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9445|回复: 0

[身边好人] 余姚大隐敬老院记录院长的故事:给老人喂了20多年的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7 10: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300162761_420ab659.jpg

  孙尧芳正在陪老人吃饭。记者孔玲摄

  宁波公益网讯:与城里的养老院不同,乡镇的敬老院里大多是孤寡老人,有的老人还带有身体残疾或智力障碍。孙尧芳是余姚大隐镇敬老院的院长,他扎根敬老院29年,陪伴在老人们的身边,当起“全职保姆”,无微不至地关怀和服务。近日,记者走进这家敬老院,记录下他和老人们的故事。

  给老人喂了20多年的饭

  走进余姚大隐镇敬老院,600多平方米的院落里,西面一排是7间平房,南面是厨房和活动室,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院子里一排晾衣架上,刚洗好的衣服还在滴着水。记者看到一位正在晾晒衣服的中年男士,原来,他就是敬老院的院长孙尧芳。

  敬老院现有6名孤寡老人,有的患有先天智力障碍,有的因病致残,要想管好,确实不容易。但孙尧芳说,把老人当家里人一样照顾,就好办了。

  走廊上坐着一位老人,他叫章永发,是芝林村人,从小因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不能正常行走,手脚颤抖得厉害。旁边一位老人告诉记者,章永发手抖得厉害,抓不了筷子吃饭,都是“阿哥”喂饭。每次喂饭,至少半个小时。老人嘴里的“阿哥”就是孙尧芳。在敬老院,老人们都这样亲切地称呼他。

  “章永发老人在敬老院20多年了,身体一直挺好。”孙尧芳拍拍老人的肩膀说,每顿一大碗米饭,还有一碗菜,胃口不错。记者问老人,孙尧芳对他好不好?老人满脸笑意,吃力地举起发抖的手,摇晃着竖起了大拇指。虽然口齿不清,但一个“好”字说得特别有力。

  陪30多位老人走完最后一程

  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孙尧芳以敬老院为家,与老人们吃住在一起。朝夕相处几十年下来,他早把老人们当成了家人。“老人有病痛的时候,都要我陪着。”孙尧芳说,感冒发烧的小病,就陪着去社区医院就诊、拿药;病情严重需要住院的,自己就是专职陪护人员。

  在敬老院,生病的老人最让孙尧芳揪心。“上周刚去过李惠利医院,老人拍片检查的结果不好。”86岁的周交才老人是章山村人,无儿无女,来敬老院四年了。最近吃不下饭,经查患了食道癌晚期。看着已有半月没有进食的老人,孙尧芳心里一阵难过。

  站在老人的床边,看着老人的胸片,尽管医生说没有医治的必要了,孙尧芳仍旧每天给老人喂药、熬米汤。即使老人喝了又吐了,他也坚持着。他说,只想延缓老人的生命,陪老人走好最后一程。

  在农村,遇到谁家办理丧事,人们大多避而远之。但敬老院的孤寡老人去世了,孙尧芳就是他们唯一的亲人。这些年,先后有30多位老人离世,后事都是他一人安排的。对此,孙尧芳心里很亮堂,“心中无愧,胆子也就大了,老人会在天堂保佑我的。”

  陪伴是最好的精神慰藉

  记者从大隐镇了解到,大尹村、芝林村、云溪村等5个大村的老人,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经镇政府审核,都会安排到敬老院。老人的生活费都由镇里负责,除了伙食补贴,每人还有几百元不等的零花钱,保障老人们吃穿不愁。

  “生活无忧了,老人们更需要精神慰藉。”农村敬老院由于条件受限,开展体育锻炼的设施很少,文化娱乐活动不多,老人们的活动范围很小。只有等到过年过节,才有一些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怎样才能让老人们心情愉快呢?

  孙尧芳每天都很忙碌,从早上6点起床直到下午3点之后,才有一个多小时的空闲,而这段时间是专门陪老人聊天的,老人们也习惯了这样的作息。边晒太阳边跟“阿哥”说说喜怒哀乐,哪怕是颠三倒四说了数百遍的故事,孙尧芳也很有耐心地听着。有的老人喜欢打扑克,孙尧芳也陪着,故意打输了,让老人们热闹开心一番。

  妻子也在敬老院义务服务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孙尧芳妻子孙国青的口头禅。为了协助孙尧芳照顾老人,退休后的孙国青已在敬老院义务服务五年了。

  在孙尧芳心里,这些孤寡老人,一直让他放心不下。他说,敬老院是老人的家,自己更是老人们的精神依赖。这么多年来,孙尧芳从没出过远门。去年唯一一次参加民政部门组织的法人代表培训学习,也就三天时间,可把家里的老人们想坏了。回来那天,老人们像孩子一样,团团围住孙尧芳,亲切地问东问西,就像几年没见一样。

  孙尧芳在部队是技术兵。转业到了地方,也始终怀着为人民服务的朴实思想。虽然多次获得“余姚道德模范人物”“余姚好人”等荣誉,但他始终看得很淡。

  “说我是院长不假,说我是‘全职保姆’更恰当。”孙尧芳调侃说,23岁转业回到家乡,先后在镇企和村委工作,收入要比敬老院高出不少。但自己是个党员,就应该多作奉献。

  来源:宁波晚报记者孔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