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沉默症”成为这几天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在单位生龙活虎、谈笑风生,回家却像换了一个人,沉默寡言,甚至冷漠无情。
那是什么让我们把与家人交流,变成了一种负担?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复杂的人际交往,使得人们每天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工作上、应酬里、焦虑中。而一旦回家,只求“安静”,职场上的侃侃而谈立马变成了沉默以对,再无与家人深度交流的能力。
甚至有人说,下班后面无表情是件很幸福的事!听来这更像是一种“面具生活”,但其戴上与摘下,是要以伤害“我们爱的人”与“爱我们的人”的感情为代价。不但自己沉默,还连累深爱我们的家人“被沉默”;自己不幸福,也连累家人跟着受折磨。
由此想到了我的一位苏格兰朋友,他来中国进行一个月的短暂交流活动。每天雷打不动,晚饭后要与远在苏格兰的妻子进行一个多小时的在线视频聊天,把他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妻子分享,同时关心妻子在苏格兰的生活起居。
好几次,我和同事邀请他共进晚餐,或是在他特定的“聊天时间段”找他说事,都被他婉言谢绝。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苏格兰老兄,同事感慨:“都老夫老妻了,还这么黏糊!”我想,这也许就是他心中对于“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吧。
在他即将结束在中国的交流活动、准备打道回府的前夕,我终于见到了从苏格兰飞来中国与他团聚的妻子。两个人虽然已结婚30年,但简直就像新婚燕尔,在大街上手挽手,旁若无人地说笑。跟他们走在一起,我也被这种欢快的氛围深深感染。
人们时常抱怨,每天疲于奔命,感觉时间不够用。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亲戚同学朋友一年到头也难见上一面。但其实不然,只要有心,时间一定是能挤出来的,所谓“没时间”终将成为冷漠者的借口。
一个美国朋友,在中国教英语为生,每周四晚上有固定的英语课。但突然有一个星期四的晚上,他在课堂上宣布,下周四由其他老师代课,他要缺席一次。大家正疑惑不解中,他解释说下周四恰逢他和妻子的结婚纪念日,“It'sabigday(是个大日子)”。台下啧啧声四起,有赞叹,有羡慕,也有惊讶……
如今,对“外人”客气,对自家人冷漠,似乎成为当下中国人的惯常做法。但我们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木偶,我们也并非生来的冷血动物。鼓浪屿岛上的“张三疯”讲得好:爱自己,爱生活,爱家人。
在欧洲,一到周末,城郊的高速公路上,田野边,经常可见一辆辆顶部放置着自行车的家用轿车疾驰而过,为油画般的乡野风景增添一抹亮色、一份人文情怀。周末与家人一同郊游,早已成为欧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当我们“下班沉默”时,一定想想可爱的家人与朋友,不要让他们因为我们而“被沉默”。今天,你“下班沉默”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