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关闭注册
【宁波公益网】官方网站已正式安全运行 天!        本站由宁波公益网运营团队、鄞州银行公益基金会、宁波帮办志愿服务站联合主办

宁波公益活动发布(新) 公益百科| 公益影像| 公益研究 宁波公益指南 | 公益学院

如果您有好的建议,欢迎联系我们! 联系站长?点我吧! 微博微信自动排版工具

查看: 7386|回复: 0

[帮办·社区] 2012温暖宁波的那些爱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9 13:2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薏苡 于 2013-1-9 13:29 编辑

  滑指一瞬,日历又要以新换旧。
  一年又一年,我们已经习惯在每年这个时候驻足回望。重温来时的风景,重拾踏过的沟坎与泥泞,这可以让过去照亮未来。
  2012年这一年,有微笑,有惊喜,同样也有眼泪,有苦涩。总有一些人让我们难以忘怀,带给我们感动,激励我们坚强。也总有一些事让我们无比欣喜,或遗憾惆怅。
  我们进行回顾、总结,让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和将来要走的路,与读者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共同求解成长中的烦恼;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摸准我们的发展方向,使帮办周刊站到更高的起点上。
  因为责任,所以我们不惧困难奋力前行:不因一点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因一时的荣耀而裹足止步;因为责任,所以我们不计得失、乐于付出:无论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居委会干部走访的社区角落,还是万家团聚、举杯同庆的时刻,都有我们的身影;因为责任,所以我们贴近群众、勇于担道义:我们为贫困学子圆新年梦想、我们为普通市民生活中的些许烦恼而积极奔波。我们用媒体的力量搭建起了爱的桥梁,让爱的故事在甬城蔓延。
  一年不算长,一年不算短。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路,争取年年有进步,这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
  亲爱的读者朋友,昨天,感谢您和我们风雨兼程一路走过;今天,让我们相互支撑砥砺前行,正如我们一年前的承诺:在这里,我们一起享受爱的温暖。我们希望,这份承诺和这份爱在新的一年继续。
  因为我们深深地知道,帮助他人,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期    盼
  让关爱之花尽情绽放
  2012年,我们努力实践,关注家庭的方方面面,现身社会的角角落落,让求助者紧锁的眉头得到了舒展。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用更多的努力,更好的报道去回报我们的读者!
  公益自行车早日破冰
  自行车交通,占用道路资源少,使用灵活,停放方便,是绿色、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
  帮办周刊对于公共自行车的关注由来已久。记者注意到镇海招宝山街道打算推出一个公共自行车服务项目,特向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提出项目申请。而在论坛上,网民们对本地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的呼声也很高。2012年国庆前夕,记者赴宁海采写了《县级城市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 看看宁海怎样“吃这只螃蟹”》一文,试图为其他有意发展公共自行车服务体系的县级城市提供一些借鉴。
  文章见报后不久,市交通部门有关人士就联系了帮办记者。原来,宁波公共自行车建设的前期调研工作,前两年由城管部门负责,随着城市管理职能的部分调整,今后,我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方案将由市交通部门牵头制定,并组织实施。在宁波市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建设方案正在酝酿之际,交通部门借助党报帮办平台向读者征求金点子。
  11月7日,帮办周刊在头条位置刊发《国内城市纷纷上马民间呼声年年不断 宁波发展公共自行车您怎么看?》一文,引起读者强烈反响。在接下去的两周里,许多专家和读者通过帮办平台,积极为宁波发展公共自行车建言献策。
  11月14日,帮办周刊在《因地制宜选择公共自行车运营模式》一文中,摘登了两位专家的建议,继续为公共自行车“鼓”与“呼”。
  据了解,“探索建设公共自行车出租系统”,是我市城区疏堵保畅的13项工作措施之一。目前,市交通部门正在起草公共自行车交通体系建设和管理总体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而一家颇具实力的公益基金会也有意为宁波发展公共自行车助上一臂之力。我们相信,公共自行车进入宁波主城区,破冰会有时。(王 芳)
  老小区物管有更好突破
  由于小区没有专门物管,每到冬季,化粪池就成了老小区社工们的一大心病。   
  不仅如此,一旦遇到管道堵塞、电线老化等问题,居民找社区解决,社区因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只能帮助联系维修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小区由于没有专业物管存在的不便,很多业主也有亲身感受:外面的人可以随意进出单元楼;车子图方便经常把院子的大门敞开而不会想到关上,为此退休干部发动一批老党员义务关门,却也是治标不治本;破墙开门、群租、车棚出租等引发的安全隐患,更是多见。于公于私,老小区引进物管都是桩好事。但多数老小区缺乏实施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条件。   
  比如,老小区的居民业主对物管费看法不同,有人不愿意出钱,有人觉得收费太高,意见无法一致;收缴率也不是很高。   
  其次,在硬件设备上,以前的老小区,物业管理用房配建不足,有的甚至没有,加建又没有规划用地。   
  再者,老小区的封闭性差,居民已习惯就近自由出入,一旦封闭管理,会有较大阻力。   
  近些年,针对老小区,我市虽也积极探索推行了准物业管理、平安小区管理等几个补充模式,但这些模式主要侧重于保洁与保安。   
  小区只会越来越老,问题会越来越多,公共设施维护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怎么办?有业内人士提议,可实施老小区自治。但自治对业委会、尤其是总负责人的要求很高,“要有奉献精神、有威信、有能力,这样的人才,往往是万中选一。”自治也存在风险,目前,小区自治很多是依靠小区部分业主自发、无偿的模式运作,如果这部分业主在工作时因工负伤,后续问题很难解决。
  有什么方式可以突破,期待2013年。(王 佳)

  “老龄”电梯维保能力有所增强
  2012年9月,“帮办周刊”特别关注“老龄”电梯的出路问题,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要想延长电梯的使用寿命,维保非常关键。但长期以来,电梯维保工作呈现各自为政、无序竞争的状态。很多维保单位在执行维保规定、培养维保人员等方面不尽如人意,维保质量得不到保证。  
  针对这个现况,浙江省质监局在去年10月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维保单位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在全省范围建立实施电梯维保单位违法违规综合量化记分及分类监察制度,电梯维保单位将会被划分等级。
  实行该制度后,质监部门会以现场监督检查、检验机构监督评价、电梯故障和事故、日常安全监察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社会和用户监督举报投诉处理等情况,结合违法违规严重程度和次数,对各电梯维保单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综合量化记分。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对电梯维保单位分别采取适用简易程序换证评审、限期整改、约谈、列入“黑名单”、依法撤销许可证等一系列分类监察措施。   
  意见出台了,关键就在于实施。当然,眼下尚有一个问题亟需关注,专业人员的培养和队伍的稳固。   
  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市的垂直电梯数量每年以20%-25%的速度增加,但维保人员的数量明显不够。维保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刚考出证的维保人员只能算新手,并没有丰富的电梯维保实践经验,这也可能促使电梯维保不到位。
  据悉,电梯维保这一行业,涉及机械、电工等多行业知识,是一门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但眼下,因社会认可度不高,待遇低,当电梯出故障时,又常常被当作“出气筒”,宁波本地人愿从事电梯维保的很少,从事者多为外乡人。一到节假日,尤其是临近年关,随着人员回乡,维保专业人士更是短缺,如何“救急”,如何“调配”,当提上议事日程。(王 佳)

  社区养老的外延再拓展些
  关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很多宁波人还有话说。
  “再过5年,我就要退休了,我母亲也将迈入80高龄。相形当下比较模式化的养老院,我更期待在一个生活方便、交通便利、医疗配套健全、住宅设计适老的小区养老。”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比如电梯设计,至少保证一部电梯的面积可容下一个担架。
  陈女士女儿在澳洲留学。去年,她在探望女儿的同时,顺道参观了一家新型养老院。院里有5种房型可供选择,七八十平方米不等,并有15平方米左右的阳台。“乍一看就是一般的公寓,但在细节上有专为老人设计的地方,比如到处可以摸得到警报按钮,洗手间里几乎铺满了防滑垫和把手,淋浴莲蓬头下放了一把专门的椅子。除这个私人区域外,还有餐厅、图书馆、室内恒温泳池。养老院还聘请了专职厨师给老人做菜,并不时组织各种活动,诸如扔飞镖比赛、小型曲棍球比赛等。”陈女士说,她很期待,不久的将来,宁波也会有这样的“养老地产”出现。
  “社区养老可以多元化、专业化。”社工李女士则有另一番思考,宁波有很好的基础,很多小区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请专业人员“打理”,培养民间团队,壮大义工队伍,还可下设民办非企业的服务实体。服务方面的费用一部分由政府打包,一部分由老人自主承担,力求低于市场家政服务费用。服务站之间资源共享。
  “现在,老人的需求逐渐变多,也更细致,比如理发、拆洗油烟机、通下水道,帮忙洗澡、看病,有时候还要陪着散步、读报、配药等。人员的专业与可调配,可及时满足老人提出的个性化需求。”(王 佳)

  邻里之间再多一些自律与宽容
  都说百万买房,千万择邻。房子买得顺心了,没有好邻居,日子一样艰难。   
  2012年,在社区走访中,我们不时会碰见社工为调解邻里纠纷忙碌奔波,纠纷形形色色:楼上楼下因“脚步声”相互“斗法”;每天接受几小时的钢琴“轰炸”,忍无可忍;底层开饭馆,油烟太大,门窗紧闭;楼道内堆放杂物,影响通行……  
  相邻纠纷类型也不断翻新:一个一梯两户的高档小区,门对门的两家,一家在门口安装了一个监视器探头。装探头的主人称,自己是为了防盗;对门人家不乐意,认为对方探头可照到自家门前,岂不侵犯到个人隐私?
  “别小看邻里间‘芝麻大’的矛盾,倘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大纠纷。”     
  11月,“帮办周刊”专门将目光投射于小区相邻关系纠纷,盘点了排水、采光、噪音等纠纷类型,关注到相邻权诉讼、举证审理均存难点的现状,而法院一纸判决后,还可能遭遇执行难。   
  “要想真正解决矛盾,调解才是上策。”   
  宁波在处理邻里关系方面是有经验的,有“邻里节”,也有“小区公约”。不少社区还设有专门“工作室”,由调解高手“坐镇”,巧解“一地鸡毛”。   
  前段时间,陈先生家遭遇漏水,撑着伞才能上厕所,但楼上人家却一口咬定,房屋漏水与他们无关,除非拿出证据说明漏水来源。针对这起邻里纠纷,首先要找出漏水的原因,小区社工制订了一套检查方案,第一步让陈先生检查是否是自己家水管或者是淋浴器问题;排除了自身问题之后,下一步研究漏水的时间、范围等规律。社工了解到楼上共有3个出水口,将混有红色墨水的特制水分几次倒下来,几天之后红色的印迹显露了出来,找到了漏水的源头。楼上居民在事实面前无言再辩驳,同意撬开地板封住脱落的水管。     
  “第三方”出面化解固然是好,不过,化解邻里纠纷,不能仅仅靠事后“干预”,更需双方当事人的自律、理解与宽容。  
  让一让,三尺巷,想要拥有好邻里,自己首先学会做个好邻居。   
  当你家装修时,先跟邻居打声招呼,嘱咐装修工动作温柔些,装修时间与大家的休息时间尽量错开;当你白天准备放音响时,先想想邻居是不是上夜班刚刚归来;当你在阳台上为花浇水时,先看看楼下是否有人,有没有晒着衣被……   
  “如果你能理解别人的心情,那么别人也能理解你的境遇。”(王 佳)


  欣   慰
  爱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2012年,帮办周刊一如既往,关注民生,同时也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基层人群,开展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希望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这一年,我们最不缺少的就是正能量。
  “小候鸟”有了难忘的假期
  至今,记者依旧无法忘记“小候鸟”参加完幸福旅程最后一个活动后,那一双双留恋的目光。
  在过去的2012年暑期中,数以万计的“小候鸟”再一次从全国各地纷纷“迁徙”至宁波。  
  暑假该如何承载“小候鸟”们的安全与欢乐?2012年7月4日,本报帮办周刊推出《谁来守候“小候鸟”的精神家园》一文,探讨“小候鸟”与城市的和谐融入话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读者纷纷来信、来电,建言献策。  
  集思广益,反复斟酌后,由市文明办、市外来办和本报帮办周刊联合策划的“‘小候鸟’幸福旅程系列关爱计划”诞生了。幸福旅程由“生命之旅”、“发现之旅”和“感恩之旅”组成。我们希望通过这趟精心设计的非常旅程,引导“小候鸟”尊重生命、感恩父母、热爱城市。
  一场“抱砖引玉”式的新闻策划,却给孩子带来巨大震撼,是所有人没有想到的。
  在“生命之旅”中,当交警叔叔用影像和图片向“小候鸟”展示城市交通意外案例和防范常识时,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眼睛,他们似乎突然意识到自己平时的一些行为是多么的凶险;在“发现之旅”中,当帮办志愿者带领“小候鸟”参观杭州湾大桥的宏伟和壮观,并告诉他们也许他们的父母就是大桥的建设者时,孩子们一阵欢呼,父母的形象在他们眼中顿时高大起来;在感恩之旅中,当“小候鸟”们逐渐认识到这个城市的美好来源于千千万万劳动者的默默奉献,有时候甚至是生命付出时,他们纷纷落泪,承认自己错怪了父母,以后一定努力学习,用行动感恩父母。
  活动期间,帮办周刊还独家发布《“小候鸟”宁波城市生活指南》。
  这次报道同时引起了社会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不少读者来电赞扬幸福旅程寓教于乐,应该推广。一位读者来信说:“宁波从不缺少爱,需要的是搭建一个正确释放这股巨大社会能量的平台,帮办周刊的报道,起到了牵线和引领作用。”(易 鹤)
  “临保食品”有了新进展
  2011年年底,省工商局出台规定,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临近保质期食品的销售管理制度,根据食品特性设立相对独立的销售区,并设置醒目标志告知消费者。但帮办记者走访我市多家超市发现,除少数大型零售批发超市较为规范外,绝大部分超市没有做到明示。
  于是,2012年3月21日,“帮办周刊”刊发《临保食品 掀起你的盖头来》一文,正式与市工商局联手,拉开了“临保食品明示行动”的帷幕。市工商局还于2012年4月正式出台了我市《临近保质期食品管理制度(试行)》,在叫停目前许多超市卖场捆绑销售时遮挡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做法的同时,明确界定食品的临近保质期,并要求所有食品经营单位,尽到提醒义务,确保消费者在购买临保食品时明白消费。
  之后,我们的记者跟随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多次明察暗访,连续刊发了《设专柜的多了 诚意还不够》、《各大超市“临保食品明示”日趋规范》等文关注设立临保食品专柜的进展情况,对明显操作不规范的商场、超市及时提醒,提出明确要求。
  截至目前,“临保明示行动”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全市634家大中型商超已建立起临保食品专区(柜),不仅如此,目前我市临保食品监管已逐步开始向食品批发企业以及小零售店延伸。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市约10%的食品批发企业和部分便利店、示范店已经试点建立临保专区(柜)。
  市工商局食品流通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将着力深化“临保食品明示行动”,通过多项举措促进商家自律,也欢迎市民朋友一起监督。(董小芳)

  对老年人的关爱给力了
  老龄化,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12年5月,“帮办周刊”推出了“关注老人系列报道”,将目光投向了具有普遍性的4个老年群体:空巢、失能、外来以及困居高楼的老人。
  在这些老人身上,我们捕捉到了老人们的共同需要:照护、慰藉、便利、扶持;直视了目前面临的许多实际难题,如养老缺少产业支撑、社会支持体系不足、异地养老成本高昂等。   
  2012年10月老人节,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射于当下宁波“居家养老”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层面:发展瓶颈、特殊群体、激励机制。试图予以梳理,期待引起关注———如何让老年人更好地老有所依、颐养天年?   
  我们的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肯定,刚过去的2012年,相关部门对老年人的关爱也很给力。   
  “市社会福利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开工建设”项目,截至目前已完成土建工程量的50%,投入资金1.15亿元。  
  “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000张”项目,截至目前,全市12家新(扩)建养老机构已经全部竣工,新增机构养老床位2426张,完成率达121%。  
  “新(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0个”项目,实际完成目标任务的200%。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新(扩)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403个,其中,城市社区61个、农村342个,超额完成了实事工程目标任务。“继续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免费安装‘一键通’电话机”项目稳步推进。去年,全市新增20650户老年人家庭享受这一惠老政策。  
  培育了3个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学校为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截至目前,共培训养老护理员470名。   
  宁波全市开通了与省内部分城市双向异地就医结算“一卡通”,持社保卡的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可在省内81家异地定点医院直接刷卡结算。同样,温州市、衢州市、湖州市、台州市等地的持社保卡参保的“老年漂”也可在宁波的定点医院实现刷卡结算。(王 佳)

  社区万能章减负了
  去年年初,记者在走访江北一老小区时,社工向记者抱怨一户居民家中失火,不少钱被烧破,到银行兑换,却被告知要到社区去盖章证明“非人为损坏”。“我们又没亲眼看见,怎么能妄加证明!这样的事情多着呢,甚至一对夫妻闹离婚,还要找我们开分居证明。”
  社区公章难道成了“万能章”?带着疑惑,记者接连走访了甬上多个小区,发现公章“超负荷”的现象已然成风。有位社工向记者出示了社区公章使用记录……林林总总几十项。
  于是,2012年5月,《社区公章左右为难为哪般》一文见报。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动手在做相关的清理整顿调查,超负荷的公章一定要“减负”。
  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进一步推动了公章整顿清理工作的进行。2012年6月,我市公章减负方案出台。帮办记者第一时间追踪报道《社区“万能章”开始大瘦身》,对具体清理内容进行了详细说明。8月份,依据民政局相关政策,再发追踪报道《社区公章“瘦身”之后章如何盖》,明确被清理的项目应如何解决,确保居民办事得到落实。
  挖开了“社区减负”的一角,帮办记者并未就此止步。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了盖章多,考核台账多、创建活动多、普查调查多、信息平台多、挂牌多等一系列问题仍让社区疲于应付。
  《帮办周刊》也随即配发《社区遭遇成长烦恼》等文,提出问题,寻求良方。
  “接下来,将会出台一个‘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上周,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意见”的出台,将会对社区负荷过重的问题从体制上有所突破,值得市民期待。(董小芳)

  公益漂流让书香遍四方
  去年12月6日,宁波爱心“漂流书库”远赴宁夏启运仪式,在鄞州区(大学园区)图书馆举行。
  2000册爱心图书当天从宁波启运,远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为冬日的西北边陲送去一份暖心的精神食粮。前不久,喜讯传来,在文化部通报表扬的2012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示范项目中,“图书漂流”进宁夏高票入选。
  至此,宁波爱心“漂流书库”已经在传递书香的爱心大道上行走了7个年头。
  为了让甬城每一个渴望阅读的孩子有书读,本报城事帮办(帮办周刊的前身)与鄞州区(大学园区)图书馆联合推出了“漂流书库”爱心计划。转眼6年多过去了,“漂流书库”茁壮成长。到目前为止,已有50多个爱心图书漂流点在市内外扎根落户,共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20多个种类的9万余册图书期刊在外漂流,为10多万渴望与书作伴的人们带去了阅读的快乐。
  除让本市孩子受益外,漂流书库的足迹也越来越广。每年暑假,“漂流书库”还伴随着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支教队伍远赴云南和贵州。
  如今,宁波爱心“漂流书库”犹如一张公益名片,让宁波爱心之城显得更加魅力四射。(易 鹤)
  公益新平台诞生了
  2012年,宁波诞生了一个与以往明显不同的公益新平台———宁波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这个由帮办周刊参与协办的公益大本营将宁波公益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2012年7月11日,帮办周刊以《更透明 更高效 宁波迎来新公益时代》为题,详细介绍了这个中心的独特魅力:在政府、企业、社会三个不能互相代替的主体之间,以中心为枢纽,形成彼此连接的互为支持、互为营养的公益服务新模式,从而实现公益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和公益价值的最大化。
  在帮办周刊的推动下,一年时间,这个公益大本营凝聚起巨大的社会正能量。
  通过迪信通·人人公益项目,给热爱公益的市民进行了一次洗礼,让不少人在惊讶和好奇中体验到公益参与的“零门槛”,同时为弱势群体争取到每年20万元的公益资助款;
  通过万名大学生助工济困项目,我市1.1万名大学生将从受捐助者转变为勤工俭学者。这种救助方式的变化不仅让受助者获得了自尊,更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还让爱心款释放中数百倍的爱心能量;
  在“恒爱行动”项目中,一场普通的爱心捐赠因为注入助困元素后,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公益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人人可参与的公益新模式也逐渐成为某些市民的生活方式。作为见证、参与和推动方,帮办周刊与市公益服务促进中心将一起探索宁波公益的未来,让人人公益从梦想走进现实。(易 鹤)

  房屋养老金开始被人接受
  外墙渗水了,电梯坏了,小区的共用部位设施出现了问题,怎么办?   
  2011年4月,宁波出台了《宁波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房屋要交一笔专项维修资金,为保修期过后的房屋维修“埋单”。这笔资金,被人形象地称为房屋“养老金”。   
  在经历了最初的“哪些房屋要缴”、“怎么交”、“怎么用”的探究追问后,2012年9月,“帮办周刊”继续探问,通过海曙4幢1995年交付的10层住宅电梯维修更换这一真实案例,深度解读。   
  报道面世后,给房屋买份“养老金”、让其“老有所养”的理念,正慢慢被市民知晓和接受。
  截至2012年12月,我市近3万套房改房完成了“建账到户”,同时建立了78个老小区住房维修档案,已受理新建房屋物业专项维修资金项目35笔。
  不少小区业主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梅园社区设立了中修以下维修资金账户,在账户资金到位后,第一时间启动了小区里两个“顽疾”的整治与维修:锈蚀严重、破烂不堪的三支街外围铁栅栏和完全失去了防滑功能的坡道斜楼梯。“不仅效果好,还省时省事。”
  去年,市物业和住房维修资金管理中心考虑到维修的实际需求,根据维修规模大下,规定了不同的划拨条件。对中修以及中修以上的维修,按“一事一议”原则,在经专有部分占建筑物总面积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占总人数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同意的前提下,划拨经费;对中修以下的维修,出台了《关于开设中修以下维修资金账户的通知(试行)》,在小区现场公示后,按规定一次性划拨。由于大大简化了资金申报手续,又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平日的维修需求,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同。(王 佳)

  一个个公益明星让我们感动
  从2011年12月21日创刊之日起,帮办周刊即推出“寻找身边的公益明星”专栏。在过去的一年间,社会各界积极为我们推荐身边的公益明星,我们据此进行核实采访,先后采写了50个公益人物(团队)的事迹。
  进入专栏的第一位公益明星是奉化义工何美蓉。这以后,市人体器官劝捐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叶伟棠、心理咨询志愿者车国平、红色力量发起人郑世明、红烛爱心工作室、牡丹社区快乐义工团等一批热衷于做公益的个人和组织在我们的栏目中次第亮相。
  一年来,我们寻访公益明星的脚步从未停止。每一次,我们都被自己的采访对象深深打动。
  忘不了,在市公安局海曙分局行政执法保障大队见到“助学民警”梁斌时,他那一瘸一拐的身影。那是6月底的一天,他马上将赴广西百色助学,但他因车祸而受伤的双膝半月板只将养了区区一个月。谁也劝阻不了他,因为在百色,有梁斌和他的“后援团”几年来分批结对的300多个孩子在等着他的到来。他说,自己愿意充当贫困学生和爱心人士之间的桥梁,为更多的贫困生打开希望之门。
  更多的公益人物是在我们多次沟通之下才愿意接受采访。如牡丹社区快乐义工团的领头雁严婉贞,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已经10年,把一支300人的义工队伍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严婉贞在和记者交流时,却一再强调着团队的作用。百川爱心志愿团的负责人朱医生,甚至不愿意在文章中出现自己的名字。而从反扒志愿者到文明督查员的朱贤恩则告诉记者,当年和他一起参加反扒的一位战友对公益事业所作的贡献更大些。
  在50位公益人物(团队)中,还有几位热心公益的企业家,他们同样选择低调。但正如如意公司董事长储吉旺所说的,“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能像重视纳税一样来重视慈善事业,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将更美好。”这几位企业家在专栏亮相,起到了公益引路人的作用。
  今年,“寻找身边的公益明星”专栏将继续推出,希望读者朋友能踊跃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王 芳)


  期   盼
  每一个老大难都有新突破
  扰民树问题有望缓解
  出门见绿是好,挡风遮阳却成了烦恼。在甬上老小区,不少居民都深受“扰民树”困扰。2012年2月,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帮办热线接到此类的求助也越来越多。
  随即,帮办记者兵分几路,深入甬上老小区进行实地探访。探访的任务主要有两个:第一,树扰民扰在何处?第二,市民的困惑又是什么?
  说实话,这是一次让人颇感无奈的探访。
  之所以无奈,首先是因为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了解到市民对扰民树的“控诉”绝非遮阳一项,虫害、落叶堵塞下水管道、遇台风树倒伤人等等。“扰”之广、之深,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家住一楼,一年四季都得开灯,不然屋子里暗得要命”、“去年夏天一场暴雨,一棵雪松倒下把汽车的引擎盖都压坏了,这要是砸到人该多危险”……无论走到哪个小区,谈及树大扰民,居民们都有说不完的烦恼。
  之所以无奈,还因为这些烦恼和困惑由来已久,却一直得不到根本性解决。“每次只要居民反映,我们就会及时上报,但何时修剪、能不能修剪,我们也不知道。”居委会工作人员对此也很是无奈,每次遇到这样的烦恼,他们总是首当其冲。“居民觉得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是居委会不作为,我们真是有口难辩!”
  了解了困惑和烦恼,何以排解?
  对此,首先要弄清楚的,莫过于这个问题归谁管?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为何会成了“顽疾”?
  在市园林局,工作人员听闻记者的采访意图,也是一脸无奈。缘何又是无奈?
  “这样的居民来电,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可按照规定,小区有物业的应该物业负责;没有物业的找所在社区居委会、街道反映,征得周边居民同意后,由其出面联系专业的养护单位进行修剪。”工作人员说,园林部门的职责就是监管,但考虑到修剪树木需要专业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在接到求助后,也都会尽力去帮助修剪。
  可是让园林部门为难的是,一来人员不足,二来没有专项资金,第三还因为居民意见不统一,再就是有些居民的修剪意见有悖于树木的生长,一系列难题导致修剪维护工作困难重重。
  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2012年2月8日,《帮办周刊》推出特别关注,用两个版面的篇幅,对树扰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文章见报后,引起的反响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喜的是,市园林部门深入调研,积极寻求解决之策。
  时至今日,进展如何呢?上周记者联系了园林部门,听到的消息是值得期待的。
  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调研的基础上,他们正在积极拟定相关的修剪规范,规范中将会涉及具体哪些树木可以修剪、怎么修,经费怎样保障等。如果通过,将大大促进树扰民问题的缓解。
  不仅如此,江东区先行一步,探索将老小区大树修剪、治虫等列入2013年政府工程,计划在2013年投入70万元,用于非物业、准物业老小区大树的修剪和治虫等工作。
  “如果条件成熟,我们2014年设想将项目进一步扩大,把老小区树木置换纳入其中,如果能在资金方面进一步加大并落实的话,那么树扰民问题彻底解决就值得期待了。”江东区城管局园林绿化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树扰民,由来已久。虽说目前已经在进行积极探索,但若想根治,并非朝夕之事。
  “解决这个问题,绝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正是需要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市园林局相关负责人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经费问题,“人工费、清运费、机械费等等。而我们每年在修剪维护的树木,仅老三区就有近万株!如此庞大的开销,却没有专项经费支持,实在难以为继。”
  居民意见难统一,也是这项工作开展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要修,有的不同意修;有的说砍枝桠,有的要齐头砍。所以到了现场却无法修剪,这样白跑一趟的事情我们经常遇到。”(董小芳)

  物居矛盾得以化解
  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离不开物业“管家”的管理。但业主与物业之间,似乎总有许多难以解开的“小疙瘩”。帮办热线也不时接到反映物居矛盾的来电。
  俗话说,没有解不开的疙瘩结不成的缘。物居矛盾却缘何难以破解?能不能找到突破口?带着疑问,开始了我们为期半个月的采访。
  作为“门外汉”,首先要捋清的是目前宁波存在的物业现状。在此基础上,寻找矛盾的关键点所在,可这并非易事。如何抓住矛盾关键点?帮办记者独辟蹊径,从法院审理的相关案件入手,寻找矛盾集中点。
  在大量采访的基础上,2012年2月底和3月底,“社区”、“家园”两版联动,连续推出深度报道《破解物管困局路在何方》《物居疙瘩如何解,四条建议细思量》等文章,从物业现状到矛盾焦点,再到“收费贵不贵”等敏感问题的解答,以及各方对如何破解物居矛盾的看法。
  连续两次的深度报道,取得了读者的好评。随后一年中,帮办记者也陆续就具体的物业管理问题做过详细的报道,力图通过舆论引导,建立起健康的物居关系。
  一年下来,效果如何呢?上周,江东物管中心传来好消息:在媒体引导和居民监督下,通过“拓”、“提”、“破”,提升了物业服务水平,缓解了物居矛盾。
  “所谓拓,即对小区规模小、出入口多,不具备物业管理条件的老小区,明确‘由社区向居民收取少量的保洁费进行卫生保洁,区政府采取岗位性补贴办法’,推行保安、保洁企业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江东区物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原先试点的基础上,2012年新增工人新村、演武社区、兴宁小区3个点。“对居民而言,最关心的、也是最基础的问题就两个———安全和环境卫生,因此这一‘拓’,也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提”,一方面是提升环境卫生,一方面是提升安保水平。针对《小区监控失职谁之责》一文中指出的安全隐患,江东物管中心对辖区内157个物业小区(大厦)展开监控设施安全大排查,并在排查的基础上,督促其及时进行保养、维修、增设。在安全隐患的排查上,实施了包括加固围墙、加强门岗登记、保安持证上岗、指纹备案等多项举措。
  随后,记者实地探访了当初曾曝出问题的福明家园小区。欣慰的是,原本“掉链子”的监控不仅已经得到修护和更换,物业还在易攀爬、易翻越的地段安装了铁丝网、铁栅栏等;加强了对外来人员、大宗物品、外来车辆关的巡查力度。与此同时,物业公司严把保安招聘关,在录用保安时,事前到派出所调查应聘人员背景,从源头上确保保安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岗位培训,提升保安专业技能。一系列的举措,终究换来了不少业主的理解和支持。
  “破”,即探索通过物业党建联建,破解物居关系紧张,融洽双方关系。如划船小区建立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党员组成物居联合党支部,让矛盾双方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商量、合计,实行“事先多沟通,遇事多协商,难事共解决”。
  小区物业管理,关系到千家万户。物居矛盾的解决,业内人士以及物业、居民各有看法,但真正操作起来,却总难免有些磕磕绊绊。
  其实说到底,物居纠纷的解决,无非是物业要内外兼修提升服务、同时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业主要理清责任归属,对物业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如果真能做到这些,类似上面的矛盾也就不会发生。(董小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关闭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   无图版  |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宁波公益网 系统支持:DZX3.4   志愿者咨询/联系:QQ:641061882   捐赠QQ:641061882    志愿者QQ群:暂停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仅代表发表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宁波公益网立场 本站禁止色情,政治,反动等国家法律不允许的内容,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本站运行在腾讯云

信息产业部备案: 浙ICP备12029035号-3/浙ICP备12029035号-4 Powered by 宁波公益网 Copyright© 2011-2025