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9056|回复: 0

社会组织孵化工作中论孵化人员的自我修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 07: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标题:论孵化人员的自我修养——社会组织孵化工作的二十条感受

       自2007年第一个国内公益组织孵化器运作成功后,孵化便渐渐成为培育公益组织的重要途径。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研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这一课题,孵化器模式似乎相当契合政府的需求。于是,最初由基金会支持的公益组织孵化器转而升级成了由政府出资兴办的社会组织孵化园。到了2011年之时,各地孵化园已经大量兴起。仅在上海,称为孵化园或者孵化基地、孵化中心的场所就有十八个之多,业内有人称之为“遍地孵化”。

       然而,时代赋予孵化园的重任还远不止此。党和政府在十八大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而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几乎就是各地政府开展创新工作的“第一枪”,新一轮的“孵化运动”已经开始。有人乐观地估计,理论上,每一个县级市都应该有一个社会组织孵化园。孵化园已经俨然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产品,即通过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园来培育社会组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管你认不认同,在2015年的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繁荣昌盛的孵化年代。孵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个行业的主旋律之一。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组织孵化工作?仅仅靠着各地政府的行政权力,弄个园区,搜罗几个未注册的社会组织入驻,给他们一小笔钱,给他们上几堂课,再让他们成功注册,这就是孵化了吗?作为一个在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任职的员工,我感觉有必要站出来正本溯源,结合恩派多年来大量的运作孵化园实践经验,谈谈对社会组织孵化工作的一些感受。

       本文罗列了“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四个模块的二十条感受,分别从物理空间的筹备、社会组织成长的规律、孵化园工作人员自身需要的素质以及个人修养四个方面阐述了孵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值得一提的是,恩派创始人吕朝主任曾写过《给公益创业者的二十个忠告》,其价值可作为国内公益创业者们的必读手册。本文所写的二十条感受,也是在向吕主任致敬。

【格物篇】

       1、位置第一

       一个孵化园在地图上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在公益创业者们心中的位置。市、区一级的孵化园,承担着整个区域内的孵化功能,辐射面积相当大。在此情况下,人们前往孵化园的时间成本就必须要被考虑到。倘若孵化园在一个闹市区域,交通便利,则好。倘若孵化园处于一个偏僻的所在,交通又稀少,则尴尬。孵化期的社会组织,流动办公的需求较大,未必需要天天前往办公室。若孵化园实在太远,社会组织创始人们完全可以选在在家办公。如此一来,孵化园的人气就弱了不少,孵化园和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也未必会很紧密。

       况且,一个孵化园往往须具备许多功能,比如区域内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工作,宣传展示工作等。偏远的地理位置极大地影响着人们来孵化园的热情,无疑给这些工作带来了难度。可以说,园区选址若不恰当,则是一招损,招招损,孵化园整体工作成效就要打折扣。而园区的建立又是要投入较大成本的,所以往往选址易,迁址难。等开园后才发现地理位置择不佳,则悔之晚矣。

       2、鸿鹄麻雀,必有五脏

       孵化园是有大有小的。根据各地条件的不同,小的孵化园可能占地300多平米,大的孵化园可能占地2000平米以上。无论孵化园是鸿鹄大鸟还是小小麻雀,为了要体现园区既定的功能,必须在园内区域功能定位上去做相应的设计。

       比如流动办公区,这是必要的。虽然公益创业者们不必常来孵化园坐班,但一旦来了,至少要有个座位能给他用。别小看了这小小的办公位,它能给创业者的一份对于孵化园的归属感。

       比如交流展示区,也是必要的。对于各地政府而言,孵化园是培育社会组织的重要阵地,也是向上级展示其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孵化园一旦建成,便能引来上级、平级以及社会各界的参访。园区至少要拥有一块宽敞、漂亮的区域来讲解园区功能定位、孵化成果、服务方法等等。

       比如大培训室(多功能厅),也是必要的。园区总是要开各种会议、培训、沙龙、工作坊,一块至少能容纳50人座位的培训室也应当成为孵化园的标配。其中,培训室的桌子必须是带有轮子的,椅子必须是轻便的,这样才方便根据不同场合的需求随时挪动桌椅位置。

       其他如社会组织办公室、小会议室、储藏室、休闲区、园区工作人员办公室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有条件的孵化园都应该要有。而面积较小的孵化园,即便空间再紧张,上述前三个区域也必须要有。

       3、浓妆艳抹总相宜

       这里的浓妆艳抹,指的是给孵化园做软装设计与规划。作为一个孵化社会组织的场所,园区的即视感必须是要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作为一个创新社会治理的场所,园区的整体氛围必须是要能激发创意的。作为一个促进社会公益的场所,园区给人的感觉必须是温暖人心,具备正能量的。作为一个孵化成果展示的场所,园区又要在墙上留下足够多的社会组织发展痕迹,和领导参观的故事。作为一个对外宣传的场所,园区还必须将自身的功能定位、工作方法、发展思路等清楚地呈现出来。

       一般而言,软装都是在开园前便筹备完善,由专业广告公司设计并制作。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尝试留出一些空地,让孵化的社会组织们来为园区增光添彩。也许他们的作品还是手绘的,也许整体呈现的效果有些杂乱无章,但这也正能体现出社会组织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样一种纯草根、纯民间组织特有的生机盎然的感觉,是最优秀的广告公司也设计不出来的。更重要的是,这能让孵化的社会组织有参与感,觉得是自己参与建设了孵化园,能让社会组织和孵化园的关系更紧密。

       4、找到“无形之躯”

       如果说,一个区域内的孵化园,是社会组织培育工作的实体阵地,那么园区本身就是这个实体的主要躯干。然而,区域内的公益创业需求往往是多元化的,仅是坐落在一个地方的孵化园未必能满足整个区域内的所有需求。因此,孵化园也要尝试着往外开拓一些“分基地”,而社区内的场地,则成为首选。

       举个例子,一个面积较小的孵化园,可能没有太多的场地可供社会组织搞活动,于是借用附近社区的场地满足社会组织需求就很重要。再举个例子,一个面积较大的孵化园,可能处在一个较偏远的地方,让社会组织将服务对象带到那里去搞活动是不现实的,因此也需要在孵化园外找场地。

       这些园区外场地的管理者,都是孵化园的利益相关方之一。他们和孵化园一起,构建成了整个社会组织场馆网络的躯干。不同的是,后者是有形之躯,前者是无形之躯。

       5、留一些私密空间

       孵化园是要有一些私密空间的。孵化的社会组织们会不断成长,当他们的文件、资料、办公用品、电脑设备等一旦多起来,则势必需要独立的办公室,而不仅仅是流动孵化区。

       哪怕是再小的孵化园,也建议在设计功能区域时留出一些小空间,让人能在相对安静、独立的环境里坐下来谈事情,因为私密的谈话也是人们在工作时的需求。

【致知篇】

       6、好苗子要主动找

       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合适的社会组织身上,使其能快速成长,应当成为孵化园的一种工作追求。那么,如何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好苗子呢?

       广撒网是必须的。通过各种可能的宣传渠道,在区域内大规模宣传孵化园,让更多人知道孵化园的功能,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创办社会组织。

       下基层也是必要的。不少社会组织的创始人,可能埋身于社区之中,作为社区的居民领袖活跃着;可能身处于校园之中,在学生社团中得到锻炼。只要孵化园沉下心来往基层走一走,多少总能搜罗到一些潜在社会组织创始人的名单。

       还可以引进区域外的社会组织。外区甚至是外地已发展成熟的社会组织,如果想来本区来落地生根,应当看做是一件喜事。因为这样的社会组织模式相对靠谱,创业风险相对较小。事实上,吸引一些区域外的成熟社会组织进来,也会促进本区域的社会组织们往更好的方向提升自我水平。

       7、树榜样、教方法、给资金、做项目

       如果真要将孵化工作总结一些箴言出来,那以上十二个字足以。在当前这个时代里,创办社会组织这件事,无论对创始人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环境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件相对创新的事情。而一项社会创新工作要做得好,得要在人的态度、认知和行为三个方面去做推动。首先是要给潜在的创业者们树立榜样,在态度上激励他们,俗称打鸡血。其次是教会他们基本的公益创业方法论,让他们能快速起步,少走弯路。还有就是创业实践,让孵化中的社会组织得到一笔资金,在做项目的过程中优化自己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当然,这些工作都还只是孵化中最基本的内容,真正要做好孵化,细节还有千千万万。并且,针对不同的社会组织创始人,在孵化过程中也应当有些个性化的方法和技巧去应对。

       8、只要船在开,就不怕调头

       对于还在孵化期的社会组织来说,任何一项工作都是在尝试。因此,当他们发觉方向不对时,应该去做调整和优化。可能某位创始人一开始对于自己的想法雄心勃勃,但做了段时间后发觉现实与想象的差距其实并不小。这样的现象是普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优秀的创业者不会轻言放弃,但也不会蛮干到底。如果有创业者在孵化期中变换着自己的创业思路,这并不是坏事,说明他在思考,在成长。孵化园就是要提供给创业者们这样一个缓冲期,让他们能在相对安全、温暖的环境中尝试自己的想法。一路向前开着的船,最终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当然,如果孵化园有能力提前给他指条明道,让他少走些弯路,那就更好了。

       9、保持稳定的温度和湿度

       之所以我们将这项工作称为孵化,是因为希望那些社会组织要像蛋一样,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破壳而出,茁壮成长。既然是孵蛋,那么孵化园就要提供合适的温度与湿度。

       所谓温度,指的是给社会组织的各种支持,比如资金、场地、政策鼓励等等。所谓湿度,则指的是要让社会组织和孵化园之间产生一定的“黏性”,比如定期的沟通、社会组织之间的互动、社会组织与社区的联动等等。

       在孵化园里,一味地提供高温是不行的。若缺少了人的互动,只是大量资源倾倒在孵化期的社会组织身上,也未必会有好的效果。孵化期的社会组织未必有能力消化得了太大的资源。当孵蛋变成了烤蛋,又如何能指望小鸡能被孕育出来?一味地提供湿度也是不行的,毕竟创办社会组织这事,还是需要一定的初始资源的。孵化工作,有必要在创业者们起步时助推他们一把,而提供一定的温度就是前提。

       更重要的是,温度和湿度必须在孵化期内保持相对稳定。若孵化园提供的各项支持变动太大,时有时没有,那么就会对社会组织的成长造成影响。一个在冰火两重天里的蛋要被孵化出来,是不太容易的。

       10、壳内孵化靠技术,壳外成长靠基因

       创办社会组织,和在商业领域创业是很相似的,都需要创始人有一定的本事。这种本事是什么?也许是资源、人脉、视野、格局、想象力、进取心等等,不一而足。

       在孵化期内,孵化园有办法将一个仅有创业想法的个人,孵化成为一个具备雏形的社会组织。然而孵化出壳之后,这个组织到底是雏鹰还是小鸡,则完全靠的是创业者自身的本事了。

       对于孵化出壳的组织,孵化园也可为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但主要的精力和资源不应该投放在他们身上。孵化园不应成为养鸡场,否则千千万万个嗷嗷待哺的小生命都需要喂食,园区也未必负担得起。把出壳的组织放到社会上去,让他们张开双翅,自由成长。相信他们无论是雏鹰还是小鸡,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修身篇】

       11、明大势、识大局

       我们正处于一个公益创业的好时代,这就是最基本的大势和大局。

       孵化园的工作人员,其实就是整个孵化工作的操盘手。进园区的社会组织创始人们,一定程度上都是来跟着这个园区的操盘手“混”的。因此,园区的工作人员可不能像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年轻,一问三不知。也不能像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机关行政人员,只做自己的事,对别人的事不问不顾。至少,园区的工作人员要了解行业概况,知道创办社会组织的意义所在,并且怀着对公益创业的热情和信心,号召社会组织创始人们风风火火地下海创业。

       那么,如何让孵化园工作人员对于孵化工作有热情和信心呢?唯明势识局而已。

       12、有同理心才能明目

       同理心,又叫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思考的一种方式,是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间的协作已经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孵化工作,其实就是在不断的人际协作过程中达成的。作为孵化园的工作人员,要去和孵化机构创始人们去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明白他们的需求;要去和社区利益相关方沟通,推荐好的社会组织落地社区;要去和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

       在这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想法的差异、观点的不同,都是大量存在的。

       而孵化园的工作人员,就要求同存异,打点好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交出一份尽可能让多方满意的答卷。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它能帮助人们彼此理解。具备同理心的人,可以用心去感知身边的人和事。反之,若没有同理心,即便在人群中喊得再响亮,也不过是睁眼瞎。

       13、组织定位很关键

       一个怀揣理想的社会组织创始人,来到了孵化园,该如何帮助他将想法变为现实呢?方法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尽快帮助他找到自己组织的定位。即让他明白他创办的组织具体要做什么事、怎么去做事。并且,要确保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做法是最适合的一种选择。一个精准、有效的组织定位,实际上就是在帮助他少走弯路,以更快的速度真正踏上创业的康庄大道。

       组织定位是有方法的,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去分析环境中对自己有利有弊的因素,结合自身优劣势,在大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定位清晰了之后,组织发展的战略规划也就有了根据。这就像是一个船长,在茫茫大海中探索。一旦能够手握一张航海图,就可以知道自己现在的坐标,也明确了目标的位置和可到达的路径。迷茫不复存在,未来航行的每一天都会是信心之旅。

       14、熟读案例三百篇,不会创业也能教

       孵化园的工作人员往往会有一个局限,就是自身可能没有公益创业的经历,甚至没有在民间草根社会组织中从业的经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帮助孵化的社会组织快速成长?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前文谈到了要有同理心,但当工作人员根本不明白创业者所处的状态、不明白创业者面临的选择,又怎么能去设创业者的身、处创业者的地来构建同理心呢?

       有一个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多读社会组织发展案例。随着各地社会组织孵化园的兴起,各种社会组织培育案例集也呼之欲出。案例集似乎可以成为孵化园工作成果的深度体现,让原本枯燥而干涩的文字报告变得充满故事性和趣味性。大量地去阅读案例,能帮助一个对社会组织懵懂的孵化园工作人员,迅速、直观地了解一个社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的处境、困难、机遇和挑战。

       15、耳听六路,眼观八方

       公益创业,似乎不能将视野仅局限在某一个区域。既然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是大势所趋,那么就要在更高、更广的层面去了解行业信息。尤其是孵化园的工作人员,在面对所孵化的社会组织时,自己的眼界最好能够“领先半步”,至少要知道行业的制高点在哪里,并能带着社会组织们一起去学习和交流。

       孵化园的工作人员也可在社会上动员一些资源,给到孵化期内的社会组织,比如项目资金、活动场地等等。这也要求园区工作人员要做到眼睛向外,网络周边有价值的信息,并且将其引入孵化园,与支持社会组织发展做结合。

【养性篇】

       16、不可高高在上,不可过分谦卑

       对于孵化的社会组织来说,园区的工作人员掌握着一定分配资源的权力,自然是要努力迎合的。那么,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是否就能够在社会组织面前高人一等,体验一把做领导的感觉?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当一个人在居高临下行使权威的同时,也失去了和对方平等沟通的可能。他所能收到的信息,往往是曲意迎奉的,是并不真实的。在此情况下,园区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之间的信任感是不厚实的,会影响到孵化工作本身。

       与之相对应的是,过分谦卑也不是一件好事。曾经在一次全国级别的孵化器工作人员研讨会上,大家讨论孵化园工作人员自我定位的问题。有人戏称自己是当地孵化期内社会组织的“带头大哥”,或者“武林盟主”。这一称谓得到了不少人的共识。确实,园区工作人员在社会组织面前,需要有一定的领导力,去把大家带往正确的方向。过分谦卑则是自我信心不足,领导力薄弱的表现。

       17、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武断

       对于一些人来说,信心似乎不是问题,信心太足反而成了问题。孵化园的工作人员,在建立起对孵化工作的信心之后,可能俨然就能成为当地社会组织培育的“小专家”。而在这时,园区工作人员得要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小小地位而得意忘形。天外有天,在社会组织培育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东西是自己不曾见到过的。如果因此而自满,则会产生骄傲情绪,主要表现为和社会组织沟通时不愿花时间耐心听对方说,只管自己凭着直觉武断地下定论。殊不知,当他缺乏正确判断能力的时候,社会组织是在第一时间能感觉到的,只是碍于面子不会去拆穿。那将是一个公益版“皇帝的新装”的故事。

       18、少谈个人喜好,多谈社会需要

       社会组织存在的领域特别广泛,几乎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干公益。因此,社会组织的领域也是五花八门的。这其实是个好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并回应身边的各种社会问题。

       然而对于园区工作人员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关心的、喜爱的事情。也一定有自己不熟悉的、不太关心的、甚至不太喜欢的事情。若以个人喜好来判断社会组织的好坏优劣,那是不公平的。比如有人喜欢猫猫狗狗,那就会对收养流浪宠物的社会组织就会特别支持。而他可能于应急救援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受,也不明白救援类社会组织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站在全社会的角度,以解决社会问题的态度来看这些问题,则会更加客观。一个社会组织做的事情是否能满足社会需要,并且真的是被社会所需要的,那就是对社会有意义的。

       19、道德人人都有,不必过分强调

       做社会组织孵化和商业孵化有一点不同,就是前者是做公益的,是带着道德和情怀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人们习惯于带着道德的放大镜来看待这些社会组织。孵化园的工作人员也是如此,当和社会组织创始人产生矛盾时,往往能听到一些对于他们道德上的一些批评和指责。比如:“某人没有公益心,办社会组织其实是想来捞钱!”

       关于道德二字,其实是比较令人头大的。往往在讨论时一涉及到这个词,那很多事情就讲不清楚了。在公益领域,道德似乎是块人人可以围而攻之的地方。是非曲直都不论,只要在一个人的道德上攻击,那么他整个人似乎都是可以被抹黑的。有人称这样的现象为“道德绑架”,倒也十分形象。

       若是刚入行的年轻人,在遇到不快时说两句道德批判的话,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准备在行业中迈向成熟,那也许可以把道德留给自己,把价值留给他人。

       20、真诚的陪伴是一种美

       创业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修炼。创业者不必完美,但在创业的过程中能帮助找到更完美的自己。公益创业尤为如是。放在创业者整个人生中来看,孵化期的这段时间也是短暂一瞬。那么孵化工作最终能在这批社会组织创始人身上留下些什么呢?

       三五年后,这些创业者或许已能成为当地知名的社会组织代表。当他们回顾在孵化期中的情形时,也许第一反应不是某一次咨询时的解惑,也不是某一次课堂上老师口中的干货,而是每一次来孵化园时心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是孵化园带他们上了公益创业之路,成为公益创业者。是孵化园在他们每一次创业遇阻时给予支持和鼓励。也是孵化园,成为了一路走来最可靠的陪伴者。而这份感觉,确切的说,是孵化园的工作人员所给予的。

       就好像我们拉开了窗帘,迎面扑来满屋的金色阳光。真诚的陪伴,如沐春晖。

       作者薛锐,供职于上海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

       *本文内容由作者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微信公众号【小二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