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869|回复: 0

[公益新闻] 中秋慈孝行 游子回家有温暖,有内疚,有感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5 12:3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宁波公益网讯(编辑:猴子)由江北区和东南商报联合举办的中华慈孝行系列活动之一“常回家看看,中秋慈孝行”勾起了许多游子的乡愁,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说想参加活动,搭商报的“顺风车”回家看看。今天是万家团圆的中秋节,在商报的联系安排下,部分在甬打拼多年的外来务工者近日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尽享天伦。记者从中选取了两名代表,通过电话连线,听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回家故事。
  “6年未见,八旬母亲平静地说了句‘儿子回来了’,可是我哭了。”
  讲述人:王彦强,37岁,6年没回家家乡:江西宜春职业:宁波某广告公司负责人
  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我的家和许多人不一样,兄弟姐妹有8个,最大的哥哥已经60多岁了,我最小,也只有我一个,完完整整把书念完了。当时我一心想的是,要走出去,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我在金华念完职校,然后到宁波,闯荡几年,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妻子儿子房子车子也都有了,回头想想,故乡似乎越来越远。
  父亲90多岁了,母亲也80多岁了,最近一次去看他们还是2005年。当时,我带着女朋友回家,女朋友是宁波人,当即就水土不服病倒了,后来忙着装修房子结婚,忙着办自己的公司,接着又有了孩子,就顾不上回去了,只是打电话给哥哥姐姐问问父母的情况。
  前不久看到商报和江北区一起组织车辆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回乡过中秋,说真的看了挺难受的,我有多久没听到过父母的声音了?儿子2岁多了还没见过爷爷奶奶呢!我觉得这是个挺好的机会,该回去看看了。
  准备了大包小包,9月7日下午带着老婆孩子坐上火车,8日上午到站,中午坐了3个多小时汽车赶到我家所在的铜鼓县,已经没有去乡里的车了,只好住一晚,等到第二天中午,又坐了2个小时的车赶到幽居乡,接着又走了半个多小时的路才到家。
  父母倒没我想象的激动,老父亲看到我,愣了一下,一时竟没认出来,然后点点头:“回来了呀!”母亲从里屋出来,也挺平静地说:“儿子回来了呀,怎么又瘦了?”倒是看到我的老婆孩子有点不知所措,忙着倒水,端凳子,给孩子抓糖,直说,辛苦了,难为她了,这么远赶回去,可能觉得让城里来的媳妇和孙子受委屈了吧。
  我当时眼泪就下来了,我觉得挺内疚的,生我养我的父母,我结婚的时候他们因为太远没来,儿子出生的时候,他们也不在场。现在我回来了,他们似乎有点不适应了,几年不见,他们又老了,这种感觉说不出来,不是因为头发又白了或者皱纹更多了,而是神态、眼神以及说话的语气,无一不在告诉我,他们真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真是见一面少一面。这次走了,下回又不知什么时候回来,我给母亲买了个手机,这样可以随时联系,也算一种弥补吧。
  “女儿在身边睡着,我们在灯下说话,感觉真好!”
  讲述人:叶广星,32岁,7年没回家家乡:河南驻马店职业:鄞州中河街道桑菊社区清洁工
  2004年和老婆到宁波来打工,之后,我就再也没回过家。
  以前老父母在家,后来女儿出生了,父亲也过来了,母亲不肯过来,因为家里还有七八亩地,她舍不得,今年年初,我老婆也带着女儿回去了,我有半年没见过老婆孩子,有7年没见过母亲。
  不是我不想回去,主要是这里太远,路费又贵,你说我把钱省下来,寄给她们不是更实际?
  我一个月给她们打一次电话,你们可能觉得太少了,可是我拿起电话不知道该说什么,无非是问问母亲身体好不好,孩子乖不乖,我一直觉得,虽然一家人在两地各忙各的,但心是在一起的。
  这次赶巧碰上东南商报和江北区组织这个“送游子回家看父母”的活动,社区很积极地为我争取名额,我真挺感激的,拿到车票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像一个小孩子那样兴奋。
  9日那天早上6点10分,我就从客运中心出发了,12个多小时的汽车,到驻马店已经晚上7点多了,接着又坐了1个多小时的面包车,赶到镇上已经9点多了。家乡似乎没怎么变,那些小街小巷还是原来的样子,我觉得好亲切,我在外面吃了碗面,然后才回家。
  女儿已经睡了,母亲和老婆在等着我。她们给我留着桃子,说是最新鲜的。家里的4间房已经20多年了,还是老样子,可我又觉得房子变得矮小了,也更破旧了,母亲也比以前老了,但是很高兴,给我讲今年玉米大豆收成好。
  女儿在身边睡着,我们三个人在灯下说话,我觉得回家的感觉真好。
  我哥嫂也外出打工了,两个儿子也放在老家。两个女人,要看三个孩子,七八亩地,真挺不容易。我挺内疚的,想弥补一下。
  第二天,我就跟社区请假,我说我至少要在家待1个月,他们说“好的”。
  我想把房子稍微整整,帮她们把玉米和大豆收了,多陪陪女儿,也让妈妈轻松一点。我现在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幸福的。
  记者手记
  一个白领,一个基层清洁工,回乡时用了同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内疚,我想可能会引起很多在外游子的共鸣。
  不回去的理由有很多,太忙、太远、太不方便,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但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是爱和责任不够。
  父母老了,孩子还小,他们不说,不代表没有期待,只是我们是否懂得?老人剩下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而孩子一转眼就会长大,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很宝贵。
  所以,好好珍惜,常回家看看。
  东南商报记者樊卓婧
  【江北洪塘福利院】
  “这个中秋过得最开心了”
  给老人子女发“孝心通知书”老人们说——
  “这个中秋过得最开心了”
  一年中秋又至,在许多人高高兴兴回家团圆的同时,福利院里,却总有些老人在守望着。在中秋来临之际,江北洪塘福利院在全市率先发出了“孝心通知”,逐个向在院老人的子女打电话,希望子女中秋节回来多陪陪父母。结果,将近一半子女陆续前往福利院尽孝。
  福利院中秋节发“孝心通知”
  前天,江北洪塘福利院的胡小英院长说:“今年,我们在一个星期前向100多位老人子女进行了‘电话通知’:请子女抽空来看看老人。”
  胡小英说:“在节假日,特别是中秋节、国庆节等每当有子女前来看望时,住在福利院内的老人就格外地开心,虽然很少有老人说自己想家,但他们的言行无不透露出对家人的依恋和思念。所以,我们想善意提醒老人的子女,让他们过节来看看老人。”据了解,现在洪塘福利院共有162个老人,无保的、孤寡的老人50多个,其余都是托养在这里的。
  远在东北的子女说“一定会过来”
  胡小英说:“电话通知时,只有10位老人的子女一口答应,说肯定会来;还有50多位子女说排排时间尽量来,没有拒绝;也有10多位说太忙肯定来不了,但最近会抽时间来;剩下的,都是各有各理由。”王春梅副院长跟记者补充道,“有个老人有3个儿子,我们电话打过去,两个哥哥说,‘为什么电话打给我,跟我弟说去,我没空!’而打给弟弟,‘怎么不打我两个哥哥?’所以他们相互推脱,我们非常无奈;还有位老人,他有5个儿子5个女儿,我们逐一打过去,答应来的有2位子女。”不过也有令王春梅感动的:“有位老人的孩子在东北,我们打电话过去,他说一定会,时间不够会请假。”
  今年90岁的王秀兰原住在江北中心街,到福利院已经5年多了,这两天她女儿从杭州过来看她,高兴得嘴都没合拢过,一旁的女儿正在腌制冬瓜,“我妈喜欢吃素的,趁这次假日,我在她这里现煮现做。”59岁的女儿柳燕春笑呵呵地说。
  孩子没来,有老人在偷偷哭
  福利院大厅,很多老人坐在各自的位子上,身旁没有家人,看着人来人往,他们有些好奇,更多是面无表情。记者在几个老人旁坐下询问,过了很久,有些才开口“哦”一声,口水与泪水一起掉下来,虽然大厅很多人,可是反而显得凄凉。
  记者从中发现一个老妇人,孤零零地坐在门旁,姓张,64岁。她有两个儿子,“经常来看你吗?”“没,从来没来过……”说着,眼眶里泪水已在打转,她用手背抹泪,记者不忍再问。
  工作人员看着也不忍心了:“请别问他们了,这是他们心里最难过的伤心事。”其实,不问也明显感觉得出来:没有子女探望的老人,电视声音开得很大,但眼睛却一直望着窗外,看别的老人与家人团圆,也看那路上有没有熟悉的身影走过来;床头柜上放着饼干筒和一些营养品盒子,其实里面的东西早空了,但因为是孩子以前拿来的,一直舍不得扔;中秋节到了,福利院给每位老人发一袋月饼,有位老人拿到后都不尝一口,“儿子来了,让他拿去给孙女吃。”可是他的儿子会来吗?老人说,不知道,等等看。
  昨前两天,据洪塘福利院统计,陆续已有40多人来看望过自家的老人。胡小英说:“这个中秋假期,预计会有一半多的子女会来。电话通知多少还是有点效果的。”
  东南商报记者卢科霞 实习生蒋圆圆 通讯员吴红波 王晓彬
  专家称中秋节需改变有形式缺内容现状
  9月12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民俗学家表示,作为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蕴藏着中国人朴素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中秋节能传承至今的根本所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介绍,中秋节又名“团圆节”,由于中秋节恰逢秋收季节,所以,在古代,中秋节这天要全家团聚,共同庆祝。在圆月下,人们举行祭月、拜月、赏月、娱月等活动,以祈求上天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家业兴旺。“这些习俗虽然最初源于先民对月亮的崇拜,却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亲情的重视,对幸福生活的无限追求。所谓‘天上月圆,人间团圆’,这是人们过中秋节最期盼的。”曹保明说。
  曹保明认为,如今,中秋节已成为国家法定假日,这为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回归提供了良好载体,然而,中秋节却依然少些传统味,依然存在有形式缺内容的问题,让过节成了过场。他说:“中秋节不能是个单纯的假期,或是商家的‘促销节’、‘月饼节’,还应多举办中秋节传统习俗活动,多弘扬中秋节的亲情内涵,让中秋节永传中国情。”
  【中秋的由来】
  中秋节源于
  古人对月的崇拜
  又到一年月圆时。民俗专家介绍,中秋节历史悠久,它最初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介绍,中秋节最早起源于先民对月的崇拜。他说,中国是古老的农耕大国,中秋节正是农耕文化的体现。“古时候,人们日耕夜作完全依靠日月判定时间,后来还根据月亮的圆缺制定历法。早在周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而祭月时分恰逢收获的秋季,久而久之,中秋节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团圆的重要节日。”
  古人为何选在八月十五日月圆之时庆祝中秋节?曹保明介绍,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圆满”情节有关。“中国人自古崇尚以和为贵,圆形,被视为最和谐、完满的象征,而八月十五这天,正是古人认为一年当中月亮最圆的时候。此时不仅月亮圆了,庄稼也丰收了,一家老小要团坐圆桌加以庆祝。大家一起吃圆形的月饼,以及葡萄、西瓜等圆形水果,可谓万事圆满,和气满堂。而这种团圆的幸福正是人们所向往和追求的。”他说。
  【月饼的由来】
  小饼如嚼月,
  月饼是月神的祭品
  古往今来,月饼作为合家团圆欢聚喜庆的象征,是中秋节必食之品。那么,中秋节为何要吃月饼呢?民俗专家对此进行了解释。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中秋吃月饼,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元宵一样,是我国民间的传统食俗。古往今来,每逢中秋,皓月当空,合家团圆,品饼赏月,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秋节吃月饼最早可追溯到周代,源于民族拜月的仪式。相传中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习俗。人们以月饼、各色水果等奉献给月神,月神“享用”祭品之后,人们再分切月饼,按照长幼顺序分食,据说可以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只是这时的月饼还不叫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朝时,月饼初见记载。宋代时,有关“月饼”的记载开始多起来。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此外,“月饼”名称的首次记载也是在宋代,但这时月饼仍未普及。到了明代,月饼才真正成为中秋节正式的应节食品。
  【中秋风俗知多少】
  除了吃月饼 求爱祈子也是风俗
  除了吃月饼赏圆月,我国民间还有求爱和祈子等趣味习俗。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旧时,中秋节,圆月当空,月下正是少男少女们踏歌觅偶的好时光,因此,中秋节是人们追求爱情的节日。到近代,这类古俗仍有所保留,富于情趣。
  在我国福建一些地区,中秋之夜有“抛帕招亲”的习俗。一般是于广场中搭一彩台,布置成月宫景状,设玉兔、桂树等。一些未出嫁的姑娘扮成嫦娥,将一些绣着不同花色的手帕向台下抛去,如有人接到的手帕与“嫦娥”手中的花色相同,即可登台领奖。有些未婚的小伙在交还手帕时,若“嫦娥”喜欢,则可交友往来,情投意合者便可喜结良缘。
  在台湾中秋之夜,流传着一种有趣的“偷菜求郎”习俗。中秋之夜,姑娘们踏着月光,往别人家菜圃中偷摘大葱及蔬菜,摘到后便预示其能遇到如意郎君。因此,民间有“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的谚语。
  由于月亮属于阴性,主生育,因此,中秋节还流行“祈子”的习俗。“这是古代生育崇拜的体现,而求子之俗各地不同。”王来华说。
  相传中秋之夜,静沐月光,可使妇女怀孕。因此,在南方一些地区,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育的妇女便走出家门,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贵子,谓之“照月”。
  除以上习俗外,我国民间还有吃田螺、吃芋头、食藕合子、饮桂花酒、玩兔儿爷、燃灯、猜谜、祭天、祭祖等趣味习俗。
  民俗专家表示,种种趣味盎然的中秋习俗,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可笑,甚至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这些习俗无不体现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情感,也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图文均据新华社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