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6653|回复: 0

当公益注入“微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1 16: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鼓励激发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实的行动,表达爱心和传递爱心。
  
  9月22日这天,25岁的简世成从云南来到北京,走上了领奖台。强力镁光灯的照射让这个即使在台下也不善言辞的大男孩很不适应,但他还是高高举起手中“微公益之星”的奖杯,腼腆地冲着观众微笑。
  
  在过去的两个月中,这名来自云南省寻甸县柯渡镇的大学生村官,与他的“芯火燎原”团队一道,利用微博平台,帮助当地农民成功地卖出了7000多斤板栗,增收14000多元。
  
  “就是想利用IT技术把当地的土特产推广出去”,简世成说。他所在的村子盛产板栗却又地处偏远。通过微博平台宣传推广,简世成帮村民在网上直接销售板栗。没有了收购商这个中间环节,一公斤可以多卖1、2元钱。如今,村里大约2/3的村民接受了微博卖板栗的途径。
  
  与简世成一同登上领奖台的,还有“阿里母婴关爱团”、“安全海豚会”等17个民间公益组织。这些热心公益的团队项目迥异,分布在环保、教育、社区、数字鸿沟等多个领域,但是,使用微博进行宣传、组织和协助执行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互联网上,由新媒体技术引燃的公益活动的星星之火,渐具燎原之势。
  
  “微公益”也能“做不凡”?
  
  “微公益,做不凡”,这是这场由联想(微博)集团组织的“微公益大赛”的主题。
  
  “微公益,做不凡,燃烧我们心中的爱,串连爱心,成就梦想。”4名来自公益组织“残疾人音乐发展计划”的盲人歌手在颁奖现场动情弹唱。对于这些失去光明的人而言,在微博的帮助下,引导更多残疾人朋友走进音乐世界,不仅是对他人的帮助,更是自我梦想的实现。
  
  主办方解释说,所谓“微公益”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做公益,二是鼓励激发人们挖掘身边微小的社会需求,并且通过自己切实的行动,表达爱心和传递爱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微公益更是一个草根公益、民间公益。
  
  “与其在微博上‘微抱怨’,不如脚踏实地地做些‘微公益’。”联想集团品牌沟通部总经理陈丹青这样表述她的理念。
  
  事实上,类似的公益大赛,联想自2007年以来已经尝试了多届。但与微博结合则是头一回。对于这种基于人际传播的互联网应用,陈丹青也感叹其“威力巨大”。“没有任何平台能像微博这样,让一项公益活动如此激起公众的热情”,她说,“微博吸引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让此次大赛的项目质量大大提升”。
  
  公众参与的热情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自7月18日启动以来,这项活动通过微博征集到了41000余份公益方案,“微公益”标签获得了520万人次的浏览关注,羽泉、董路、宋佳等300多位名人踊跃转发。
  
  许多公益方案的内容算不上“宏大”,有些更接近于“身边的好人好事”。华南理工大学大四学生钱进,发起了“随手拍解决自行车出行障碍”活动,通过拍照上传微博的形式,关注广州市机动车霸占自行车道、自行车乱停乱放、自行车道维护等现象。另一个来自四川的公益项目“彩蝶计划”则试图收集乡土童谣,“为现在以及未来的孩子们留住文字、留住声音”。
  
  “爱心不分大小,行动不分先后”,是这次“微公益”大赛的感召语。
  
  今年3月,据央视报道,贵州黔西县建中乡红板小学有2/3的孩子因路途遥远和家庭困难吃不上午饭。面对电视镜头,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朱静和同事们决定发起一场名为“午餐援助计划”的爱心公益活动。志愿者们注册了名为“快乐微基金”的微博,网友可通过微博联系,并通过网络支付平台在线捐款,认购午餐。如今,“快乐微基金”已经拥有超过5800名“粉丝”,筹款超过170万元,为多所贵州贫困山区小学的孩子送去了午饭。
  
  “每个人的一小步,积累在一起,都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一大步”,陈丹青认为,微博“让爱心更有力量,让有能力有爱心的人更好地参与公益”。
  
  公益行动的“微成长”
  
  互联网上,“微公益”这个词并非自联想始。
  
  据新浪公益频道主编崔洪霞回忆,2009年秋,我国西南部分地区遭遇大旱。新浪公益发起了旨在为干旱地区捐水井的“思源水窖”行动,并通过其时刚刚兴起的微博平台,迅速获得了包括李开复(微博)、马云(微博)等名人在内的大力支持,成功进行了募款。“这差不多是我们将公益与微博结合起来的最早尝试”,崔洪霞说。
  
  2009年12月,中国第一家微公益互动社区——茶缸微博在上海成立。其理念是“积少成多、聚米为谷”。网友每发表一篇微博,该网站就会捐1粒米。每当统计捐米量达到5公斤后,专门的爱心米小组就会去市场买回一袋等量的米,再通过与慈善机构合作捐给贫困家庭。截至发稿,茶缸网站共捐出527.5公斤大米。
  
  在新浪微博事业部运营高级经理刘新征看来,利用微博平台做公益优势明显:一是降低了推广成本,二是降低了组织成本,三是降低了从事公益的参与门槛。“围观即力量,转发一下也算是参与了公益。”
  
  与传统媒体乃至传统网站相比,微博不仅技术门槛低,更有着传播迅速的优势。“普通用户在博客上写一篇文章,很少有人看,写一则微博,却可能通过人际网络口耳相传,得到千万次转发”,刘新征解释说。对于旨在呼吁公众参与的公益活动而言,微博的这个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缺少资金、人力的草根公益组织来说,微博提供了急需的宣传工具。“微博简单易学、操作成本低、无时空限制,很适合大多数人,拥有一部手机就能开通”,简世成说。
  
  钱进则认为“用微博做实事,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因为“我们是一个小团体,资金不很多,用微博来做的话,就使得信息成本大大降低”。
  
  微博在沟通、组织方面的便捷特性也为公益志愿者们所看重。多年从事鸟类保护的康大虎介绍说,在野外工作,利用微博对鸟进行物种鉴定变得十分方便。“看到一只鸟,用手机拍下来传到微博上,再利用微博的@功能,实时联系相关专家,立刻就能知道这种鸟属于什么种类。”
  
  就连传统公益机构也纷纷将眼光转向这个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如今,仅新浪微博上就已有全国1000多家公益组织入驻。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微公益”,可以得到120余万个结果,而在百度上搜索结果超过750万。
  
  “微公益”背后的“大格局”
  
  “新媒体,微公益,大格局”,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师曾志用这几个关键词概括她对“微公益”的认识。
  
  在师曾志看来,微博这样的新媒体的勃兴,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信息获取的便利,也增加了行动的可能。人人参与“微公益”的背后,是中国公民社会兴起的“大格局”,“越来越多的人以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以自己的力量改善生存环境,服务社会”。
  
  事实上,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工具从事社会公益,在西方国家亦不鲜见。今年8月,英国伦敦发生骚乱后,志愿者们就利用Twitter等社交网络工具,积极帮助警方寻找犯罪嫌疑人线索。8月9日,一个名为“清理伦敦”的账号成功组织上千名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修复和清扫工作,恢复社会秩序。
  
  公益界人士普遍认为,2008年我国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等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推动了一波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热潮。“2008年是慈善捐赠的爆发年”,崔洪霞说。“这与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造成信息堵塞,许多求助、寻亲信息只能通过互联网发布。此后的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突发事件,则点燃了全民公益的高潮。
  
  在师曾志看来,公益也是一个传播和扩散的过程。互联网则可以“把大家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做更多更好更大的事情”,“类似微博这种新媒介,可以使熟人社会慢慢地向陌生人社会转型。陌生人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友爱,整个社会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趋于和谐”。
  
  “每一个草根都被动员起来,公益就有了空前的能力”,刘新征说。
  
  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秦州也给予“微公益”高度评价:“通过当代传播的最新技术,微公益放大了善念善举,传递了一种人人公益的理念,这对于推动中国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开创中国公益事业的全新局面,甚至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变化,都有积极意义。”
  
  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微公益”轰轰烈烈的背后,亦面临诸多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部分网友对公益主体的质疑。“随手拍自行车出行障碍”的组织者钱进说,项目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市民并不了解,就会有疑问:拍了照片,有没有效果?这么做值不值?
  
  微基金刚开始做“免费午餐”公益活动的时候也遭来诸多质疑。直到今天,仍然有人会怀疑,自己捐赠的款项或是认购的午餐到底能否送到小学里面去?
  
  面对误解,朱静会和其他志愿者耐心地为网友解释,但“有时候仍然会特别沮丧”。如今,她和微基金每个星期在微博上公布一次捐赠的数额,每个月会派出志愿者从学校里拿回各种消费单据,并在微博上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试图用进一步的公开透明化解质疑。
  
  “一个人做公益凭什么?你比别人好在哪里?”刘新征分析说,“唯一的办法是你必须透明,接受监督,接受合理不合理的种种质疑。这也算是‘微公益’的一个好处”。
  
  崔洪霞分析说,现实中,从事“微公益”的多是民间的草根组织,缺乏严密组织,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久而久之,很容易出现账单漏洞,进而损害人们对于公益事业的信心。“从一个善念到一个项目,要走的路太长”,她说。
  
  一些“微公益”项目则暴露出冲动、缺乏严谨论证的缺点。就连年初沸沸扬扬的“随手拍解救儿童”,也引发了侵犯儿童肖像权、隐私权的争议。
  
  秦州认为,“通过微博这个平台来进行社会动员与组织活动,虽有方便、快捷之效,但网络与数字媒体所具有的信息不完全可靠性也是难以避免的”。
  
  “微公益大赛”评委之一、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赵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公益”是对传统公益形式的补充,两者可以形成很好的平衡。比如,“有的人没有机会接触互联网,有的人并没有物质能力去拥有电脑,这些都限制了‘微公益’的实施”。
  
  多名“微公益”志愿者表达了与政府及传统公益机构合作的愿望。“希望能够用一年的时间,把‘随手拍’建成一个市民和政府合作沟通的平台。”钱进说。
  
  今年年初,由微博网友发起的“随手拍解救乞讨儿童”迅速形成舆论焦点。不久后的4月12日,公安部在全国启动了为期6个月的来历不明儿童集中摸排行动。6月1日起,在全国实施了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
  
  “希望有关部门给‘微公益’潮流以更多关注。让草根的自发努力,和政府的工作形成良好互动,共同推动社会管理的进步”,崔洪霞说。



该贴已经同步到 猴子的微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