐探索模式后退出或改为政府采购服务。

  第二类:先知型,这是一个因为太过超前,导致普罗大众无法理解、支持的探索领域。往往由于专业度高、费用高、成果不可预期、利弊难以判断等因素,由政府、学校、大企业、家族、俱乐部、宗教势力等金字塔顶层群体开展项目。这一领域在过去几千年中不断地改变着人类命运,也成就了很多偶像,但却很少有普通人关注与支持当下在做的所谓“秘密研究”,这让这一探索之路变得孤独和寂寞。

  第三类:创新型,因为需求难以识别、需求需要激活、需要方与支付方不同、需要模式创新等原因,需要暴力组织、商业组织、公益组织进行摸索并转化。例如:淘宝无偿为失业贫民提供就业机遇,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消费选择,但为此服务埋单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广告主与大卖家。这是一个支付转移的公益模式创新典型。

  大多数暴力、商业、公益组织,其所从事的公益性活动都可以归到这三类,但总结一个组织的整体行为,则往往是三者俱全的。

  而在我国,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资金使用有两个约束,一是行政费用不能超过总经费的10%,二是每年投入的经费不能低于去年募款总额的70%。这两个规定,显然是将公益看做了简单的资金一进一出,或者说专注于苦逼型。完全没有考虑到先知型、创新型公益组织对人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中国公益在问题中前行

  除去体制上的问题,中国公益自身发展阶段也导致了很多暂时性问题。简单说有以下几类:

  人才问题。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社会对公益的认知非常不足,导致公益行业薪酬水平较低,没有好的人才流入,让中国公益行业的从业人员一直处于素质偏低的阶段,官办机构的管理者多以失意官员为代表,草根机构多以志愿者、商人为主导,既缺乏专业公益人士,也缺乏管理能力。而在欧美发达国家,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且从业者以社会精英为主。

  社会基层认知问题。中国社会对公益缺乏认知,与官方一样,也仅仅将公益组织视为“民政部门”的补充或“临时工”。对公益组织的行为不认可、不理解,缺乏对公益人应该享有的尊敬与支持,甚至将对腐败的仇恨心理转移到了公益组织身上。

  高端人群认知问题。即使在金字塔顶级的阶层,对公益的认知依然存在问题,许多人认为只要捐赠就是做公益,而认为多赚钱多捐赠就是公益的也比比皆是。企业、政府对如何在暴力行为、商业行为中履行公益缺乏认知,也缺乏起码的自我约束能力。一些公益热心人士也对公益的不确定性缺乏认知,对量化考核公益过度热衷而背离了公益本身的探索性。

  社会良知的驱动力不足。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最早实现了暴力组织的集权化,也最早意识到了暴力组织的不完整性,主动引入宗教、宗法、道德对法律进行辅助,并在一定历史阶段,超越了宗教的狭隘性,建立了以儒老认知体系为基础的更先进的社会良知系统。

  但由于十八、十九世纪以来对“主体经济”的过度依赖,导致社会认知层面缺乏自驱力,民众奴性加强。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一夜之间从“超越宗教”到了“信仰缺乏”,甚至开始羡慕“宗教”了。而公益行为恰好是超离社会基本奖惩规则的、需要自驱力的人类行为,这从根本上给中国公益发展带来了原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中国公益目前阶段的死循环:政府制定的游戏规则限制了公益人才的成长,公益人才的受限影响了公益组织的成长,公益组织的受限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公益的认知,并不断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个死循环的基础上,产生了种种表象:捐赠人不理解公益组织与公益项目,公益组织自身急于取悦捐赠人,公益人自身缺乏提升机会与动机,政府对公益领域的权力寻租,官办公益机构的权力寻租,政府对基础性理论性科研投入不足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都足以摧毁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竞争力。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国公益诸多问题看起来严重,但实际上,只是缺乏科学执政能力的问题,一旦政府机构掌握了正确的公益认知理念,并进行体制与游戏规则的改变,不出十年,相信中国公益就能脱胎换骨,而目前正在飞速发展中的互联网行业,对于打破垄断、支持草根公益组织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信息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